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葫芦娃”的文学史考证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曹志平  2019年07月18日08:58

原标题:唐诗中的葫芦咏叹

瓠叶、葫芦花、葫芦藤蔓、葫芦架等植物生长类葫芦意象,是农村田园常见景物,在唐诗中往往用来描写农村生活环境,但在不同诗境中传递出诗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不乏人生感悟和佛禅玄机。

薛谦光五言古体《任阆中下乡检田登艾萧山北望》:“瓠叶萦篱长,藤花绕架悬。”(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卷八七八,第五册,分册主编孟庆文,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1003页。)农民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开垦安家,辛勤劳作下,爬上了篱笆的葫芦叶和架条上悬空盛开的藤花,给荒村古戍带来了一丝生机。

钱起五言古体《赠柏岩老人》:“瓠叶覆荆扉,栗苞垂瓮牖。”(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二二五,第二册,分册主编郝世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380页。)“荆扉”即以荆条编扎的门,“瓮牖”即以破瓮当窗,极言居室简陋、家境贫穷;任凭疯长的葫芦叶爬上门扉,也不管成熟了的栗子垂挂在窗口,细节夸张描写,生动表现了柏岩老人任运自然的隐者性情。

贯休五言律诗《春日许征君见访》:“厨香烹瓠叶,道友扣门声。”(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卷八二八,第五册,分册主编孟庆文,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606页。)为迎接好友的到访,厨房里烹煮着瓠叶,散发着阵阵清香,这是诗人清贫生活中待客场景的真实刻画,同时也是用《诗经·瓠叶》典故,表达对道友到来的热情欢迎。

杜甫五言律诗《除架》:“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唐〕杜甫著,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卷六,廖仲安、李华、朱宝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第1560页。)据《杜诗详注》,该诗为秦州深秋作(〔唐〕杜甫,〔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八,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615页。)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深秋,杜甫年四十八。这年春天,杜甫从东都回华州(今陕西华县),途中见荒凉混乱,百姓贫苦,写出名作《三吏》《三别》。夏天返回关中,正遇上饥荒,于是在七月弃官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十月,在同谷县县宰邀请下,携家眷离开秦州去成州同谷(今甘肃成县)。在秦州不到三个月时间,他就写出了上百首诗歌,其中有《萤火》《蒹葭》《除架》等十几首咏物寓怀诗。《杜律启蒙》曾解析这首《除架》诗:“首四句,论以不得不除之理势。五六言既除之后,虫雀皆恋恋不舍。末复申谕之曰:寒事牢落,虽欲不除而不能矣。物固有之,人亦宜然。人生亦有初,苟无其终,奚以有初?此固理势之必然。身受其如除,与旁观其除者,俱不必怅怅也。”(〔清〕边连宝著,韩成武、贺严、孙微、蓁维点校《杜律启蒙》,齐鲁书社2005年6版,第82页。)的确,杜甫是借葫芦的生长历程而感叹人生,小中见大。

庞蕴五言古体《五言诗偈》:“诸佛与众生,元来同一家。不识亲尊长,外面认假爷。优昙不肯摘,专采葫芦花。葫芦花未落,常被三五枷。如斯之等类,轮转劫恒沙。”(〔明〕胡震亨编《唐音统签》,卷九九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453页)庞居士以通俗类似白话的诗歌语言,阐释“诸佛与众生,元来同一家宣扬”禅理,宣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涅槃经》)、“一切众生莫不是佛”(《妙法莲华经》)的大乘佛教教义。“优昙”,即优昙华,又名优昙波罗,佛教中的灵瑞之花,世称三千年一开,值轮王及佛出世才出现,佛经中常用以喻佛、佛法之难得,如《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后秦〕鸠摩罗什译经,〔隋〕智者大师说,〔唐〕章安大师记,朱封鳌点校:《妙法莲华经文句》,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50页。)这里的“优昙”同样用来喻指佛和佛法。与“优昙”对举的“葫芦花”意象,也并非实物描摹,诗人借以用来点醒那些不明白佛与众生不异的俗人,舍去自身修行而转求外物,实际是糊涂行为,必然会带给自身诸多劫难。可见诗中的“葫芦花”意象,实际上是诗人运用双关修辞,以普通百姓俗语刻画的“糊涂”形象。

唐诗葫芦意象的文人气质,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运用葫芦典故,借以反映社会现实,抒写自我怀抱,呈现出多彩人生追求。

系匏、匏瓜徒悬,语出《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匏瓜味苦,故系置不用,孔子借以自喻,表示自己不能像干老的葫芦一样只挂在那里,不被人食用,表达了求仕的急切心情。后以“系匏”“匏瓜徒悬”,比喻隐居未仕或弃置闲散。盛唐孟浩然《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唐〕孟浩然著,柯宝成编著,《孟浩然全集》(汇编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3年3月版,第51页。)孙逖《和左卫武仓曹卫中对雨创韵赠右卫李骑曹》:“道合宜连茹,时清岂系匏。”(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一〇七,第一册,分册主编陈铁民、彭庆生,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822页。)均借典表明自己有用世之意;韩偓《有感》:“坚辞羽葆与吹铙,翻向天涯困系匏。故老未曾忘炙背,何人终拟问苞茅!融风渐暖将回雁,滫水犹腥近斩蛟。万里关山如咫尺,女床唯待凤归巢。”(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七二二,第四册,分册主编羊春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1113页。)此诗是韩偓隐居多年后所作,借用系匏典故,表现了多年困顿天涯的辛酸况味,使读者从中体会到天涯老臣的一颗拯时报国之心。

颜回箪瓢,多喻指甘于清贫的精神追求。王维六言绝句《田园乐七首》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髙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8月版,第455页。)俨然一幅古朴闲逸的田园风景图,其中的主人公是像颜回一样箪食瓢饮、甘居陋巷的孔门儒生,对门的隐居者,过着像五柳先生一样安贫乐道、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有时诗人用典时并不拘泥于原意,如唐末周昙七言绝句咏史《颜回》:“陋巷箪瓢困有年,是时端木饫腥膻。宣尼行教何形迹,不肯分甘救子渊。”(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七二二,第四册,分册主编羊春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1513页。)对孔子曾赞赏的陋巷箪瓢生活及精神,提出质疑,“责怪孔子教育门生太拘于形迹,为什么不教富有的子贡拿出钱来救助困顿多年的颜渊”(施蛰存著,刘凌、刘效礼编《施蛰存全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135页。)也算是史论中的别调吧。

许由瓢,常用来表达隐居避世,如唐代徐夤七言律诗《闲》:“一瓢挂树傲时代,五柳种门吟落晖。”(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七〇二,第四册,分册主编羊春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1404页。)有的欲求新奇而反用其意。李峤五言古诗《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是一首侍从诗,据徐定祥注《李峤诗注苏味道诗注》:“《新唐书·则天皇后纪》:长安三年‘十月丙寅,如神都’。李峤当随侍,并作是诗。”(〔唐〕李峤,〔唐〕苏味道撰,徐定祥注《李峤诗注苏味道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33页。)其中“登原采讴诵,俯谷求才术。邑罕悬磬贫,山无挂瓢逸”(〔唐〕李峤,〔唐〕苏味道撰,徐定祥注《李峤诗注苏味道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33页。)以“山无挂瓢逸”喻指野无遗贤,正符合武则天对人才的渴求,合乎时宜。

魏王瓠、魏瓠,典出《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战国〕庄子著,〔清〕王先谦注《庄子集解》,上海书店1987年3月版,第5页。)后人多以“魏王瓠”“魏瓠”喻指大而无用之物。大历隐士朱湾,性格孤傲,《唐才子传》载其“率履贞素,潜辉不曜,逍遥云山琴酒之间,放浪形骸绳检之外。郡国交征,不应”(〔元〕辛文房著《唐才子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版,第54页。)他的五言律诗《咏壁上酒瓢呈萧明府》,名为咏物,实则借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不拘于描摹,遗貌取神,其中“莫将成废器,还有对樽时”(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二九五,第二册,分册主编郝世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1090页。)反用魏王瓠典故,诗人自比酒瓢,表示挂在墙壁上的葫芦瓢还有倾酒对樽的时候,人生不能废而不用,君子出处应有所期待。

综上,唐诗对于葫芦的咏叹,在崇尚自然的主旋律外,交织着儒家安贫的闲适、道者救世的热情和佛子劝世的苦心。小葫芦,大世界,唐诗葫芦意象,承载着时代风尚,拓展了诗歌题材内容,丰富了葫芦文化意义。自此,各种文学体裁的葫芦作品不断涌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一般文人到重要作家,葫芦意象伴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其文化意涵不断丰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