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发表的前前后后
来源:“收获”微信公众号 | 姜红伟  2020年09月29日08:16
关键词:姜红伟 张贤亮

原标题:纪念 | 张贤亮轰动海内外文坛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作为“中国大型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之首的《收获》文学双月刊,在创办六十余年的历程中,发表了大量极具流传价值和经典意义的小说作品。其中,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堪称是其中的名篇。

那么,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当年是如何刊登的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让我们重返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新回顾《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部产生巨大影响和巨大争议的优秀小说创作、发表的来龙去脉吧!

一、《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发表过程

1985年1月5日,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历时八天在北京胜利闭幕。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作协历次作代会中较为重要的一次会议,德高望重的巴金先生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这次会上,首次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对于作家们的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十分深远的影响。

作为参加这次会议的宁夏代表团成员,张贤亮凭借《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等一系列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优秀作品、创作实绩和文坛影响,在这次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回到宁夏之后,深受“创作自由”口号鼓舞与激励的张贤亮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一部名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中篇小说创作中。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张贤亮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中篇小说《绿化树》的续篇。在小说中,“我”由于受长期劳改生活的压抑而导致了生理功能的丧失,后来在妻子黄香久炽热的感情之火燃烧中得到了恢复。小说从别人从未涉及的领域,表现了极左路线对一个人精神上的压抑(不仅仅是劳改生活的压抑),而使人畸形,扭曲,失去人的本能的过程和感受。通过劳改犯黄香久与反革命章永璘的婚姻纠葛,深刻地揭示了在那令人诅咒的荒唐的岁月里,畸形的环境如何造成人性的畸形。

由于这部中篇小说是在“创作自由”大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尤其是小说中涌现了有关性心理、性细节的描写,所以这篇小说注定了在中国文坛引起轩然大波的命运。

这一年的7月22日,张贤亮完成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创作。回忆当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发稿经过,张贤亮在《〈收获〉与我》一文中曾经讲述了来龙去脉:“我为什么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投给《收获》?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巴老当时是《收获》的主编。当年,我一边写稿一边就想着这部小说投给哪家刊物合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大型文学期刊除《收获》还有《当代》和《十月》,发行都超过几十万份。《当代》《十月》都发表过我的作品,编辑曾对我提出过修改意见,所以我对他们的口味略知一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对他们来说口味偏重,我想,这种“风险”大概只有巴金老人敢于承担了,何况巴老的女公子李小林在北京还当面向我约过稿子。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给了《收获》。稿件寄出后我就去了美国,参加聂华芩主办的“国际作家写作中心”。登载《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那期《收获》是我在爱荷华大学时问世的,十几天后我接到上海寄来的邮件,翻读一遍,一字未改,原汁原味端给了读者。”

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文坛评价

1985年9月,《收获》第5期以头条位置隆重发表了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并将篇名醒目地刊登在封面第一条。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发表之后,凭借其深刻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朦胧的情色性而在社会上、文坛上、读者中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争鸣大地震”。

1985年10月17日,上海《文汇报》率先刊登了青年文学评论家黄子平的评论文章《正面展开灵与肉的搏斗——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评论写道:而我们现在讨论的这部中篇小说,则以中国当代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正面地展开“灵与肉”的搏斗和自我搏斗。“性”的饥渴,是小说中最惊心动魄段落。此文的发表,掀开了争鸣《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序幕。紧随其后,1985年12月28日,青年女作家张辛欣在《文艺报》发表了评论《我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性心理描写》更是“推波助澜”:“我们发明了类似“低级庸俗作品的性描写”和“严肃作品中的性描写”这两类概念。如果我们先共同承认一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一部内容严肃的作品,那么权且就使用后一个概念来谈。但实际上,这个概念也有矛盾:究竟是严肃作品中的性描写,还是作者通过性心理描写来展示其背后更重要的意向?或者直接了当地说,性心理的描写恰恰使这部小说成为一部严肃作品。”此文的刊登,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争论推向高潮。随后,《文汇报》、《北京日报》、《青年评论家》、《文艺报》、《羊城晚报》、《文论报》、《辽宁日报》、《作品与争鸣》、《当代作家评论》等全国几十家报刊发表了大约百余篇文章,从美学风格、文学价值和社会效果等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的得失进行了探讨。

1987年8月,宁夏人民出版社专门出版了文学评论集《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共计收入有关《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评论文章44篇。其中,作者有黄子平、周惟波、刘学圃、查理森、陈弋光、顾国泉、达流、韦君宜、张辛欣、栾俊林、何北剑、朱毅君、林之丰、博野、陆荣椿、罗玲、马修雯、陈圣生、孙毅、蔡葵、李兆忠、吴方、刘蓓蓓、李树声、张凌、冯童、石镕、苑坪玉、李贵仁、萧静、蓝棣之、白丁、张春生、王绯、应学犁、马裕民、许子东、丁小卒、石天河、周文彬、陈坪、曾镇南、程麻等。在这部评论集中,众多文学评论者对这部小说展开了既有褒扬,更有批判的争论,从而使《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文坛上、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据了解,在中国新时期涌现的作家中,张贤亮是唯一一位凭借两篇小说而出版两本(另外一本则是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出版的《爱国主义的赞歌——丁玲等评〈灵与肉〉》)评论专集的作家。

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传播影响

在中国文学期刊界,《收获》杂志是作品转载率最高的文学刊物之一。而张贤亮刊登在《收获》上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更是创下了新的转载纪录,产生了深远的传播影响。

在文学期刊方面,《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发表之后,迅速受到了国内各大文学选刊的密切关注和跟踪选载。1985年12月,《小说月报》第12期以头条位置率先转载。同月,《新华文摘》第12期和1986年第1期分两期予以转载,并刊登韦君宜、张辛欣、黄子平、周惟波的评论文章。1986年1月、2月,《作品与争鸣》再次分两期给予转载,并配发黄子平、高尔泰等七位作者的争鸣评论。同年1月,《中篇小说选刊》第1期在头条位置转载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并配发张贤亮的创作谈文章《关于小说的篇幅》。

在小说选集方面,《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先后被多种小说选集收入。其中,包括作家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的当代小说文库丛书《感情的历程》、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的“新时期争鸣作品丛书”《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出版的《新时期中篇小说名作丛书·张贤亮集》、漓江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的《新十年争议作品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的《新时期争鸣作品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的《一九八六年一九八七年〈中篇小说选刊〉获奖作品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的《中国八十年代争鸣小说精选》下册、作家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的《张贤亮自选集之一·感情的历程》等。

在出版单行本方面,《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先后有多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其中,包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12月出版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唯物论者启示录》之一》、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1月出版的“《收获》丛书”《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经济日报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3月联合出版的“中国当代名家作品精选丛书”《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的“中国小说50强丛书”《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的《经典回放: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各种版本。

除了内地出版社出版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外,香港、台湾地区先后出版的版本有:香港明窗出版社1987年1月出版的“张贤亮系列小说丛书”《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台湾远景出版公司1988年1月出版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台湾九歌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另外,自1986年至1994年,国外出版社先后翻译出版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日文版、英文版、德文版、法文版、俄文版、瑞典文版、荷兰文版、越南文版、希伯莱文版、西班牙文版和斯洛文尼亚文版等十余种版本,从而使《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国内传播到国外,并受到了国外广大读者的好评和喜欢。

四、《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文学荣誉

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文学同行的赞誉,也得到了文学界的褒奖——

1988年5月,第二届《小说月报》优秀中短篇小说百花奖(1985年——1986年)评选结果揭晓,经广大读者投票,评选出优秀作品十四篇。其中,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获奖,得票20700票,排名第二。

1989年3月14日,《中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举办的第三届(1986——1987年度)优秀中篇小说授奖大会在福州台湾大戏院举行,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再次荣获“第三届《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9年8月,以全球华人为读者的中文新闻周刊《亚洲周刊》编辑部与来自全球各地的14位文学名家联合评选的“百强小说”在香港揭晓,《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榜上有名。

2006年7月在香港《亚洲周刊》举办的“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评选活动中,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入选。

2020年8月29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