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杨勇:更有乡情和亲情不可辜负 ——访电视剧《最美的乡村》总编剧杨勇

来源:河北作协(微信公众号) |   2020年06月15日09:32

■编者按

近日,由郭靖宇监制,郭靖宇、杨勇担任总编剧,巨兴茂、来牧宽联合执导,杨志刚、岳丽娜、刘智扬等领衔主演的精准扶贫题材电视剧《最美的乡村》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持续热播,收视率屡次破2,高居收收视率榜首。各个层面收看、热议该剧成为热潮,机关干部、乡镇干部、普通群众都对该剧给予了很高评价。该剧是中宣部2019年度中央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重大项目方面)重点扶持项目,国家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年度脱贫攻坚题材重点跟踪剧目。现在,该剧的第二个单元故事正在播出,收视率一路飙红,故事也越来越精彩。在该剧热播之际,我们采访了该剧的总编剧之一、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承德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勇。

《最美的乡村》于2020年6月6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并在央视网、腾讯视频、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同步播出。

于枭:杨勇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是最近央视大火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总编剧,很荣幸邀请到您参加这次访谈,请您简单地介绍一下这部作品吧。

杨勇:你好,非常感谢大家对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关注和支持。首先请允许我,借这个机会对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联、河北省作协,承德市委市政府、承德市委宣传部、承德市广播电视台还有很多对拍摄这部剧给予大力支持的单位,承德市宽城县、滦平县、平泉市和所有支持创作和拍摄这部剧的单位以及我亲爱的老乡们,我也代表总编剧靖宇老师向大家表示感谢!

《最美的乡村》取材于以承德为代表的河北省脱贫攻坚战线上党员干部的先进事例,是中国北方乡村脱贫致富历程的一个剪影。脱贫减贫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大事,承德地处燕山山脉深处,一度有六个国家级贫困县,几百个贫困村,承德的脱贫模式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役中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最美的乡村》正是以承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涌现的优秀的乡镇干部、包村第一书记、返乡创业优秀青年人才和自强不息的承德人民为创作原型,进行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记录了贫困地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上下同心“挖穷根、走富路、奔小康”最美的奋斗故事。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带领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出列,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功不可没。为此,创作这样一部电视剧,我和郭靖宇老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开始谋划的时候,我们就做好了思想准备——这一次又是一场硬仗,我们要继续发扬“塞罕坝精神”,啃下“硬骨头”,写好新时代的脱贫故事,生动展示出党和人民小康路上的“脱贫精神”。

于枭:在演职人员表上,我们看到总编剧有两位--您跟郭靖宇老师。我很好奇,编剧的创作工作一般都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如果两位编剧同时参与创作的话,过程中出现争议怎么办?您两位都是如何处理的?

杨勇:郭靖宇老师和我是老搭档了,他一直激励、引导着我。我们俩作为这部剧主创团队的核心,从2017年7月就开始谋划设计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故事主题、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然后陆续开始了采风采访。在查阅搜集大量文稿素材的同时,先后采访了有关贫困县的组织部、扶贫办,贫困乡镇村以及帮扶企业,还有扶贫办干部、扶贫工作队员、乡镇基层干部、基层老党员、贫困户代表等很多人。他们当中,有的人抛家舍业奋斗在扶贫一线,有的人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有的人在工作中鞠躬尽瘁、因公殉职,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令人振奋、令人动容。这些都成为了我们进行创作的丰富材料和灵感来源。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交换意见。当然,分歧、争辩多多少少肯定是有的,但艺术创作这种东西就是要碰撞才会有火花,真理越辩越明,对不对?靖宇老师在《最美的乡村》开机仪式上说,我们俩经常在剧本上“针锋相对”,多少夸张了些,但是也差不多。我觉得为了坚持艺术标准的“针锋相对”并不是坏事,这种争辩实现了我们两个创作思路上的互补,也促进了剧本质量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良多,很感谢靖宇老师。

于枭:那您认为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主要看点在哪里?您在创作本剧剧本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全新的设定?

杨勇:看点和设定的话,我想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故事讲述打破了一个主线故事讲到底的结构,而是按照脱贫攻坚主题,编创了不同主角、不同内容、不同背景的三个故事,无论是故事内容、演员还是拍摄场景,都各有不同、独具特色;二是故事创作很接地气,创作素材都直接来自脱贫攻坚一线,无论是采访还是创作,我们都是在一线进行;三是故事生动鲜活,脱贫攻坚的过程就发生在当下,而我们剧作反映的也是当下,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带着泥土、带着当下农村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四是摄制团队强大,本剧主创和演员团队是获得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最美的青春》班底,有着非常丰富的拍摄经验。

于枭:作为《最美的乡村》的编剧,您觉得电视剧《最美的乡村》达到了原创剧本的要求了吗?如果为本剧的拍摄效果打分,您会打多少?为什么?

杨勇:正在播出的电视剧《最美的乡村》非常好的演绎了剧本故事,达到了剧本要求。一部精益求精的剧本,一个历经创作拍摄《最美的青春》磨砺班底,当然还有很多演员也都是优中选优,加上省市的大力支持,这个剧拍摄、制作精良,达到了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准。可以说,从监制、导演、演员到拍摄的各个环节,每个人都在用心用情演绎新时代的脱贫故事,演的到位、拍的到位、后期剪辑制作到位,我和靖宇老师都很满意。如果打分的话--打分这样讲的话,其实我希望来交给观众。如果自评打分,我觉得是九十九分。如果有遗憾,那我们留给最美的系列下一部故事来提高。

于枭:翻看您的创作经历,从电视剧《镇长》到《代理县长》到《最美的青春》再到《最美的乡村》,我发现您在创作中对基层建设和农村扶贫格外关注,您是对这方面工作有非常自信的经验,还是觉得在这类题材的创作中能特别激发的您的灵感?

杨勇:应该说是情结使然。我在农村出生,对农村生活非常了解,对以往农民的贫困处境也深有感触。说个题外话,我在刚毕业的时候,特别想当个村长、乡长或者什么其他基层干部,因为我觉得,我,还有中国广大的贫困农民,都有强烈的改变贫困生活的意愿,而且这种意愿十分迫切。承德山区以前有一种劳动活动叫做“捡山杏”,意思是在已经收获过山杏林里拾取主人家遗漏的、丢弃的果实或果核。我老家那个贫困村的妇女们就在这个时候去捡山杏,卖了钱供孩子读书或贴补家用。我的母亲在一次带我捡山杏的过程中,不慎滑下山坡,手臂、大腿都擦伤了,即便受伤,母亲也要安慰受惊的、幼小的我。这件事成为了我脑海里最为深刻的记忆。后来毕业参加工作,我一直希望分配去做个村官,想要为改变家乡的面貌作出努力。工作后,我更多时间在县里、市里,尽管不能直接投入到脱贫攻坚一线,却一直保持着对农村脱贫工作的热切关注,也接触和了解了不少脱贫攻坚的故事素材。我那时想,如果工作已经决定了我不能亲身参与到脱贫攻坚中去,那么我就用文艺作品的方式鼓与呼,用这种方式为这伟大的进程尽些许绵薄之力吧。

你刚刚提到《镇长》《代理县长》《最美的青春》还有《最美的乡村》等剧作,我创作这些剧的目的都是为了赞美和宣扬那些在国家基层建设和农村扶贫攻坚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这些作品不仅里面寄托了我长久以来的农村情结,也为抚慰了我个人力量难以实现的农村脱贫致富的中国梦。这也正是激励我不断创作的精神力量。

于枭:作为同样农村出生的人,您说的话我也深有感触。当年华北平原这边也有跟“捡山杏”类似的农业活动,我们这边叫做“捡花生”。秋收后,平原上的老幼妇孺凌晨前后去收过的农田里捡花生,经常捡到天亮也捡不满半篮子,冻得人都站不稳。生活条件改善也不过最近十几年事。在中国北方,这种对贫困的印象是一种集体记忆。广大农村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始终是摆在执政者面前长期的、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工作。在《最美的乡村》一剧中,这些问题、这些艰辛、这些困境都是如何展现和处理的?

杨勇:如何平稳推进解决三农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单就我在创作《最美的乡村》的采访经历来讲,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原因是多样的,导致家庭、个人贫困原因也往往是多重的,每人每地都不一样。有的地方缺少特色农业产业支撑,有的人因为老弱病残失去了劳动能力,有的家庭经济因为一场大病就成了贫困户。

贫困地区当地的村镇干部,也不愿意被“贫困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中有很大一批人有觉悟、有激情也有能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展现出的敬业精神也很值得钦佩。我的同学就有11位在乡镇一线工作,有8位是乡镇一把手。乡镇工作很忙很繁杂,他们要做的还不仅仅是扶贫工作,还有地方方方面面的其他工作,毕竟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对贫困群众而言,他们也是有意愿、有动力摆脱贫困的。当然,在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中,也多少存在思想保守、目光短浅的问题。这些在《最美的乡村》剧中都有详细的展现。本剧还对对基层干部在核实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实施扶贫脱贫的精准施策,对村民“智、志”双扶激发动力,对落实党和国家扶贫政策一盯到底等过程中,艰辛付出、无怨无悔的作为进行了充分展示。同时,也展示了不同层面、不同贫困程度的村民在脱贫攻坚中的思想和行为表现。

于枭:您对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的介绍,不禁令人联想起十七年文学以来的乡土文学或农村题材小说,比如《创业史》《平凡的世界》还有《天高地厚》《金谷银山》。《最美的乡村》需要处理的乡村问题似乎与这些小说差不多,但从十七年文学至今,中国农村的“中国经验”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和描述中国农村的语言和方式也随之不断更新。您在创作《最美的乡村》的过程中有遇到类似的问题吗?梁生宝或孙少安式的人物在当下还有更多阐释的可能吗?

杨勇:我过去喜欢读严肃文学,看电视也是更多看的是主旋律剧目。《最美的乡村》首先是电视剧,然后我们也根据剧本改编成了长篇小说,相信很快就会出版和大家见面。我觉得《最美的乡村》,从文艺的角度是在向经典文学致敬,从当下发展是在向新时代致敬。该剧无论是故事和台词语言都是现在进行时,具有新时代的特点,但大地的根脉、对土地的感情是一贯的。正如你所讲的,《最美的乡村》是在用文艺的手法记录展示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的历史性的进程,特别是该剧刻画了党的基层干部,是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画像。比如青山镇党委副书记唐天石,他同时也是退伍兵转业到地方的优秀人物;比如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新闻女主播、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石全有,他们都是新时期基层优秀扶贫干部的和返乡青年人才的代表,树立了各具特色不相同的人物形象。同时,他们每个人发生的故事都可以是一部独立的长篇小说,包括对剧中的一些副线人物都有开掘的空间,比如老退伍兵、老支书邢铁山,退伍兵、新支书卢振兴等,他们每个人都各有精彩的故事值得挖掘。你提的后一个问题,涉及到了我将来的新创作,我就暂时不展开讲了。

于枭:在《最美的乡村》之前,国内这几年涉及农村题材的、反映脱贫攻坚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也不少,但普遍反响不佳,很多遭遇了收视冷场。然而《最美的乡村》在开始放送后收视率一直稳中有升,在竞争激烈的黄金档始终名列前茅,您认为这种反差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杨勇:主旋律影视剧,不仅要传递正能量,也需要讲好故事。为了收视率刻意趋附快餐文化、低俗文化,只能适得其反。我觉得有温度、接地气、有人间烟火味,才是我现在和将来追求的——这就必须要深入生活。《最美的乡村》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接地气、情节紧凑,干净利落、不拖拉。正是因为咱们这部剧的主要人物原型来自基层,故事来自基层,来自乡村,生动鲜活,带着田间的泥土、沾着大地上的露珠。所以创作起来,故事就非常接地气,富有人情味,这也是观众喜欢看的原因吧。也借此机会,代表靖宇老师向全国的观众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于枭:最后一个问题,《最美的乡村》虽然只播了十几集,但故事节奏紧凑、人物形象丰满,大家对后续剧情都很期待。今天您有没有什么关于剧情走向独家消息可以剧透给观众朋友们?

杨勇:哈哈,这个我还是别说了,剧透对认真追剧的观众不公平。我可以说的是,我们对这部电视剧的品质非常有信心,《最美的乡村》这部剧一定是值得大家继续追下去的。总之,希望大家继续多多关注和收看我们这部电视剧,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和支持我们国家的扶贫事业、关注和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最后,再次衷心感谢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作协,河北省文联对我、郭靖宇以及本剧的支持!谢谢!

人物简介

杨勇,男,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承德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河北省作协副主席(兼)。出版有长篇小说《拒绝理由》《功勋树》《最美的青春》等作品,先后担任《镇长》《代理县长》《塞罕坝上》《最美的青春》《最美的乡村》等影视作品编剧。历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六届中国长篇电视剧飞天奖,全国农村题材长篇电视剧优秀作品奖,第九届、第十届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五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电视剧原创编剧提名奖等奖项。担任编剧的电视剧《镇长》《最美的青春》以及当前热播的《最美的乡村》均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