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传说中的《乐经》

来源:光明日报 | 严家炎 赖永海 冯卓慧  2019年08月08日07:59

《乐经集》 栾贵明 主编 新世界出版社

我们在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常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然而,对于儒家的经典,早在先秦,已有“六经”一说。《庄子·天下》篇中载,“六经”指《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和《春秋》。而秦汉以后之所以不见《乐经》,有人认为是毁于秦始皇的“焚火一炬”,有人则认为历史上原本就不曾有过《乐经》。那么,早期中国到底是否存在过《乐经》?假设《乐经》存在,它又记录了哪些内容?日前,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乐经集》,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该书借助“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之古典文献数据库,将散落于多种文献中的《乐经》断简残简汇集复原出来。本期光明悦读版特邀三位学者,共话传说中的《乐经》。

严家炎:再现《乐经》原貌

《乐经》是我国重要的古籍之一。可惜,该书久已佚失。其内容仅以“乐”“乐记”或“乐书”等名号存留,因而不仅引用纷乱,传抄亦可能有所走样。“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编委会做了大量艰苦工作,搜集许多相关材料,在编辑《中华史表》《炎帝集》《黄帝集》《老子集》等的同时,还编定了这本《乐经集》,尽可能予以弥补和完善。

钱锺书先生曾有言:“六千五百年中华文化,其核心为汉字记录之典籍。我们的文化,很好的文化,是一个个中国人所创建;‘经史子集’和外来图书分类法,不足以全面呈现中华文化。”“自信开拓万古之心胸”的钱锺书先生,深信文化和电脑的联姻,能够大力推进中华文化的复苏。近30多年来的实践确已证明,“中国古典数字工程”有可能取得辉煌的成功。

以眼前的《乐经集》卷一《乐记》部分为例,收录了《乐本》《乐论》和《乐施》三篇。《乐本》篇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以)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以)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以)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以)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以)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以)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乐论》篇较长,但有些话语颇为精当,如“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乐施》篇特意提到了舜的治理:“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上述三篇都突出强调了最有意义之文化精神。【详细】

赖永海:扫出两千年不见踪影的《乐经》

时人谈论传统文化,常以“四书五经”为代表。“四书”乃宋儒把孔门的四部代表性著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汇编成册。随着朱学被定为一尊,朱熹的《四书集注》逐渐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官方教材,而“四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统治思想,其影响力也逐渐超过了始于汉代的“五经”。

其实,对于儒家的经典,早在先秦,已有“六经”一说。“六经”指《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此说见于《庄子·天下》篇。较诸始于汉代的“五经”说,先秦的“六经”说多出的是《乐经》。郭店楚简《六德》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观诸《诗》《书》则亦载矣,观诸《礼》《乐》则亦载矣,观诸《易》《春秋》则亦载矣。”这段文字也印证了“六经”说。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确曾有过《乐经》。秦汉之后所以不见《乐经》,有说是毁于秦始皇的“焚火一炬”,当然也有人认为历史上本来就不曾有《乐经》。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研究王夫之哲学时,他的一个诗句曾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诗云:“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此中之“六经”,显然包含《乐经》。不论王夫之是以“六经”广义概说儒家经典,抑或他曾亲览“六经”,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直到明清之际,包含《乐经》在内的“六经”一直对中国历史上思想家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六经”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详细】

冯卓慧:将散落文献汇于一处

《乐经集》的编纂者不囿于《乐经》的得失毁续,而是在现有认识和资料的基础上,将文献中有关材料汇于一处。概及《大司乐》《乐记》《纬书》,以及以类书方式辑佚的《乐经》相涉内容。文中不仅对文献来源作严格考订,对所存异文之处,也举材料之源作为参照,体现出严谨的文献学规范,为以此为材料基础的工作提供了可资信赖之版本。于中国音乐史学界而言,“三礼”中的材料,官书正史中乐书、乐志及律历志的记载多为征引佐证之重要来源,各丛书、类书同为工作之途径与对象。但本书文献引据之精深博广,可供学界参鉴。文后列出参考书目计146种,其所示文献线索也是重要的价值所在。

众所周知,秦代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讨论是引发“焚书坑儒”之根源。后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占据上风,将引发东周战乱的“封建制度”代之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统治。《乐经》即遗失于斯。《乐经》作为儒家思想的产物,虽现已不能窥其详貌,但其为政治服务之宗旨应无异议。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乐虽不能与《乐经》简单对应,但其内涵实为一致,都是礼乐中的乐,而非出于审美考量的艺术之乐。礼乐之意义,在于“辨等列、明贵贱”,在于维护稳定的统治制度,在于保证等级差异与官民归顺,所谓“礼辨异,乐统同”是也。具体艺术水准之高下,实不为制礼作乐的根本目的所在。如《乐记》所载“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