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插图为《子夜》增添亮色

来源:藏书报 | 姚一鸣  2020年05月14日06:38

己亥年秋,在上海仙霞路上的中版书房,举办了《唐大郎纪念集》新书首发式,我作为读者参加了此次活动。承蒙韬奋纪念馆小王赠书一册,并求得唐历、陈子善、陆灏、周立民、张伟等几位先生的签名,殊为难得。参加活动之余,在中版书房转了转,买下一本配有叶浅予插图的茅盾长篇小说《子夜》。

《子夜》,原名《夕阳》,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全书共19章,部分章节曾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发表,1933年由开明书店初版。这部小说以上世纪30年代初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子夜》初版本是没有插图的,之后的各版也均无插图。《子夜》初版四年后的1937年,版画家刘岘为《子夜》创作了28幅插图,取名《子夜之图》,由未名木刻社出版,每幅木刻都有文字说明。

茅盾为《子夜之图》撰写了序言,他在文中描述了刘岘为《子夜》创作木刻插图的经过,并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花功夫给《子夜》造木刻,我以为是不值得的,但刘先生既有偏好,刻成若干幅,虽取材于《子夜》,然其价值自在木刻本身,阅者所赏,在线条之美,故事如何,大概非所及计罢。……刘先生是很努力的木刻家,但因居国外日久,于国内风物不甚熟悉。他曾想刻交易所场面,和我函商,终以1930年华商交易所之旧址刘先生无法得见,只好作罢。刘先生又曾刻丝厂罢工一场面,阅者倘拘执1930年上海丝厂区域之实况以相苛责,那也无话可说。但容我再赘一言:请欣赏木刻就是了,倘因题目曰《子夜木刻》而责以必相印证,其或抛开木刻本身而注意于图与文之是否相合,那就失去了刘先生刻图的用意了吧?

刘岘于1934年至1937年在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美术,有感于茅盾小说《子夜》的影响,而为这部小说创作木刻插图。由于旧居国外,他的创作肯定有一定局限性,茅盾对此毫不讳言,但作为美术形式的再创造,《子夜之图》无疑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刘岘为《子夜》所作的28幅插图,现在已很难见到,201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由陈子善主编的“新文学丛刊”,将开明书店初版的小说《子夜》和未名木刻社初版的《子夜之图》合二为一,用小精装的形式,再现了刘岘为《子夜》创作的28幅插图,可一窥其木刻之魅力。

我最早读到小说《子夜》是在1980年,那时我还是个中学生。一个有些炎热的夏日午后,在躺椅上伴着知了声读《子夜》,对书中的证券交易所、多头空头、期货、纱厂罢工、拿摩温、高利贷等一知半解,但资本家吴荪甫周围的人和事,吸引着我将其一口气读完,好像还意犹未尽,又找来茅盾的其他小说看。上大学时,出于学业的需要再次读《子夜》,虽然阅读的感受不如第一次,但小说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小说对纱厂罢工、旧上海的金融交易状况等的描述,我都一一作了笔记,我对这部长篇小说的喜爱程度丝毫未减。

和刘岘的《子夜之图》相比,画家叶浅予为《子夜》所作插图似更精彩。叶浅予为《子夜》创作插图是在1957年。当时外文出版社欲出版英文版《子夜》,特地请叶浅予创作插图,向国外读者真实地再现上世纪30年代上海实业家与工人、农民以及各个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叶浅予认真阅读了《子夜》,对小说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关键故事情节等作了全面思考,然后采用简练有力的线描,创作了19幅插图,推出后获得诸多好评。

叶浅予比茅盾小11岁,二人是浙江同乡。茅盾1931年创作《子夜》的时候,年轻的叶浅予也在上海,已经开始了漫画创作,《王先生别传》就是这个时候创作发表的。叶浅予长期工作、生活在上海,对《子夜》中所描述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了。叶浅予凭借多年美术创作的积淀以及那个时代过来人的经验,在创作中真实地还原了小说《子夜》所表现的内容,紧扣作品的内容场景,很好地表达了小说《子夜》的内涵。

两位美术家用不同的美术形式为《子夜》创作插图,为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增添了不少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