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木心考索》序

来源:浙江古籍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 陈子善  2019年07月18日08:53

木心这个名字,在今日中国文学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虽然对其文学成就不以为然的,也有人在。这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一位作家及其作品,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自古而然,中外皆然,不足为怪。

尽管木心的众多诗文已陆续出版,尽管木心美术馆也已在他故乡建立,尽管木心纪念和研究专号也已出版了好几辑。但是,木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人生经历怎样,他有哪些交游,他在艺术和文学创作上是如何起步和发展变化,台湾和内地又是如何接受木心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即便是木心爱好者,恐怕也不甚了然,同时也一直困扰着木心研究者。从这个角度讲,当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隆重推出木心“专卷”,称其为“一个文学的鲁滨逊,”1至今不能算完全过时。

值得庆幸的是,木心研究这些不应有的空白,终于得到了一定的填补,因为我们终于有了第一本探索木心生平和文学历程的书2,那就是夏春锦所著的这部《木心考索》。这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感到高兴。

春锦来自福建,在木心故乡浙江桐乡工作,桐乡地灵人杰,文化积累深厚,单从新文学传统看,就产生了茅盾、丰子恺、钱君匋、孔另境等名作家,而今又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木心。春锦对文史情有独钟,除了主编“蠹鱼文丛”和民间读书刊物《梧桐影》,也对木心其人其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木心研究,《木心考索》是他从事木心研究的第一本著作。

章学诚《文史通义》云:“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春锦以“考索”作为研究木心的书名,可见其学术兴趣之所在。春锦在此书中对木心家族往事、求学生涯、初涉文学、办刊经历、当年留影、与茅盾和夏承焘等的关系,以及在沪遗踪等等,从查阅文献档案、走访知情者到实地考察,都很下了一番考索功夫,还充分利用了已有的木心研究成果。全书侧重木心前期生活和文学活动史料的爬梳,对木心后期文学业绩和木心接受史也努力追踪,均有可喜的收获,而《木心传略》和《木心年表》的撰述,也为编纂较为详尽的《木心编年事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曾多次重申过一个观点,即研究一位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必须建立这位作家较为完备的文献保障体系,创作系年、同时代人的回忆以及各种评论资料,均不可偏废。这是基本的史料整理和积累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必须持之以恒,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个观点无疑也适用于木心,《木心考索》的问世不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

对木心研究而言,确实还有许多未知数。木心原名孙璞,字玉山,学名孙牧心,而木心是孙牧心最常用也最广为人知的笔名,就像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茅盾是沈雁冰的笔名一样。但据木心自述,从一九四一至一九八四年间,他还使用过吉光、高沙、裴定、马汗、桑夫、林思、司马不迁、赵元莘和杨蕊九个笔名。3令人遗憾的是,木心用这九个笔名发表的作品,至今未能找到哪怕各只有一篇。《木心考索》中的《木心笔名刍议》一文,对“木心”作了很好的释读,认为“这个笔名是包含着木心本人深刻的寄托的”,但对木心其他九个笔名都暂未找到令人信服的实证。从而,也再次证明了我的另一个观点,即笔名问题很可能会成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一位作家的制约,这就有待春锦和其他有志于此的木心研究者的发掘了。

自一九九〇年代中期起,我根据自己对木心文学创作的认知,数次在内地报刊推介木心。这本是我应该做的事,因此,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细节我自己也不复记忆了。但春锦是有心人,在《木心考索》中也对我的这些工作做了钩沉和评论,我在受之有愧之余,应向他深深致谢。

木心有许多难得之处,在我看来,最难得的是,他是较早也较为成功地摆脱了那套流行话语的束缚和影响,在文学创作上独辟蹊径、自树一帜的一位作家。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木心这个名字是决不能再视而不见了,否则,这部文学史就是残缺不全的。而不是学院中人的夏春锦,却做了本应由学院中人所做的工作,完成了这本《木心考索》,也实在难得。相信他一定会在木心研究上继续“沉潜”,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并取得更大的成绩。

注释:

1.《联合文学》月刊1984年11月创刊于台北,创刊号刊出题为“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的“作家专卷”,其中有《木心答客问》《木心小传》《木心著作一览》,《也是画家木心》(陈英德作)和“木心散文个展”(收入《明天不散步了》《哥伦比亚的倒影》等4篇散文),迄今已有三十四年。

2.先于《木心考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了李劼著《木心论》,正如书名所揭示的,此书系对木心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演讲进行品评阐释,并非对木心生平事迹进行考证梳理。

3.参见《木心著作一览》之“笔名(1941~1984)”部分,台北:《联合文学》1984年11月创刊号。此外,木心早年在桐乡乌镇和杭州与友人合办油印刊物《泡沫》时,还使用过罗干的笔名,惜《泡沫》至今未见,具体使用情况目前难以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