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深读诗会第十八期—— 李国坚:诗有千万种色彩

来源:“深读诗会”微信公众号 |   2020年07月06日18:17

7月3日,“深读诗会”第十八期活动在深圳市《特区文学》杂志社文学空间举办。本期活动通过朗诵与点评的方式,对主题诗人李国坚的诗歌创作展开热烈的探讨。

诗歌是最美的世外桃源

主题诗人李国坚学生时代便热爱诗歌,无论格律诗还是现代诗。他常思索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对此,他借用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评论道:

“如果说格律诗是左岸景致,那么现代诗就是右岸风光,诗如中间的河水在我们的指掌间流淌,诗意如一片孤帆从日边而来。”

1990年,主题诗人李国坚背井离乡来到深圳,历经一番困苦后开始写诗。他坦言刚开始写诗是为了排遣孤独。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李国坚搁笔很长一段时间。但诗歌常常会跑到他面前,与他的灵魂对话。在陪儿子写作业时,李国坚开始记录一些碎片式的感想。在这之后,他重拾诗笔并一发不可收拾。他写诗随兴所至,看到花写花,踩到草写草。对此诗人孙夜认为,李国坚常处于诗的状态,对生活充满着爱与激情。写诗期间,主题诗人李国坚也曾怀疑自己是野路子,写的不是诗。经过无数次的否定与肯定,他写下了超过一千首诗歌。对此,诗人一粒草籽认为当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忙时,他依然行走在日常的诗行间,沉醉在自己的诗意里。不经意间,诗歌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如同他的呼吸和血液,在体内与体外循环交换。李国坚始终坚持随心、随性、随笔写诗。他说道:“身边的人和物会在不经意间进入到诗里,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诗歌包容与深爱着所有的美好与残缺。”

写诗多年让李国坚看到了诗歌中的千万种色彩,也感受到了诗的无限的可能。他评论道:“诗歌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另一扇门,那里有最美的世外桃源,而我一直虔诚地走在世外桃源的路上,最美的风景也一直在路上。”李国坚认为一个诗人应该是有立场、有态度的,他指出自己的诗观是:诗是语言的寺庙,歌是心灵的道场。

想象力是诗歌最优秀的品质

在诗人孙夜看来,读李国坚的诗如见其人——真诚而平和。他认为李国坚的诗歌亲切,不造作、不纠结、不故弄玄虚,行文随心所欲,体现出自由精神,也体现出作者对诗歌和读者的真诚。

李国坚诗歌的一大特色是想象力奇特。诗人戴逢春认为,想象好比是翅膀,可以随着众鸟飞跃海洋。想象可以把人从单纯的物质中拯救出来,使人和神直接沟通。戴逢春在诗会现场分析了李国坚的诗作《把自己卷成一支香烟》,并认为,超现实主义手法让诗有了张力。在他看来,李国坚能从别人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诗意,生成诗歌中的时间和空间、理性和感性。他评论道:“这种超现实的写意让诗歌文本发生了‘虚构现实’的可视性、具象化。用外视角,混合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平面向空间的延展,这也是虚拟向现实的迈进。”诗人左秦则认为《把自己卷成一支香烟》空间层次感强,虚实相生,超现实主义手法不露声色,同时细节可感,主客体替换衔接得当,是一首佳品。

诗人孙夜认为,想象力是诗歌最优秀的品质,诗歌作为一门艺术,给人以审美、情感、认知与唤醒等等多种体验,在类型化之外,能提供一种新的阅读体验是非常可贵的。在他看来,李国坚的诗句往往异想天开。他评论道:“我读国坚的诗,有时是陌生的、甚至是突兀的、莫名其妙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写,为什么这样组织语言。他的写作是和我平时的经验不一样的。”对此,孙夜认为诗不需要理论依据,诗永远是创新的。

在诗人费新乾看来,李国坚是非常勤奋的诗人,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泥沙俱下的生活,经过他的妙笔过滤、沉淀、提纯、淬炼,成为诗歌的金子。在他看来,李国坚的诗歌浸透了生活的烟火气,却是独属于他个人的,高蹈而富有诗意的“不一样的烟火”;是柴米油盐、低到尘埃处的烟火,也是当空绽放、让人目迷五色的烟火。他评论道:“从平凡中发现美,萃取美,化腐朽为神奇,是诗人需要具备的一个能力,也是评判诗人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无疑,李国坚是具备这种能力的诗人。”他认为李国坚的部分诗歌过于写实,意象还可以更加独特、典型、新鲜、个人化。同时,他建议主题诗人可以在题材方面再进行扩展。

由内向外敞开的精神通道

诗人谷风更加重视思想意识在诗歌文本当中的作用。他认为,如果一个诗人只去发挥个人情绪,没有从整个社会环境和世界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高度公共意识,就不算一个真正的诗人。在他看来,真正好的诗歌一定要有外延,要有思想植入,一定要有一个高度精神视野和对存在事物的理解。他认为,主题诗人李国坚的《玻璃窗内外》就是一首具有一定思想内置和外延的诗歌。在他看来,《玻璃窗内外》没有存在文本之内,它被放到了一个外部去发展,客观性地通过实在体延展到一个可理解层面的事实去投影。他评论道:“诗人也用语言,但他和一般作者和大众不同。这也是我看到独上西楼这首诗有价值的一面。这是值得鉴赏的一首诗。”

诗人戴逢春认为李国坚的诗极具思想个性,读他的诗可以看到那些熟悉又被忽视和淡化了的生活现实,这些点点滴滴在诗人李国坚的眼中,都有诗的存在性。他认为,生活经历磨砺了李国坚的个人气质,也造就了他性格的大度与诗歌的多元性。他评论道:“李国坚就是新时代奋斗者的缩影,他崇尚奋斗精神,像海绵一样接受新的诗歌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缔造出属于他的幸福。”他认为李国坚用诗歌完成了整个承担的过程:从语言的承担到灵魂的承担,让诗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均以抽象喻抽象,建构了一个由内向外敞开的精神通道。

活动现场

附:李国坚的诗

李国坚,笔名独上西楼,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现居深圳,致力于研究诗语言创新及道教文化新传承。一直把写诗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喜欢看到花写花,踩到草写草,喜欢千山万水随意写去,喜欢诗有千万种色彩,喜欢诗写生活中最温暖与柔软的那一部分,出版个人诗集《幸福再深一度》,已创作诗歌2000余首。作品发表在《特区文学》《红棉》《参花》《牡丹》《散文百家》《青年文学家》《唐山文艺》等报刊杂志。有作品入选《大地上的灯盏-中国作家网精品文选·2018》。诗观:诗是语言的寺庙,歌是心灵的道场。

玻璃窗外

 

一种有倾向性的隔离

隔成两个世界

关不住的不只是春天

 

玻璃窗本身是一种存在

如同窗内与窗外

一种距离在增加与缺失之间

 

而,窗内的光

反射的部分

试着打醒一些场景

亦或某个人

 

走进春天

 

拿起笔

就走进了春天

桃花只开在心上

花瓣孕育全新的生命

 

诗从果子坠地那一刹

就是会奔跑的孩子

 

读诗和读你

在读山与读海之间

我看到了

奔跑的孩子,就是

恩赐的非常生活

 

把自己卷成一支香烟

 

关上车门

锁好

满载去往明天的行囊

卸下这身钢铁的铠甲

把自己的身体

卷成一支香烟

 

用家门口漏出的一点灯光

点燃

满身疲惫的烟丝

把自己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

抽上几口

在开门之前

吐出

那些上了瘾的

生活的烟圈

 

“深读诗会”往期推荐:

深读诗会第十七期——阿樱:诗歌应当是天籁

深读诗会第十六期——王亚明:生命中最活跃的细胞构成诗的基因图表

深读诗会第十五期——李晓愚:创作是一条大江大河

深读诗会第十四期——唐驹:在诗歌中拥有千山万水

深读诗会第十三期——吕贵品:一切经历都是体验的结晶

“深读诗会”:我们在这里深情读诗(第一期至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