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古诗中的月: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来源:解放日报 | 苗连贵  2020年10月02日08:44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出镜率最高的意象之一。

中华民族是个特别喜爱月亮的民族。入夜,我们仰首望月,想见月宫里的嫦娥、吴刚、桂树、玉兔、蟾蜍,想起有关月亮的诗句,悠然神往。

有人说,如果这算是一种民族心理的话,那么,最善于表达这种心理的诗人当数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寻李白》诗中的几句。其实,这几句单独就可构成一首小诗,它高度精准、凝练地概括了李白及其诗歌内容。

酒与月,李白一生须臾不可离。月是诗人多种情思之所寄,酒是助其才思与豪气、释其郁闷之伴侣,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李白诗歌的辉煌。“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李白写月之多举世无双。在他微醺豪饮运笔挥洒之下,明月绰约动人,江月、海月、山月、湖月、溪月、孤月、春月、秋月、朗月、残月……千姿百态,风情万种。

李白爱明月,正是爱月之高远空灵,爱月之晶莹朗彻,爱月之冰清玉洁,而这些正与诗人的品格相一致。李白不苟合流俗,追求美好,一轮明月宛如诗人内在追求的外化。偶有所思,就联想到明月,随机生发,呼之即出,所以李白的“明月诗”特别多。

李白诗中的明月,不仅是天穹一物,而且是人间一友。他可以对之举杯相邀,可以携手共舞,可以托付友情,可以共叙愁心,在诸多的寄托中,借明月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愤懑,是李白“明月诗”中最有思想深度的华章。

李白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目睹了唐帝国的繁荣、危机和战乱,他由高歌“济苍生”,转而愤叹壮志难酬。黑暗的现实使他感到窒息和孤独,酌饮举杯,仰望星空,明月正好是他遣怀的对象。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写道:“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这几句看似写景,接着,“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一下就把内容升华了。诗人抨击幸臣权贵学斗鸡而获宠,凭杀戮而邀功,称赞王十二的操守,借写王十二表明自己与其大致相同的性格和遭遇。这样,前面关于写月的描述就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了,诗人以寒冷、孤凄的“孤月”自况,正是诗人自身的境遇和遭际。

同样,《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作者饯别友人,举酒高吟,诗歌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抒发了年华虚度、报国无门的痛苦,盛赞建安风骨及谢朓诗歌的豪情怡兴。

借明月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苦闷,这在《月下独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邀月以共舞,诗人所以这样,说明知音甚少,感到孤独和寂寞。“暂伴月将影”,一个“暂”字,表明这是百无聊赖中,姑且与自己的影子跳舞吧!诗人的这种情怀,正是封建社会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内心写照。“行乐须及春”中的“行乐”,是愤激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封建社会的士子,往往以消极的手段表示对现实的不满,而并非所谓作者“及时行乐”的消极人生观的表现。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丰富了李白“明月诗”的内容。李白诗歌曲折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矛盾,“明月”的折光透视出唐帝国的黑暗面。李白是时代的产儿,他的理想,他的苦闷,他的酒后豪气,他的内心忧伤,无不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的“明月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明月诗”,正如他的山水诗、饮酒诗、求仙诗、隐逸诗一样,大都包含了现实的社会内容,大多是政治抒情诗。

月与酒是李白生命中永恒的主题。乃至民间还流传着李白酒醉后“入水捉月”的传说。他见江心一月皎洁可爱,情不自禁下水捞之,结果身沉江底。他其实是永远随明月去了。天才诗人李白自身即是唐代诗歌天空的一轮明月。“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他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临照人间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