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艺为战“疫”汇聚力量 ———访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

来源:人民政协报 | 谢颖  2020年04月12日10:13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是文艺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线的战“疫”英雄们奋力拼搏,广大文艺工作者也一直在战斗,他们用创作凝聚共识、鼓舞人心。关于战“疫”创作有什么领悟?抗击疫情对文艺创作发展有何影响?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

记者:疫情暴发以来到现在,您创作了不少作品,民间文艺家们也纷纷行动。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战“疫”创作的情况。

潘鲁生: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从正月初四开始防疫主题创作,并很快完成了《生命重于泰山》《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信心》《致敬人民科学家———钟南山》《民间文艺家在行动》《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迎春》《傲霜风骨———献给白衣战士》等多幅宣传画和中国画,希望用形象明了的视觉语言宣传防疫部署,为一线战“疫”工作者鼓劲,表达老百姓对战“疫”工作者的感恩与敬意,使人们在疫情中更深刻地感受到善与爱、真与美,少一些恐慌焦虑,多一些坚定笃行,发挥文艺在关键时刻凝心聚力的作用。

1月27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第一时间在全校启动了《生命重于泰山———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主题创作,加强整体构思和部署安排,把学校推进多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创作+思政”机制和“假期课堂”结合起来,切实保障创作活动持续有序推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共创作宣传画、表情包、交互设计等10个门类4000余件作品。我特别鼓励广大青年师生积极参与主题创作,这既是为防控疫情贡献一份青春力量,更是砥砺前行承担专业使命的教育。在鼓舞带动下,学校300余名青年教师、4000余名青年学生、数百名校友参与进来,形成了一系列“00后”大学生的优秀创作作品。

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工作组织者,我积极动员团结广大民间文艺家,发挥民间文艺的传播优势开展防疫主题创作。民间的艺术语言简洁质朴,能把防疫的指示精神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民间文艺战“疫”,不仅是在病疫危难中以艺术表达情感、慰藉心灵、鼓舞信心和斗志,更在于深刻诠释我们祖辈的生态观、生活观、生命观,发掘传承我们民族古往今来最深、最真、最美的文化力量、精神力量,战胜病疫、战胜困难,建设更美的家园。

记者:战“疫”中,涌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大量文艺作品讴歌抗疫一线的英雄,讴歌中国人民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在创作中,对这些人和事,对这样的情怀,您是如何感受和把握的?

潘鲁生:防控疫情过程中,有许多令人感动、感恩的人和事,各个岗位都涌现出了一批批面对生死无私无畏、勇挑重担的先锋和榜样。尤其是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医护专家和白衣天使不计个人安危,以坚定的职责使命筑起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防线。为弘扬防疫抗疫正能量,我创作了宣传画《致敬人民科学家———钟南山》,展现人民心目中树起的丰碑,表现厚重沉雄的精神,凝聚民族坚毅前行的力量。

每一个英雄都是一颗种子,每一粒种子都能激发起无穷的力量。这颗种子的内核,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更是支撑我们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筋骨。战“疫”英雄既是伟大的人,也是平凡的人,他们并非是生而无畏的,而是面对危险选择了无畏,他们用平凡的身躯做出了伟大的事,感动了人们,感动了社会。他们既有信仰信念,又有人格风骨,更有家国情怀,他们鼓舞人心的力量,不只是在我们的心被打动、眼眶湿润的那一个个瞬间,更是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里。对战“疫”英雄的事迹,对体现出来的精神,一定要深入挖掘,不只画白衣天使的无畏与付出,也画口罩的勒痕,画逆行的背影,以凝练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礼赞崇高,颂扬美好,传递向上的力量,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记者:战“疫”文艺作品有什么力量?对疫情防控以及当前工作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创作谈一谈。

潘鲁生:文艺源于生活、诉诸人心,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工作者在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从来都不是旁观者,文艺总是以其富有感召力和感染力的独特形式,在凝聚共识、激励情感、鼓舞精神、砥砺意志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医”以救治生命,“艺”以温暖心灵,文艺对于凝聚人心、增强战疫信心方面作用突出,而且成为在关键时刻服务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比如微信表情包《钟老说》等作品以言简意赅的内容、深入人心的形象普及防疫知识,消除恐慌心理;《火速驰援再启程》、《山东医疗队在前线》则宣传战“疫”典型,发挥榜样力量,让英雄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成为全民族的普遍认同和行动自觉;而《病魔不退,我们不退———必胜》《战武汉》《人民战争力无穷》等作品宣传防疫政策,鼓舞必胜信心,推动形成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社会氛围。

记者: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行各业都在抓紧复工复产,您所了解的情况是怎样的?

潘鲁生:3月20日,中国民协召开了2020年《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工作视频推进会,这可算作我们复工的一个动员。在这次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践行专业使命的重要性,体会到专家的敬业精神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在抗疫战场上,钟南山、李兰娟等专家带领科研人员和团队奋不顾身,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敬业精神指导救治病患,坚持科研攻坚,推动战疫形势持续向好。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也承担着自己的专业使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是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的15个重点工程之一,《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也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出版工程项目。我们要努力把疫情耽搁的时间、造成的损失夺回来,号召大家“防疫”“编书”两不误,扎扎实实推进“两大工程”的编纂工作,争取高质量、高水平完成编纂和出版任务。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但同时,我们也面临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及其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带来的新挑战。我想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要立足自身岗位,开动脑筋、创新手段,努力从危中见机;适应新形势、借助新技术,争取化危为机。比如对艺术院校来说,关键要找准学科新的生长点,推动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强化跨专业和交叉专业的优先发展措施;要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色,探索自身的转型发展,积极主导或融入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要充分发挥大学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和高端创意人才招引力度,吸引他们到我国创业发展。

记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文艺创作发展有什么影响?尤其是民间文艺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潘鲁生:疫情发生后,党和国家决策英明、部署有方、行动有力,充分展现了我们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想在全民共战疫情胜利之后,给文艺界特别是民间文艺这块,会带来更多的审视、反思,创作内容和形式会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具体而言:

对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坚定信心。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我们党指挥全国全民对抗疫情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坚定了信念,今后在文艺创作中,会更加积极、自觉、由衷地讴歌中国共产党,赞美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的繁荣昌盛充满信心,坚定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信心。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全国各地驰援湖北及武汉,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奔赴前线,全国人民服从指挥、安居家中、减少外出等等,都反映出高度浓缩的家国情怀,舍生取义、仁义为本的民族品格,这些在关键时刻集中绽放的人性火花,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扬的核心价值。民间文艺创作会更加坚定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重新审视人性、社会、生态等理念。对生命、家庭、亲情、爱情、友情、善良、关爱等基本生命范畴,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并加倍珍惜。相信民间文艺创作今后会涌现出大量对人性之美与人性之恶的更具深刻辩证意义的作品。

丰富民间文艺研究与创作的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经艰险,孕育了我们居安思危的民族性格,经此大难,更加坚定了这样的社会共识。危机意识、危急时刻、危难之中,多难兴邦将始终成为民间文艺研究与创作关注的主题,不断呼唤人们保持警醒与惕厉。

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以及各国之间的相互支援与互助,使得民间文艺工作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视野的整体思维有了深刻认知,今后的民间文艺创作思维中会出现更多跨时空、跨国界、跨各种领域限制的作品,以更宏阔的视野、更博大的情怀表达人类命运整体相联的本质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