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毛尖阅剧20年 四季轮回凛冬将至

来源:北京青年报 | 达洛维  2020年07月24日06:52

近日,毛尖新作《凛冬将至:电视剧笔记》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收录了毛尖近20年来评述中国以及世界电视剧的文章。就此,《北青艺评》专访了毛尖,请她谈谈过去20年“观看”电视剧的所思所感。

美剧:必须拿到光刻机才能谈理想

英剧:英剧的背后站着莎士比亚

韩剧:偶像剧都在营销国家美学

日剧:“大河剧”值得细看

泰剧:看泰剧是舔屏行为

北青艺评:《凛冬将至》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时间,它收录了您从2000年到2020年期间所写的剧评,而且它以一种回溯的方式进入,以美剧的方式编排,20年的时间被分成四季。我们从此刻逐渐进入过去的时光,在漫长的时间里,那些文章突然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意义,是平时我们以碎片的方式“观看”不太一样的感觉,呈现出某种“历史的轮廓”,也勾起了很多当年看剧的回忆,甚至是和那些剧中人物相处时的生命记忆,不知道你在回看这些文章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毛尖:先要谢谢三联老总舒炜。《凛冬将至》的轮廓和四季倒叙都是他的手笔。他已经在鼓励或者说残害我,要我继续第五六七季。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持续多久,写剧评太消耗人生。然而,你看今天大雨磅礴,大自然都如此浪费,也会觉得我们自己渺小的一生,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也就不虚此生。我自己算不上一个有毅力的人,以前看《美国往事》,小男孩喜欢女孩,捧着蛋糕去送给心上人,女孩在洗澡,他就坐楼梯口等,然而女孩一直不出来,男孩开始舔了一口,后来又一口,最后在女孩出来前,三下五除二吃完蛋糕走人。对影视剧,我倒是一直葆有少年赤诚,但也保不定在时间的某一刻,突然起身离开。影视剧无法预估,人生无法预估,写到哪一季就哪一季吧。

北青艺评:贺桂梅老师在序言里说:“毛尖虽然在学院中长成,她的许多文章却与‘学院派’不大沾边。她说自己是‘乱来’,但正是这种对‘问题和语言都来自内心的痛楚,来自对生活修正或赞美的渴望’的短小精悍的批评文字塑造了一种有效介入时代生活的文化路径。”从学院到与现场“短兵相接”最初有任何不适吗?20年间,批评的路径又经历了哪些“痛楚”与“修正”呢?

毛尖:虽然我差不多是一路没停读到博士,半辈子过去,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校园,但内心深处,没太把自己当学院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是专栏出道,这种文体讲究短峭快,跟学院派对文章的要求似乎八字相反。我的师友也因此经常嘲笑我坐不住,但是写文化观察不到处吃吃喝喝怎么行。书斋里的语言终究是死的,听老板娘描述一下李国庆才能洞悉民间风月的政治能力。对热点热词无感,怎么配写专栏,在和生活短兵相接这一点上,我算得上兢兢业业。当然,这都是轻松的说法。这么多年,说到底学院身份也始终在场,始终督促我不要耽于小情小趣。尤其人到中年,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几代人用完就算的地方。2000年,我从香港读完书回上海,经历过一个明显的转变,当时很多师友陆续杀入文化研究阵地,我也深受影响,觉得要打开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隔,打掉高级文化低级文化的分野,那流行媒介就是必须征用的阵地。所以,改变世界的愿望和专栏写作是相始终的,这种愿望有时候会变得很强烈,搞得有时写作特严肃,就有读者抗议,干吗弄得烈士一样,我就会重新调整自己。这些年,有时被人说油滑,有时又被说崇高附体,被骂过上海滩小报风,也被骂过新左派上头等等,骂得有道理的,会认真听取,专栏写作其实挺像美剧,在读者的骂声中成长。20年,一直在写批评文章,也得罪了很多朋友,被永别了很多次,有时被骂惨了,想想黄裳先生当年对我的鼓励,“这条路很广阔,大可阔步前行”,就又继续上路讨骂。

北青艺评:你用《凛冬将至》作为这本书的书名,除了我们都知道你对《权力的游戏》的热爱,就像贺老师说的(如果说在写《非常罪非常美》的时期,毛尖带有某种小资情调的自恋和多情的话,那么写《凛冬将至》的毛尖却多了许多硬朗、质朴和对于世界的美好愿望),这或许也是人到中年后的毛尖对人生和世界的另一种体认?

毛尖:最近一直有朋友表扬我“凛冬将至”这个书名有预言性质,这个完全是意外,不过,倒是从外围说明了《权游》里史塔克家族的这句族语的外延可以多么辽阔。“凛冬将至”直接关乎守夜人的誓言,“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这个誓言是整个剧集的高光时刻,我自己看的时候,特别被席卷,如果允许一点点矫情,到我们这个年纪,真的也有点守夜人的责任感出来。“不戴宝冠,不争荣宠”,即便做不了“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也至少能以不苟且的方式守住尊严。没有10岁的熊岛岛主莱安娜·莫尔蒙的气概,也至少能毫不犹豫地站到正义这一边。再说就高了,但“凛冬将至”要强调的,确实是未来的行动力,所谓至死方休。

北青艺评:在最近10年来的观剧生涯中,在国剧滑坡的日子里,很多人是靠美剧英剧这些作品续命的……如果说国剧的发展就像一条抛物线,美剧是不是就平缓很多,更像一条振幅不大的波浪线?这本书起始于2000年的《欲望都市》,最终结尾于去年的《权力的游戏》,这其中有什么意涵吗?

毛尖:美剧也有大年小年,2009年,我们是大年,美剧却主要靠续集撑。不过美剧续集一直很强劲,这是成熟的影视工业厉害的地方,类似少林武当传几十代都是一等一高手。所以要说美剧发展振幅不大,也准确。很多美剧十多年下来,始终不失水准,像《老友记》《摩登家庭》《生活大爆炸》这种生活类剧集,要保持十多年的台词坚挺,谈何容易,但人家就做到了,而且人设绝不飘忽。

我们电视剧很少拍续集,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的制播方式是全季投放,平均四五十集相当于自带续集,常常三分之一就开始走衰,哪里还会有续集愿望,所以我们的电视剧现象是,续集少,跟风多。但其实续集有非常良性的工业维护功能。所有的美剧,导航集都帅爆天,如果有续集的压力,剧组就会努力集集靠拢导航集。几十年压力缔造了美剧,真心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不过,我的小书,从《欲望》开始到《权游》结束,倒也不是特意,大概说明这些年,我确实看了很多很多美剧吧。《权游》最后一季没有续集抱负,开头不久就疲软,中场开始烂尾,也是美剧工业的宿命。

北青艺评:特别喜欢你写的那篇《九年八天》,整个生命与《24小时》的那种纠缠与深情。我也很喜欢《24小时》,但是可能程度没有那么深,我记得那些年看过的美剧还有《广告狂人》诸如此类,在美剧的这条线索上《24小时》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毛尖:《24小时》确实属于我的生命剧集。它为我的人生打下了记忆的很多桩子,比如,我儿子出生那年,盗版店里都是《24小时》第三季。有一次做活动,说到high,我说以后我的墓志铭就写十部剧可以了。后来就有不少朋友问是哪十部,《24小时》和《权游》肯定会在其中,不管以后再出什么神剧,这两部可算是我个人的激情考古。我曾经用一天一夜的时间看完《24小时》第一季,看完腿软发烧,出门觉得整个世界不一样。

《24小时》对全球观众是一次普遍“提速”,之后,我们在无数部影视剧中听到“嘀嗒嘀嗒”声,实时剧获得20年霸权。《24小时》创造了新的电视剧速度和语法,其实里面无数BUG,但是我们根本不会去追究他们严丝密合不够,这就有点像黑色电影只求气氛,《夜长梦多》里司机怎么死的,导演编剧原著没有一个说得清,但观众也无所谓。《马耳他之鹰》也是,阿彻到底怎么死的,观众也不关心。《24小时》创造了新的影视剧语速和语调,一次上帝般的升维。在这个界面上,我甚至觉得它被全球嘉奖的意识形态功能也没那么厉害了。“《24小时》自觉承担了美国故事片沿革中的历史责任,这种责任,在今天的好莱坞已经完全找不到了。”这是《24小时》当年被《电影手册》评为十佳时候的颁奖词,当时觉得这句话几乎启动了全球范围的电视剧时代,但20年过去,今天回头看国产剧现状,深深觉得光有纲领不顶用,语法语速跟不上,就不可能有先进的革命性的自己的影视剧。作为工业的影视,技术太太太重要,必须拿到类似《权游》《火线》这种光刻机,才能谈理想。

北青艺评:英剧在你书里也被反复提到,比如《唐顿庄园》,去年一个很好看的英剧也很有意思,叫做《伦敦生活》,要是放在一起来看,会觉得英剧这些年也有很大的变化。您在书里也有一篇文章谈《英剧和美剧》,其中一个说法很有趣,就是“英剧的背后,真的站着莎士比亚”。

毛尖:作为莎士比亚的铁粉,我一再在英剧里听到莎士比亚的台词,这给了我一种莎士比亚始终活着的感觉,虽然莎士比亚活到今天也450多岁了。相比之下,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看到我们的偶像剧里,刚毕业大学生就住着两层楼房,任何一个小年轻都能驾轻就熟玩飞车,也就没脸说万里悲秋了。英剧的厉害有点像唐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从来是彼此的肩膀,所有或者极尽浪漫或者极尽恶搞的台词都有强悍的人间基础,《唐顿庄园》如此,《伦敦生活》如此,所以英剧的质地最稳定。这方面,真心莎士比亚、奥斯丁都始终是英剧的潜意识。现实人生,金钱问题,从来都是婚姻的大推手,伊丽莎白和达西如此,唐顿的伯爵夫妇如此,玛丽和马修也如此,婚姻需要最高的诗学,不是爱情。

北青艺评:书中还涉及大量的韩剧,日剧好像比较少,听说现在的时髦青年又开始追看泰剧了?所以现在的鄙视链到底是什么样的?

毛尖:疫情期间,生无可恋,也在学生的反复传销下,看了几部泰剧。泰剧是一款很有意思的电视剧现象。他们大量翻拍韩国甜剧,起承转合套韩剧,人物精神状态使用初级电视剧语言。比如无论是偶像剧还是谍战剧中的偷听,动作都相似,隔着门窗,一分钟听取完整信息。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生怕观众不明白。所以看泰剧真的是舔屏行为,不看字幕都没问题,他们的鲜肉也确实有横跨亚欧语系之美。

回到鄙视链问题。鄙视链是一二十年前的说法,流传很久了,英剧美剧位置比较稳定,后面一直在变。但我现在觉得鄙视链这个说法已经有点无效,因为当代观众对影视剧的需求已经食品化,你能说一根雪糕更高级还是一个饭团更牛?像泰剧,长期以来似乎处于鄙视链低端,但也有很多观众包括很多中国观众,在海量的剧集中,会第一时间选择泰剧。所以,鄙视链或者没意义或者已经细分。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想看政治剧或者没下限的搞笑剧,就去英剧里找,另外,英剧的名著改编全球第一,BBC隔几年翻拍的狄更斯奥斯丁,部部值得。追求速度牌、技术牌的犯罪刑侦剧,美剧是个好选择。日剧大河剧值得细看,国家正剧做得义正词严又松弛有度,他们的流行剧美学也一直很有吸引力,情色小剧尤其好。韩剧是一个很奇特的存在,我一直挺恨韩剧对我们的坏影响,但同时又看了很多韩剧,也受吸引,他们吸收了美剧和日剧语法,但成功转换出韩剧体系,这个蛮厉害的,他们所有的偶像剧里都在成功营销国家生活和国家美学,我们学过来,帮着他们传销日韩美学,简直讽刺。港台剧的优势没有了,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港台剧是一种更现代更高级的概念,现在也就偶尔有一两部剧被饭桌谈论一下。全球产业链流动,欧洲共同制作的情况最普遍,我们也有很多合拍片合拍剧,所以鄙视链装不下当代问题了。

北青艺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剧大量出现,已经在改变着我们的观剧方式,这会在将来多大程度改变电视剧这一艺术门类?

毛尖:最早大家都是用电视机看,后来不过瘾,买碟,一口气看完。我至少看坏过三个“步步高”。很多剧,都曾经用碟一口气看过十小时以上。“一口气看”成了现代观众的主要“淫欲”。不过与此同时,因为看剧越来越方便,地铁里能看,上课间歇能看,所以看剧同时又变成了一种吃零食的行为,也因此催生出很多十五分钟剧。撸剧这个动词“撸”,很准确,直接动词感,随时随地感。无论是连看十小时,还是时时十分钟,在二三十年前都不可能,它至少说明两点,作为文类的电视剧在体裁上变化了。就像我们写专栏,千字是一种体裁,五千字又是另一种。

另外一点是,电视剧的节奏和三观也都变了。细说的话,要讲半天。我还是举大家熟悉的《权游》。《权游》主要演员不断死,完全震裂我们的三观,本来第一季开头,艾德·史塔克光芒万丈,以我们看电视剧的常识,这样的三好人设可以活到最后。结果咔咔咔,史塔克家族很快凋零一半。全剧大史观和单集小历史的节奏,是新的电视剧节奏。未来剧集,都将接受这个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