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清朝江宁府诗人喜尝野蔬赋新诗

来源:金陵晚报 | 吴福林  2020年03月20日08:55

诗人总是浪漫的,清代江宁(今南京)诗人亦是如此。腊梅虽已绽放,梅花尚未报春,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不顾严寒,踏步城郊,挑尝野蔬,聚会饮酒,吟诗作画,抒发狂兴,引得众人围看,成为一道特殊的景观。

正月挑菜会

清同治十二年(1873)人日(正月七日),一个清寒的日子,旭日高照,天空晴朗,诗人秦际唐、陈作霖、何延庆、甘元焕、甘垲、甘曾源、刘寿曾、刘贵曾、朱绍颐和朱绍亭,共10人,兴冲冲地同赴莫愁湖楼,作挑菜会,以“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拈韵分赋。

会上,句容尚兆山作《湖上挑菜图》以记韵事。尚兆山,字仰止(一作仰之),肄业于江宁府惜阴书院。会后,图藏刘寿曾家,今已不见,不然则可知“挑菜”之具体形象。

菜吃得好,酒饮得畅,话谈得拢,聊发狂兴,分韵赋诗。刘寿曾分韵得“今”字,成七言长句;甘元焕分韵得“日”字,成五言长句;甘曾源分韵得“良”字,成五言长句;朱绍颐分韵得“宴”字,成五言长句;刘贵曾分韵得“会”字,成五言长句;何延庆分韵得“欢”字,成七言长句;秦际唐分韵得“乐”字,成五言长句……

从众人诸诗中,我们约略可以看到挑菜会盛况。刘寿曾诗云:“……青蒿茵陈惜未致,芹笋把臂宜入林……挑菜古风出荆楚,作羹相饷传于今……”甘元焕诗云:“东风昨夜来,湖水摇空瑟。良友如好春,欢聚同人日……”甘曾源诗云:“……开轩频远眺,山色间湖光。鲸饮豪且甚,拇战兴愈狂……”朱绍颐诗云:“……翻恐藜苋肠,后园羊踏遍。飞觞递宾主,酬酢愈欢忭……”刘贵曾诗云:“……香荠与芳芹,甘脆颇馣馤。蔓菁采荒畦,波薐茁寒濑。菊英杂笋韭,堆盘佐炙脍……”何延庆诗云:“……人日重挑七种菜,九百年后追古欢……”席上,杯觥交错,吟诗闲语,庄谐间作,观者如堵,莫解为何。此等浪漫,真正惊世骇俗。这场聚会,人气真旺。

野蔬的狂欢

人日,为农历每年的正月七日。《北齐书·魏收传》记载:“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魏)收对曰:‘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在人日这一天,禁行刑,其余六日则对相应的动物禁止屠宰。人日,在汉魏六朝时期,是受到人们重视的一个大节。据晋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挑菜会,当为“以七种菜为羹”之余绪。古时正月初一至初七皆讳食鸡,故以蔬菜尝新。南京初春的时新野蔬有七种:早韭,壅土培成,茎白叶黄,如金钗股,俗称韭黄;菘,又称油头菜,春初最佳,茎叶较小,滑泽特甚;菠菜,又名雨花菜,春雪初融,叶色老绿,根红味甜,俗呼“红嘴绿鹦哥”;春笋,珍品为南京郊乡之牙竹笋,气清味腴,香生匕箸;瓢儿菜,外绿中黄,茎褊叶皱,环抱极紧,饱饫霜雪,别具胜概;白芹,亦壅土培成,长茎鲜嫩;荠,苏东坡所谓“天然之珍,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味之美”者也。只是不知南京当时吃法,是仿古制作成菜羹,还是仿什锦菜制法合而炒之,抑或各自单炒,或者以之为馅,做春卷、饼包等。

同治人日挑菜会已有“翻新”,时蔬已逾七种,还有誉为“甜冰”的蔓菁(即青萝卜)、南京特有的凉晕齿颊自成馨逸的菊花脑、特有的清香洋溢的蒌蒿、茵陈(只知为药,不知入蔬)等。此外,亦有荤腥,如鱼、雉等。

这些野蔬味鲜营养好,甚至还有药效。以荠为例,营养成分堪称完美,经科学鉴定,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胡萝卜素、糖以及磷、钾、钙、铁、锰等。据有关医籍记载,荠菜还有止血、降压、明目、健胃、消食的功能,故而有“血压草”“净肠草”之别称。荠菜还能预防和治疗麻疹、感冒等疾患,又有民谣云:“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这些野蔬的名称还含义吉祥。如芹,谐音勤,意为勤快致富;荠,谐音聚,寓意聚财;韭,谐音久,意为长年回春;笋,即节节高是也;而众多绿叶菜,则是清白的含义了。

学者型诗人

别看这些诗人此日此时何等浪漫,他们可个个都是作风严谨的学问家,讲坛上正襟危坐,书案前一丝不苟,著述颇丰。

同(治)光(绪)间,江宁诗坛有七人并称“石城七子”,即秦际唐、陈作霖、邓嘉缉、顾云、蒋师辙、何延庆和朱绍颐。这次聚会,就来了四位。其中秦际唐(1837~1908),江宁人。肄业江宁钟山、尊经、惜阴三书院。同治六年中举,候选知县。清光绪六年(1880)试礼部落第,自此家居教授20余年。尝主讲江宁凤池、奎光诸书院。著有《南冈草堂文存》《南冈草堂诗选》等。曾参与编纂《(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同治)上江两县志》。陈作霖(1837~1920),光绪元年(1875)中举,但此后命运不济,累试不第,遂以著述为事,主攻江宁地方史志,兼及教育。同治年间,上元、江宁两县及江宁府开局修志,均受聘任分纂。后历任奎光书院山长、崇文经塾教习、上江两县学堂堂长。又历任江南图书馆典籍、江苏通志馆总校兼分纂。辛亥革命后任江宁县志局总纂。其著作,除《可园文存》《可园诗存》《可园诗话》《可园随笔》等诗文外,主要是南京地方史料专著,如《金陵通纪》《金陵通传》《金陵琐志九种》等,是研究南京地方史的重磅级人物。

还有甘元焕(1841~1897),光绪二年中举,历署宿迁等县学篆。光绪十九年,授萧县训导,再候选知县,遇母忧未仕。金陵甘氏后人,沿袭家风,喜藏书,有书数万卷,欲复津逮楼之旧,筑屋五楹,颜曰“复庐”。博学多才,工诗文,于经史、小学、金石、舆地、医药之学罔不精研。著有《复庐诗文词集》《复庐日记》等,参与分纂《(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志》《(同治)续纂江宁府志》。

甘垲(1838~1895),字子纯,江宁府人。诸生,援例为太常等博士。性和介,不轻然诺。衣不趋时,食不兼味,为人朴实,人以为楷模。著有《晚乐道人诗草》(佚),参与《(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分纂。

何延庆(1840~1890),字善伯,号寄沤,南京人。性明敏,严操守。同治十二年中举。好读书,工诗古文辞。著有《寄沤诗存》《寄沤遗集》等。

朱绍颐(1832~1882),字子期,又字养和。溧水人,寄居江宁府城。太平军至,与妻甘氏同投水,独遇救,遂终身不娶。光绪二年与仲弟绍亭,同时中举。嗜古好学,工诗文。著有《挹翠楼诗存》等,参与《(同治)上江两县志》分纂。

朱绍亭,字豫生,绍颐弟,著述多不存。参与《金陵诗征》《国朝金陵诗征》《续金陵诗征》编校,《(同治)上江两县志》分修等。

这些学究,平日在讲坛上正襟危坐,在书案前一丝不苟。不料在挚友群中,竟如此狂放,旁若无人,纵情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