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迅日记里的另一面:美食家

来源:北京晚报 | 刘永加  2020年01月30日13:58

大家都知道鲁迅喜欢吸烟,却不知,鲁迅还是一位美食家。

尤其是鲁迅在北京教育部工作居住的近十五年间(1912-1926),吃了不少当时北京城的大小馆子。鲁迅在其《日记》中,就记录下许多他去过的北京饭馆美食,其中有:广和居、致美斋、会贤堂、同和居、南味斋、小有天、杏花春、澄乐园、玉楼春、海天春、厚德福、醉琼林、同丰堂、益锠号、广福楼等约65家之多。

这许多饭馆中,有大有小,有南有北,有中餐,也有西餐,甚至还有日本人开的“料理店”,留下了一幅宝贵的民国北京美食索引图,堪称京华美食大观园。

鲁迅喜欢去的一种馆子是切面铺,就是那种很随意吃饭的小小馆子。

在1918年1月23日日记中鲁迅记载:“微雪,午二弟来部,并邀陈师曾,齐寿山往和记饭。”陈师曾、齐寿山是当时鲁迅教育部的同事。

这里的“和记”就是一家非常小的切面铺,在绒线胡同西口路南,楼下是羊肉床子卖牛羊肉,一间小楼,上面有三四组座位,卖“清汤大块牛肉面”,面食很好,价钱便宜,非常实惠。隔开一条马路,斜对着就是教育部街,因为很近,所以鲁迅经常来这里吃面,而且常拉陈师曾、齐寿山等人来一起吃。

鲁迅常去的还有被称为二荤铺的小饭馆,在1913年9月4日日记中他记道:“上午约王屏华、齐寿山、沈商耆饭于海天春,系每日四种,每人每月银五元。”

王屏华没有资料记载,应是鲁迅的朋友,沈商耆是鲁迅教育部的同事。那时,鲁迅单身居住北京,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有时就在这家小饭馆包中午一顿饭。四个人吃,每顿四个菜,每月需银五元,除去四个星期天,每顿饭约花销二角。这在当时,等于二斤猪肉的价格,包一顿饭,每人一个菜,可以吃得很精致。

海天春就属于北京的二荤铺。所谓“二荤”,就是猪肉和羊肉,这种铺子卖炒菜,但只是肉菜,没有鸡、鸭、鱼等,当然更没有海鲜。也以面食为主,有蒸馒头、花卷,但不一定有米饭。他们都有面案子,可以现烙家常饼、荷叶饼、脂油饼,随时能“拉面”、卖“面胚”,炸酱、打卤等。

这类馆子在《鲁迅日记》中记载了不少,如“海天春”“西吉庆”等都是。不要小看二荤铺,民初夏仁虎在《旧京琐记》中说:“曰二荤铺者,率为平民果腹之地……其中佼佼者,为煤市街之百景楼,价廉而物美,但客座嘈杂耳。”

《鲁迅日记》还记载一家叫“龙海轩”的二荤铺,很有名,拿手菜是“软炸肝尖”、“锅烧肚块”等,特别合鲁迅的口味。

有一些中小饭馆,鲁迅也会经常光顾的。在1912年9月11日的日记中他写道:“晚胡孟乐招饮于南味斋,盖举子之庆也,同席共九人……”

胡孟乐是鲁迅教育部的同事。这个南味斋,与当时的春华楼、醒春居等都是著名的江苏馆子,所做的糖醋黄鱼、虾子蹄筋,是很有名的菜。他们都属于各种特色、各种风味的中等饭馆。

这种饭馆“小而精”:小,是它的规模小、房舍不多,不能举行大型宴会;精,是它的菜肴、点心都特别精美。尤其突出各自特色的地方风味,淮扬馆子有南味斋、玉楼春,福建馆子有小有天,河南馆子有厚德福,广东馆子有醉琼林,都是当年名重一时,誉满京华的著名酒家。

在1913年3月24日日记中鲁迅还记道:“晚何燮侯招饮于厚德福,同席马幼奥……”何燮侯是当时的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幼奥没有查到资料,应是鲁迅的朋友。

厚德福在大栅栏路北,是河南馆子,最擅长烧鱼,一般的名菜是“糖醋瓦块”,独创的名菜是“萝卜鱼”,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就出名了。

清末魏元旷《都门琐记》中曾提到北京鱼的做法,特别写过厚德福的鱼。鲁迅是绍兴人,喜欢吃绍兴菜。当时北京有山阴馆子杏花春,在韩家潭;颐芗斋,在万明路。杏花春的名菜是“熘鳝片”;颐芗斋的名菜是“红烧鱼唇”“烩海参”。 民初陈莲痕在《京华春梦录》中载:“山阴人所设杏花春、颐芗斋之绍兴雕花,味擅上林,口碑犹胜。”这两家绍兴馆子,《鲁迅日记》中均有记载。

鲁迅对于中等的饭庄子也十分青睐,他在1932年2月27日记道:“午后胡适之至部,晚同至东安市场一行,又往东兴楼应郁达夫招饮,酒半而归。”

这则日记中所记“东兴楼”,在东华门大街路南,是一家很著名的中等饭庄子,据说是清宫御膳房出来的人开的,名菜很多,陈莲痕《京华春梦录》记它的名菜是“清蒸小鸡”,另外还有“两做鱼”也很出名,后来生意做得很大,在东城算是首屈一指。这类属于中等的馆子,可摆圆桌请客,可以摆十桌、八桌,有许多雅座,同时也做三五个人的小买卖,在门前的幌子上既写“南北大菜,包办酒席”,也写“应时小卖,随意便酌”。

能举行婚宴的大型饭馆,鲁迅也有不少记载,他在1913年10月22日日记中记道:“晚到同丰堂就宴,诗荃订婚。”又在1923年12月15日日记记道:“午后往总布胡同燕寿堂观齐寿山结婚仪式,留午饭。”

按照北京当时的习俗,到这样的大饭馆子,都是去“出份子”赴喜宴的,而不是一般的宴饮、小酌。同丰堂、燕寿堂都被称为大饭庄子,饭馆门前的幌子上往往会写着:“山珍海味,满汉全席,包办筵席,专应堂会。”

这些大饭馆因为场地大,专门接待红、白喜事以及祝寿、接官等各种大型宴会的生意,一摆酒席就是几十上百桌。他们都有几个大院子,院子里都有大罩棚,不受雨雪影响,还有戏台,可以唱堂会戏。因此,当时北京的红白喜事以及大型会议就餐等,都会选择在这类地方举行。

以上所说,只是鲁迅去过的中式饭馆,另外他也去过不少卖西餐的馆子。那时北京卖西餐的饭馆,叫作“番菜馆”。当时西单南有一家番菜馆名“益锠号”,鲁迅同钱稻荪经常去那里吃饭,有一个时期还在这家番菜馆包过饭,他在1914年3月26日日记中记道:“午与稻荪至益锠午饭,又约定自下星期起,每日往午食,每六日银一元五角。”每六日一元五角,每餐也只不过二角五分,便可以吃到一份有汤有菜、有面包的西餐,即便现在看来也会觉得十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