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说说《繁花》里的“只”字
来源:文汇报 | 褚半农  2021年02月01日06:44

金宇澄著长篇小说《繁花》(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版)中的“一只掼奶油圆蛋糕” “三只单人沙发”等(玖章·贰,第117页),是量词“只”的基本用法。《繁花》中另有种量词“只”字,是同“人”搭配起来使用的,显得较特殊,还大量出现,如“两只女人” “这只男人”,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这种怪怪的“只”字,在小说一开始的引子中就出现了第一例例句。说的是梅瑞跟沪生谈恋爱,一次去看电影,两人在电影院卡座里坐下后 “刚刚一抱”,有人拍了一下梅瑞肩胛,这个突然降临的动作可把两人吓了一跳。梅瑞抬头一看,是一个“黑宝塔样子”的女人,自称同梅瑞是“姊妹淘”,还要约他俩电影散后一起吃夜饭。梅瑞拉了沪生马上就走,到外面后忿忿不平地说:“这只黑女人,学农时期房东女儿”(第4页)。

量词被人们视为汉语实词中的“小词”,它除了有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表示人、事物或动作单位”基本功能外,还有描绘形态、表达感情的特殊作用。当然,这要靠打破常规来实现,如移用其他类型的量词,即打破量词和中心词的搭配规则,把原来同甲搭配的量词,移用于乙,以适应表达的需要。方言中“只”较多地用于动物,如“一只猪猡” “两只狗”,现在将它移用于人身上,就产生了特殊的表达效果。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彼时彼境,梅瑞对坏她好事的那个女人用的量词是“个”字,当然也可以,但不足以表达她的 “忿忿不平”。在这一场合,用“只”字最恰当,不可改动。

《繁花》一塌括子使用了47个这类“只”字,分散在17个章节的41个句子中,其中女人24次说话带25个“只”字,男人17次说话带22个“只”字。按照《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的说法,“只”用于称人时带贬义,指人品不好者(第404页),这类“只”字《繁花》中也有。但有的也只是泛泛而用,感情色彩较少,如 “陶陶叹息说,这只女人,就等于独裁专制,我要民主自由,我怕的。” (四章·一)从陶陶嘴巴出来的这个“只”字,语气比较平缓,也完全可用“个”来替代。

书中更多的“只”字,在实际运用中情况比较复杂,或者说,因“只”后所带中心词不同,就产生了多种表达效果,不全只是“带贬义”,也并不只是要让对方名声“不好听”,更是为了表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情绪,是一种强烈的宣泄。这类“只”字后面带的基本都属詈词,计有26种说法,其中22种就是我要骂你,是痛骂,是欲置对方于死地的痛骂,如骂女人用婊子、赖三、女流氓等,骂男人用赤佬、小赤佬、老棺材等,这些名词本身就是詈词,前置“只”字后,强化了骂詈功能。表明说话者极度憎恨、愤怒的“只”很多,如“二十四章·二” 中,“小阿嫂立起来说,我怕啥,两只东京来的婊子,两只上海赖三,打呀,我好人家出身,我怕啥。”事情发生在饭店聚餐时,女人之间因相互看不顺眼,加上平时裂隙,言语发生冲突。小阿嫂用“只”字,就要让话语带愤恨色彩,还依照怀恨程度,在量词后用上不同内容的指称,这里是婊子、赖三、女流氓连用,可见双方之间积怨甚深,当然她的解气、宣泄、回击的目的也达到了。

用“只”指称人的量词何时出现?在我的阅读范围里,清末民初上海滩有名的两部社会小说中已出现这种带“只”字的例句了,如包天笑著《上海春秋》:“这一家堂子里出进的都是些上海寓公宦家公子,对于别人都是什么刘二大人、孙三大人、杨四老爷、汪五老爷乱叫,独独对于石牌楼只秃头叫一声老爷,表示这位是他们自己的老爷之意。”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94页)又如网蛛生著《人海潮》: “老七对空骥斜瞅一眼道:‘你只马总是这般瞎三话四,你不要我陪……那么对不起,明朝会!’说着飘然而去。”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695页)

前一个例句中,石某从前做过道台,堂子里的湘老七嫁给了他。湘老七的娘又开了家妓院,石是女婿,底下人自然称他为“老爷”。但他又是奔六十的人,又是秃顶,现在加了个 “只”字,明显表明尊重中有疏远,尽管用的是作者口吻。第二例中,老七是妓女,空骥姓马,也是称呼她的相好,这样称呼符合两人的亲昵关系。

“只”在上海方言中还有个常见用法是,省略前置的数词或代词,这多发生在单数时,如“一只戆大” “迪只瘪三”,就可说成“只戆大” “只瘪三”,表达效果一样。上引《上海春秋》和《人海潮》小说中也是这样使用的。而在松江府原住民方言口语中,这种用法更是常见。《繁花》中有30个“只”用于单数,似也可照此办理,省略代词“这”字等,但书中未见有这种用法的例句。

这种“只”字的生命力极为顽强,时至今日,依然流传有序,不仅口语中常常听到,连媒体上也常能看到带“只”字的例句,限于篇幅,只举一例,是上海隔壁苏州的事例:

外婆的想法很简单:嫁给我爸,我妈就能调到小镇工作,好歹离上海近些。我妈指着外婆说,要不是你,我怎么会认识“这只男人”。(路明《上海来的外婆》,2019年2月12日《文汇报·笔会》)

这是母亲说父亲,她的婚姻基本是由其母亲做主的,近乎包办,有个曲折过程,“每次我妈对我爸有所不满时,她会觉得,这一切的问题都是我外婆引起的。”其中“这只男人”四个字反映了她的复杂心情,“只”字上反映出的不满,一箭双雕,不仅是对自己丈夫,也有对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