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课本里的吴伯箫
来源:北京晚报 | 子张  2021年02月02日08:12

大约两年前,镇江的一位文友告诉我,他从正在读初中的女儿的《语文》课本上看到了吴伯箫先生的《灯笼》,向我了解其中某个词的含义。《灯笼》是吴伯箫早期的散文,收在抗战时期出版的《羽书》里,对此我本不陌生,但这篇散文被选入《语文》课本,让我有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

说到《灯笼》,故事可真不少。其一,《灯笼》里写了吴伯箫小时候在家乡与灯笼有关的往事,譬如和长工李五打着灯笼到村外迎接晚归的祖父,又譬如他上“灯学”专用的“小纱灯”以及他喜欢“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其二,写《灯笼》的时候,吴伯箫已经到济南北郊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教书,那时他仍喜欢写散文。《灯笼》写出后,在天津《益世报》编副刊的文友向吴伯箫约稿,故《灯笼》首先在《益世报》的副刊“益世小品”上发表,时间是1935年11月。其三,《灯笼》发表后,吴伯箫把剪贴的发表稿和别的作品拢在一起,准备编个集子,在抗战全面爆发那年托付给老作家王统照先生。王统照将书稿带到上海,代吴伯箫取了个书名《羽书》,由巴金先生收到他编的一套丛书内公开出版,时间是1941年。那时,吴伯箫远在延安,对此事一点儿也不知晓。其四,1942年,山东有个无名文人把这篇散文改题为《灯笼篇》,署上他自己的名字寄给北京的《吾友》杂志,竟又公开“发表”!其五,《灯笼篇》“发表”后,被北京一个十多岁的少年读到,他一下就被文章“那浓郁的乡风诗情”吸引了。可没过多久,他又看到《吾友》上的读者来信,揭发《灯笼篇》是从吴伯箫的《羽书》里剽窃的,接着杂志社也发表启事,公开了这起文章剽窃案……

那个被《灯笼篇》,也就是吴伯箫的《灯笼》一文深深吸引的少年,就是后来的著名诗人邵燕祥。

今天的初中生一定不知道除了《灯笼》,吴伯箫还曾有不少散文被选入不同年代的《语文》课本。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语文》课本里就陆续收入吴伯箫写的《记一辆纺车》《歌声》《菜园小纪》《难老泉》《“早”》。其实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吴伯箫写南泥湾的散文就被选入解放区的《中等国文》课本了。

吴伯箫先生从上大学那会儿就开始散文写作,一生不辍,是重要的现代散文名家。他先后出版过《羽书》、《潞安风物》、《黑红点》、《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和《忘年》等散文集,还曾把德国诗人海涅的诗集《波罗的海》从英文转译为中文。他的散文富有激情,昂扬向上,又特别讲究布局谋篇和字句的推敲,在富丽多姿中保有一份内在的质朴,既充满诗意,又清俊蕴藉,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