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宝玉挨打之后

来源:“红楼梦学刊”微信公众号 | 卜喜逢  2020年03月02日08:09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的一大关节处。笔者曾在《宝玉挨打的偶然与必然》中,将宝玉挨打的深层原因归结为价值观的冲突,沿着这一思路,我们也可以来解读宝玉挨打之后的连锁反应。

实质上,宝玉挨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个影响可以绵延很多回,毕竟曹雪芹是善作草蛇灰线之法的,作为关节点,自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不加以限定,啰嗦起来,难以收尾。我们且仅以第三十四回之前半部分为对象,来看一下宝玉挨打之后,几个重要人物的反应。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常有人质疑宝钗对宝玉是否有感情,是否仅是为了成为宝二奶奶才来到荣国府中寄居。这种论述固然是有基点的,如宝钗入京的原因是待选,偏偏在后文中失去了照应,于是就生成了一种论调:宝钗待选失败,因而将目光瞄准了宝二奶奶这一宝座。此种说法,实际是将成书过程中出现的纰漏,作为文本理解的基础,从而将宝钗从一个“高士”,转变为一个阴谋家。此种说法俞平伯先生曾有驳斥,不需要再多作说明的。至于宝钗对宝玉是否有情,在第三十四回中却有着清晰的展现。我们且来看宝钗与宝玉的对话: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在此段话中,宝钗是罕有的真情流露,这种流露,在《红楼梦》中是非常少见的。她没有说出口的,就是“心疼”二字,这是甚好解读的。然而宝钗毕竟是非常理智的,马上也就“自悔”了。这种自悔自然是意识到这种话语是与自己所秉持的“藏愚”“守拙”相悖的,是不适合自己的身份来说的。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到其中的一句话,那就是“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这句话可与第三十二回中的一段对话相勾连: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

可见,宝钗是对宝玉有过劝谏的,而如果是宝钗不重视的人,以宝钗清冷之性,又如何会开这个口呢?宝钗之劝谏,无论宝玉是否接纳,从宝钗而言,则是出于善意,她是通过自我对社会的认知,从而得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由此来对宝玉进行劝导。在第三十三回中,宝玉是受笞了,受笞的原因中,也有着宝玉认为是“混帐话”,而在贾政则是“正经话”的因素。实际上,这也是宝钗对宝玉受笞原因的第一判断:“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作为笞打的双方,一为贾政,一为宝玉,宝钗无疑是非常清醒的,虽然袭人说出了事情因薛蟠而起,然而她仍然准确的判断出宝玉受笞的最主要原因,是与贾政之间的观念不合,虽然这其中难免有替薛蟠辩护的成分。

在与宝玉的对话中,宝钗也是有着心理波动的,对于宝玉的细心与关切,她是能感觉到的,小说中明确说到:“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但仍不免认为:“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在宝钗而言,她的认知是根深蒂固的,她是想让宝玉成为她希望的人。

你从此可都改了吧

作为最关心宝玉的人,对于宝玉受笞,黛玉自然是更为牵肠挂肚。

小说中写到:

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曹雪芹是惯用对比之语的,与宝钗的长篇大论相比,黛玉的话语非常简短,与宝钗的强装出来的平静相比,黛玉是非常的不平静,再与宝钗的笑着说话相比,黛玉只剩下哭了。

实质上,如果我们再细读,会发现其中更多的微妙之处。宝钗来时,是有丫鬟在宝玉身边的,而黛玉来时,宝玉身边是没有人的。这显然是黛玉一直在关注着宝玉的身边情况。从二者的形象上来说,书中虽未明写宝钗之形象,但从众人的反映来说,应该是与常时无甚区别的,而黛玉则是“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如此形象,自不是哭了一会,此实为不写之写。对于宝玉的受笞,黛玉只有心疼,唯有的也只剩了哭泣。黛玉也在劝宝玉,让宝玉改,但这种劝谏的出发点并不是想让宝玉真的去埋身于世俗经济之道,为的也不过是让宝玉不要再受笞打而已。此时的黛玉,也并不知宝玉因何而受笞,这本不是黛玉关心的对象。她关心的只是受笞之后宝玉的情况而已。

她没想过去改变宝玉,改变了的宝玉,也不会是她的知己。

“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与“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宝玉是细心的,更是灵慧的,作为一个非常敏感的人,他可以很轻易的把握住其他人的心思,对于他人的善意,宝玉自是能够感受到。

袭人对宝钗说出了道听途说来的宝玉受笞的原因。此时的宝玉也只是知道受笞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却并不知道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故而,宝玉也无法去判断薛蟠在这次事件中的影响,但他仍拦阻了袭人的话,这是宝玉的天性。他本就是一个特关心女子的人。在见到了宝钗“娇羞怯怯”的样子的时候,他心里想的念的是“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这是获得的快乐与欣慰。

在面对黛玉的眼泪的时候,宝玉是慌张了的。所谓关心则乱,黛玉如此,宝玉同样也如此。他心里想着念着的是:“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馀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在这里,他是在安慰黛玉,他是忘却了痛楚的。在同黛玉的对话中,宝玉也提到了死:“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份心意,在面对着宝钗的时候,他是未说出的。而这个“这些人”中,却都是宝玉的知己,当然也包含了黛玉。与获得不同,这里是纯粹的、心甘情愿的付出了。

宝钗是人情练达之人,她来看望宝玉,是托着药丸而来的,是有准备的。黛玉是执于情之人,她来看望宝玉,只是因为她想来。也正是如此,宝玉对宝钗、黛玉的话也就完全不同了,对宝钗的话是需要思考的,而对黛玉的话则是脱口而出的,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足以体现二者在宝玉心中的位置,也体现了宝玉的认知与坚持。在骨子里,他更倾向于黛玉的率真,虽然他并不反感宝钗的练达,毕竟宝钗也是善意的、关切的。“也是情愿的”一语,也足以说明他并没有想过去改变什么,虽然受笞了,虽然有着宝钗的劝诫。

曹雪芹正是通过对宝钗、黛玉的比对,通过宝玉对二者不同的反应,勾画出了不同的情,不同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