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十载游记——马六甲海峡、中南半岛与中国》:百年浮生,须臾恒歌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诚勉  2019年12月31日22:12

《十载游记——马六甲海峡、中南半岛与中国》约翰·汤姆逊著 颜湘如译/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9年1月版/79.00元

16开,374页——这本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有大量木刻图照片及长篇精彩记述的《十载游记》,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一本厚实的大书。然而读完它,却比想象中容易得多。这场绵延十载的“田园调查”,不仅为当时的西方世界提供了一部质量上乘的远东旅行攻略,也向今天仍热衷游历东南亚诸国的旅人们,以及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我们,展示着历史地层中的鲜活纹路。

当我们谈论远方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亚热带懒洋洋的棕榈,宽阔的叶子,大雨倾盆而下;迷人的妻子,温柔的黑眼珠;在雾气蒸腾、蚊虫充斥的沼泽上,随处可见的村落……

掩上书页,这些动人的细节依然借由汤姆逊精湛的文笔,在读者脑海中回环往复,勾勒着专属于东方的恒古瑰丽。

然而有些时候,人们却不自觉地望向那些他们想要看见的东西,从而验证自己关于远方的想象。就像冈仓天心抱怨的那样,“西方人将大量的评论给了武士道——这种让士兵沉迷的死的艺术,却很少注意能够充分代表生的茶道。”

或许我们谈论的远方,从来都不只是远方。

无处不在的中国人。书中,读者可以窥见了那些遥远的中国人如何在时空的切面里,于不同地域和境遇间生活的片段,真是何其珍贵与神奇!

他们穿着柔软的丝绸,听着女子嗓音尖锐的唱腔;他们对现代的规则尚且陌生,在参加水军操练时,也忍不住悠然地搔痒走神;他们出身农民,却可以通过短短数月的培训,精准操控复杂的机械。虽然汤姆逊不可避免地保持着需要又提防。赞赏又鄙弃的情感,但读者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群受无能政府管束的中国人”的温和、含蓄、精明,“潜在有一种刚毅、不屈不挠的特质”。

时间的锚。建筑是人们于时间长河中,掷下的一枚枚精美绝伦的锚。西方建筑常见的形体多呈向上的趋势,而中国建筑的空间外部形态呈现的平面舒展,在很大程度上被看成是华夏先民顺从自然依恋土地的心理反映。

工业革命用血肉模糊的方式,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汤姆逊进入繁忙的上海港口时,看见“优雅与完美”的租界区中宏伟的欧式建筑,充满骄傲地写道:“统治者……发现自己耗费数百年时间……的政绩,竟比不上这30年间,一小群外来的野蛮人在中国政府不情不愿分配出来的这一小块沼泽地上的发展成果”。白云苍狗,这些打磨考究的石头,百年来伫立于黄浦江畔阅尽世事沧桑,从前高大恢弘的傲慢,逐渐沉淀为缄默的庄重。

另一方面,汤姆逊也深深为中国的传统建筑着迷:一寺一岛的金山寺,鬼斧神工的方广岩天泉阁,阴郁雄浑的宫殿……他望着被联军毁于一旦的绝美夏宫,发出了“为什么不让中国人对我们的高度文明刮目相看,而要以可怕的强权暴力让他们心生恐惧”这样天真的抗议。

《十载游记》于眼前这个目之所及,众所周知的世界而言,是另一个奇幻纬度的存在。它的生动真切,常常令人产生时空错乱之感。那些蝼蚁般的生命体,如同梵高笔下的邮递员一般,宿命般地闯入了一张照片、一篇文字和一块画板,宛若包裹上了史前奇妙的松脂,获得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