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谢其章:集攒《大风》30年

来源:藏书报 | 谢其章  2020年04月23日09:29

1938年3月,因抗战烽火四燃,在上海的宇宙风社、逸经社的同仁撤至香港,联合创办了《大风》十日刊,社长简又文,主编陆丹林。《大风》共出版101期,举全国图书馆之庋藏,竟无一家是整套的,所以谈谈个人集攒《大风》的经历,以独得为可矜亦无不可。

关于《大风》的刊话文章,笔者目力所及,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应国靖《现代文学期刊漫话》所涉及的150余种期刊中没有《大风》,《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所收276种期刊里也没有《大风》,《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收700余种期刊,其中倒是有个《大风》,但仅是同名而已,并非本文所谈的《大风》。

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一篇——陶亢德写的《香港的杂志》。写这篇文章时,陶亢德还在编辑《宇宙风》,写起同行的刊物和熟人,自是最佳人选,局外人绝写不来这么多的细节。

香港之有“海派”杂志,恐怕要推宇宙风逸经社合办的《大风》为开山祖了。《大风》的社长是大华烈士简又文,创刊于民国28年春。简君虽貌如老粗,却雅爱文事,尤喜办杂志,初以“大华烈士”笔名为《论语》半月刊撰《西北东南风》,摭述时人轶文趣事,每则数十至百余字,使读者阅时阅后笑口难掩。后办《逸经》半月刊,出版之日,在斑园(简君沪寓)遍请沪上文士,大放爆竹以示开张之喜。出版后以内容精彩,销数极佳。至“八一三”停刊,简君举家迁港,烽火漫天,而办杂志之心不死,函邀《逸经》编辑陆丹林君去港,并请宇宙风社合作,于是一阵大风,遂起于香港。

那时候的香港还是一片出版文化的处女地,《星岛日报》《大公报》《立报》还未出版。印刷所寥若晨星,印杂志直若外行。除印刷困难之外,出版杂志的最大障碍,是香港政府对于杂志出版者要收三千港币现金保。幸简君不是措火,其时港币一元合国币还不到一元一角,保证金又有月息二厘,遂于印刷问题解决之后,筹集保金缴付港府堂皇出版。创刊号中有叶恭绰、老舍、谢冰莹、陶亢德、朱朴、冯自由诸氏的作品,琳琅满目,再加以《华侨日报》上的全封面套色广告,把这阵大风吹遍港九,况且那时广州未失,香港寄内地邮包未断,《大风》简直是风行全国,销数竟逾一万。到后来《宇宙风》迁广州出版,《大风》遂由简君独办,兵力一分,未免少劲,及至广州陷,邮路断,《大风》销路自更减少下去。到现在香港也失,《大风》恐已影踪全无,谁知道这个曾为香港杂志界垦荒者的刊物几时再能供人购读呢!

陶亢德的这篇文章写于1942年4月,刊于《古今》第3期(1942年5月出版),根据手边《大风》第99期版权页所载“中华民国叁拾年拾月伍日香港版”推算,陶文发表之时,《大风》已停刊有时矣。第99期是我所存《大风》最靠后的一期,离终刊号第101期仅一步之遥,却可望而不可及。

《大风》创刊之初,版权页上载有“社长:简又文、林语堂 编辑:陶亢德、陆丹林”。十数期后,林语堂和陶亢德的名字没有了,封面上加了一行字“逸经社在港主办”,显然此时的《大风》与宇宙风社脱离了关系。第67期(1940年5月20日出版)的封面上有“中国文化协进会 逸经社合办”字样,稍后几期的版权页上,“简又文”和“陆丹林”之间多了个“陈炳权”,也许是中国文化协进会的代表吧。

《大风》的售价初期为“一角”,中途改为两种价格,如“港币二毫”“港币一毫五仙”“国币七角”,第99期上只有“港币贰毫”一种。

笔者有记书账的好习惯,所以寒舍集攒《大风》之经历,一笔笔都记得清清楚楚,日期、书店、价钱一项也不少。从孔夫子旧书网买《大风》有五六次(含一次拍卖),得20余册,花费3000元。通过《藏书报》买过一次《大风》,20本仅400元,那是2005年1月的事情。姜德明先生曾跟我说,那时《藏书报》所刊售书信息中好东西又多又便宜,他说有一回看到有店家售“两千余份民国小报”,售价仅区区几百元,姜先生说不知哪个有心人买去了。

收集期刊杂志最大的难处是求全,越是大套杂志求全越难。《大风》共101期,笔者手边收有82期,于个人收集来说应该算多的,但所缺的20来本,恐今生今世亦无望配齐。尴尬的是,有机会碰到数量较多的《大风》,卖家却拒绝拆零,出高价也不拆,眼瞅着缺本可惜就是配不上,总不能包圆买吧,那么多的复本怎么处理?

不全的大套期刊杂志是常态,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比较适合的对策我总结了几条:首先不能缺少创刊号,这叫“缺尾缺中间不缺头”,我的《大风》虽不全,可是创刊号有三本。其次,全套没指望了,就尽可能求“连号”,这样心里头比较舒坦,比如第21期连到第35期。第1至10期这样最前面的连号尤其要紧,碰到的话应该不惜代价拿下。再次,对于期刊杂志要用心琢磨,了然于胸,这样才不会放过载有重要文章的那一期。《大风》有那么几期极具文献价值,具体是哪几期,我不会透露给你,自己交学费去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