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十四届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青年学者论坛在广州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武勇  沈洁 钟莹 周媛媛  2019年11月12日09:09

2019年11月9日,第十四届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青年学者论坛在广东财经大学广州校区举行。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30多所高校近百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本次论坛。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青年论坛创办人、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区鉷教授,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张广奎教授,暨南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蒲若茜教授等近十名知名教授参加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以文学理论、中西文化、文学翻译以及国别文学研究为主题,以新时代、新文科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为背景,共征集学术论文70余篇参与论坛交流。论文选题新颖,涉及机器人伦理学、文艺批评、亚裔和华裔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翻译等学术前沿问题。论坛分为开幕式、主旨发言、分论坛讨论、专家点评、颁奖、自由交流和闭幕式等环节,最后以“琶洲唱晚”诗会和学术自由交流结束。

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陈冬纯院长致开幕辞 主办方供图

开幕式由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深圳大学张广奎教授主持。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冬纯教授致辞。陈冬纯教授介绍了近年来广东财经大学在比较文学、中华经典翻译、加拿大国别文学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社科工作者提出的“四个坚持”,强调外国文学研究要重视当代性、创新性和人民性,重视本土化理论研究。

本次论坛特邀4位专家做主旨发言。中山大学区鉷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他引用赵萝蕤先生写给他的多封书信,分析《草叶集》的译例,探讨赵萝蕤先生的翻译主张及其实践——“形神皆似”以及“无翻译不研究”,提出两种主张的贯彻有赖于严谨细致的翻译态度。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生安锋教授,发言题目是“从西方文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看我国的文艺理论话语建构”。生安锋教授指出,西方的各种文艺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广泛传播,对我们的文艺理论话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以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为例,分析了它们在中国的接受状况,并从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舶来理论与本土实践、古代传统与现代转型等方面,评介了我国的文艺理论发展现状。暨南大学蒲若茜教授介绍了其国家社科优秀结项成果,对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作了回顾与反思,指出无论批评范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发端到现在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政治倾向非常明显:批评家更多地专注于从政治层面解读亚裔美国文学的族裔、文化身份追寻和亚裔美国人作为“边缘人”“流散者”的心路历程,而对亚裔美国文学的审美层面关注甚少。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和硕士生导师洪文慧博士分析了黄哲伦戏剧《黄面孔》的族裔话语策略,指出,戏剧是一种公共文化产品,通过公演直接参与社会话语建构,介入文化与政治生活。

9日下午,两位优秀论文奖获得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系程林博士和北京语言大学兰秀娟博士在大会上分别陈述了他们在机器人学以及叙事学等专题研究的成果。论坛分九个分论坛,论文参赛者分别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最后,各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情况。

根据此次论坛组委会规定,评审出优秀论文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区鉷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回顾了广东外国文学会青年论坛的创办和发展历程,高度肯定了此次青年学者论坛的成功与意义,指出该论坛培育了很多学界精英。

当天晚上,“琶洲唱晚”诗会在位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江畔的广东财经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举行,诗会以琶洲的春夏秋冬四季为背景,演绎了文学、艺术和经济交融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广东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和青年学者们声情并茂地进行了原创诗歌和诗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