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文学的海外研究现状与前瞻

来源:文学报 | 花萌  2019年11月04日14:21

中国文学在美国的生根发展离不开与当地教育系统的顺畅衔接。未来需在课程系统过渡、提升选材认知、中国文学英译与华裔英语文学关系、原本与译本间的互补这四个环节予以重视。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离不开对方国家的教育系统的配合,从教育层面培养读者受众不失为更久远的良策。如今,我国软硬实力的双面提升和海外教育系统对汉语能力重视度的增强为两者的互融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美国为例,其中学和大学虽都开设有关中国文学的课程,但是在接触渠道、选材与外语能力培养方面表现各异。

首先,中学生和大学生通过不同的课程学习有关中国文学的知识。世界文学是美国初、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生多通过此课程接触中国文学。与中学不同,美国大学里的中国文学教研汇聚于两大区域。一是东亚语言文化文学系,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知名学府都将中国文学研究设在此专业。二是英文系,该系开设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基础教育的必修部分,中国文学是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国文学研究不仅关注中国文学的特性,而且注重从亚洲或全球的角度关照其普遍性。

此外,中学和大学内的中国文学选材视角迥异。中学里的世界文学教材多“厚古薄今”,对我国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收录比例失调,后者鲜有作品入选。美国本土编者注重的观念极易使文本在异域“经典化”,与我们的审美价值评判发生错位,点“普”成“金”,不乏其例。大学里的中国文学选材内容虽“覆古涵今”,但教学实践却“薄古厚今”。20世纪80年代,印第安那大学东方文学研究的硕士必读书目十之八九属于古典文学。近年来,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研读文本的能力每况愈下,教育系统的决策者不得不调整策略,把教学重心转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选材视角的迥异还体现在中学和大学对华裔文学的关注度高低不一。深受多元文化主义影响,华裔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美国华裔人口日益增多,且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较高。选录的华裔作品常能真实地详描徘徊在海外主流圈外的华人生活,体现出中学教材编者周到的考虑和开放的视域。遗憾的是,在中学极受重视的华裔文学在大学却未得到较好继承,脱节现象明显。大学的中国文学课程较少涉及华裔作品的主因是,不少学者认为华裔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学科归属不同。

再者,美国的大学比中学更注重在中国文学教育中培养汉语能力。一方面,汉语能力是中国文学阅读的基础。东亚语言文化系内的汉语教育一般分初级、中级和高级,历时三年。学生需掌握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攻读中国文学专业的学生对唐诗宋词以及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的现代作品皆有涉猎。英文系的比较文学专业对外语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视,学习汉语的学生常备英汉两个文本,进行平行阅读,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完成中国文学的阅读与赏析。另一方面,英汉双语转换能力是中国文学教育的必修环节。普林斯顿大学、杜克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都在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中开设多门翻译课程,重视翻译理论习得的同时强调文本译出实践。东亚系的中国文学教育同样如此,以弗吉尼亚大学的中国文学翻译课为例,历时14周,旨在通过中国文学文本向学生介绍外语教学中常被忽略的翻译技巧和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文学在美国的生根发展离不开与当地教育系统的顺畅衔接。未来需在课程系统过渡、提升选材认知、中国文学英译与华裔英语文学关系、原本与译本间的互补这四个环节予以重视。

第一,美国中学与大学内中国文学教育的良性过渡,尤其是“世界文学”课程的无缝衔接至关重要。中学和大学虽然都在“世界文学”课程下开展中国文学教育,但是各州的教育自主权和发展不均衡性使中国文学教学和教材在中学、大学内部的衔接性不甚理想,可能会出现因整体设计性弱而造成重复性阅读的现象。

第二,美国教育系统管理者与工作者对我国文学的深度认知是选材客观、灵活、多元的前提。遗憾的是,目前其整体认知度不高。所谓的“灵活”极可能会带来“偏离”、“随性”,无法展现我国文学的真实图景。笔者对美国中学和大学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并不排斥外国文学和翻译文学。但是,如何使之接触到适宜的文本进入教学中是一大难题。因此,有规模、有计划地组织美国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到我国本土文学场域学习和体验十分必要。

第三,中国文学英译可与华裔英语文学互为补充。陈思和教授如是说,“如果这个世界把华文写作排除在它的原创领域外,仅仅把它视为西方文学的接受者和派生物,那只能说明这个世界文学本身不完整与不合法。”在我国文学海外译介的初级阶段,要正确看待华裔英语文学的优势——华裔作家在美国各地演讲、参加各种读书会的便利性以及与读者交流的语言优势一定要发挥好,为未来更多的中国文学“潜入人心”打下良好的阅读过渡基础。

第四,受限于汉语水平,译本是中学和大学学生接触中国文学的主要抓手。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选出合适的文本至关重要。中国文学在教育系统内的读者多为专业教师和学生,其阅读目的旨在提升汉语水平。因此,中国文学的教育系统化不能脱离汉语语言教育而独言。专业读者偏爱阅读原本,尤其是已具备一定汉语能力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常将译本当做平行文本,与汉语原本并列进行比较阅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阅读模式不但有助于未来汉学家和翻译家的培养,而且可实现译本和原本的优势互补,全面展现中国文学的内涵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