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拓展外国文学研究新空间

来源: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 张杰  2019年08月27日07:36

8月20—21日,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前沿问题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21世纪的外国文学批评理论新方向”“数字人文与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在与会学者看来,未来外国文学研究应在世界文明互鉴的视域下,凸显中国话语和中国形象,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

准确把握外国文学发展态势

在全球化和消费文化的语境下,当代外国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书写是当下外国文学研究的热点议题。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以史密斯的新作《摇摆时光》为例谈到,创作者通过小说主人公的非洲之行,将女性成长小说转化为一部宏大的跨国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全球化、多元文化主义、暴力恐怖等全球化时代跨国性问题的思考。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杨金才认为,研究21世纪外国文学创作依然要从文本细读入手,考察作品在叙事格调上是否发生多重线路的变化,关注人物性格命运,进一步审视作家的立场和审美品格。同时,要加强理论反思,探讨21世纪外国文学所内蕴的地域特征和跨国界文化交融等命题,延展跨国界理论的批评视野,融合多学科研究方法,多层次、多维度探讨21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

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近年来,不同国度之间的文学交流不断增进,跨语际的文学研究已经常态化。杨金才表示,当代外国文学研究应以鲜活的外国文学题材、理论视角、文本内涵为切入点,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在世界文明互鉴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将当代中国历史语境和时代特征镶嵌在学术话语体系中,在话语层面上为中国发声。

“2018年,外国文学研究在理论研究、比较文学、国别文学等领域都取得重要进展,理论深度和学术视野进一步拓宽,优秀的学术成果层出不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艳兵表示,外国文学研究在研究主旨上,继续弘扬国家意识、本土立场,凸显中国话语和中国形象;在研究主题上,持续关注经典,兼顾新兴及边缘文学现象;在研究方法上,以内部文本为中心,又广泛采用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整体而言,外国文学研究不但体现了开放多元的世界主义思想,更体现了主体性的文化自信。

当代外国文学研究视域下的中国文化观照,可以拓展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开掘出很多前沿研究课题。杨金才表示,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尽可能地突破类比式的非本质研究,转而以当代中国文化为参照,深入探讨中外文学的特性与共性,充分彰显异域文化观照和文明互鉴视角,推动形成和谐的文学文化研究生态。未来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不是外国理论或作家作品的独奏,而是具有中国视角的阐释协奏曲。

新技术拓展研究空间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据分析在外国文学研究中越来越有针对性。对文本数据的挖掘利用不仅能清晰地揭示隐藏在文本数据背后的多种关联,而且有望改变传统的文学研究范式,拓展外国文学研究新空间。

语料库语言学是指以语料库应用为基础,基于大量真实语料分析而开展的语言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认为,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范式具有三方面的优势。其一,基于对大量文学语料的观察和数据统计,归纳文学语言和文学创作过程的规律性特征。其二,既重视对文学语言等共性特征的分析,也关注对文学的创作性和作家风格等文学作品个性特征的研究。其三,将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融为一体。

长期以来,莎士比亚研究是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一个持久的热点。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李正栓以知网数据库中研究莎士比亚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统计方法,采用定量研究,从发文量、研究主题和核心作者群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他发现,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经历了发轫期(1934—1999)、快速发展期(2000—2009)和平稳发展期(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总体来讲,定性研究大于定量研究。他建议,今后可以加强定量研究,增加莎士比亚研究的科学性。

文学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也曾遭受质疑。有学者认为,在文学研究中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偏离了长期以来的学科传统,这是文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在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看来,由于使用的方法和关注的角度不同,人脑和计算机对文本的分析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进而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途径,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会议由《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和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各高校的17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