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杜甫印象,抑或印象杜甫?

来源:文学报 | 王曦  2019年07月09日08:56

杜甫的诗和人,都是令人难以靠近的。他出身望族,婚配名门,三十岁之前的人生多么无忧无虑,骑马射箭、云游四方,看过公孙大娘的剑舞,听过李龟年的歌声……早年的经历奠定了他的审美高度和生命宽度。伟大的诗人,生活历程是一个整体,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诗与思是两面皮,仅凭格律无法行走天下。杜甫早年云游四方,晚年迁徙不停,杜甫不长的59岁生命,浓缩了丰富的人生苦难,也酿出了丰厚的诗篇。他的诗歌,是思,也是史。

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舞剧《杜甫》以“一个人笔下的唐朝”点题是准确的。编导意欲将杜甫投射在历史的大时代、大背景之中,但被空投进大时代的“杜甫”和“另一个杜甫”,凭借什么站立起来?历史中的杜甫怎样成为舞台上的杜甫,编导心中的杜甫怎样成为演员身上的杜甫?根据时间线索去围合,还是通过故事叙事去架构?

显然,编导有意想要做一个实验。而且,在我看来,这是“印象派”的实验。常被贴上“现实主义”标签的杜甫,其实有着丰富的通感资源,印象、感觉和追忆连绵,下笔即成画面,生活困顿,精神广阔,写出了人类经历过苦难的痕迹,可谓是印象派的诗人。编导抓住了杜甫这个复杂生命体的艺术特征,成为艺术创作的养料,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舞台和舞者。

舞台人物被极度简化,没有好友李白,忘年交李邕,晚年的精神陪伴高适、岑参,有的是“权”,暗喻着李林甫、杨国忠以及众多给杜甫造成人生挤压的达官显贵;有“妃”,暗喻杨贵妃以及后宫佳丽三千;“杜甫”和“另一个杜甫”,恰好由一对双胞胎来演绎,象征着自我和本我的对话,像照镜子一样看到曾经的自己。

舞剧从“壮游羁旅”开始,经过“长安十载”,直到“弃官归隐”,最后“登高望远”,杜甫的人生被浓缩在四个画框中,通过一个个诗篇的场景表现出来,并非与历史时间严格对应。于是,我们借着杜甫的双眼看到了兵车行、丽人行,也看到了三吏三别,舞蹈语言鲜明可爱,比如长安书生蠢蠢欲动求官为名利,满朝文武鼻孔45度向上走路,水边贵妇们顾影自怜如木偶,大厦将倾之际宫女惶惶不安……都十分精彩。形式即为内容,编导和诗人一样,在努力修炼节奏的控制,有意识让舞蹈显得非常的克制。文武群臣的动作姿态透露出盛时的典范,也透露出由盛及衰的微妙前兆;贵妇的华服没有描龙绣凤大红大紫的装饰,只以极素的颜色质地显示着雍容华贵的顶端。盛极必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理,服装和舞蹈在塑造“盛”这个方面是动了脑筋的。

不过,正因为舞蹈篇章并非对应着时间线索,就带来“印象派”特有的难题,如何让散点成为画面?点与点,需要用什么逻辑去衔接;四个部分,需要用什么结构去提拎;第一眼大感觉如何确立,最终的大印象从何处拎起……印象派不必拘束于某个具体的动作或情节,但是必须将所有的一切统领在整体的“印象”之中,给人以强烈且难以言说的感受。

不得不说,有些舞段的生生切入,而且是带着巨大感情的切入,就像是杜甫诗歌里的“浩叹”一样,着实增加了演员的难度,也考验着观众的消化能力。比如,杜甫得知儿子饿死时的双人舞,紧接着丽人行和兵车行,前面没有出现的“妻”突然带着巨大的悲伤出现……丽人华贵,兵车寒冷,儿子可怜,三者不存在因果关系,这人间种种,来自杜甫的观察,不是鲜明的阶层对比,不是人物的矛盾冲突,但也不是简单的铺陈,这一幅幅画面是杜甫的望远镜、显微镜和透视镜。世界上有那么多可看的,杜甫为什么对这些苦难细看难忘,为什么要在自己吃不饱饭的时候还为天下人发愿?在看到了杜甫的经历之后,我们当然还希望看到他的内在驱动,否则这样的苦难可以让人选择逃避、选择自保、选择压榨同样受苦的人,选择很多,但杜甫选择了最难的那一种,正面现实,初心不改,继续前行……这需要超越非凡的勇气,没有信念,没有善意,没有生存技能,如何能在重重苦难中腾挪转身?“杜甫”和“另一个杜甫”被空投进了时代背景,似乎在印象派实验中缺乏摸索的路径,无论是感情基调还是动作逻辑,都像是临时爆发的,一次性的,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上的“杜甫”。但伟大人物对凡人的影响力,恰恰在于让人了解到他曾有过的精神困惑以及如何跨越的过程,而不是他的伟大勋章。

历史上,杜甫三十岁以后的人生,起起落落,没有做过大官,连年战争,难得的喘息是因为有朋友相助,令他倍感珍惜。他绝不是因为做不到官而失望归隐,是不想做恶官。他懂采草药,会种果树,是因为贫穷,也是因为他爱生活。经历过战乱的唐朝,人口骤减,粮食歉收,杜甫一个尚有官职的人,都不能阻挡儿子饿死,何况其他的黎民百姓。所以,杜甫的哀与痛,从来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他与天下苍生连接。可是,第二部分的低迷与第三部分欢欣的情绪对比强烈,似乎“弃官归隐”源于“长安十载”不得志。归隐生活被田耕的辛勤快乐所占据,舞台空间饱满,曾经忧国忧民的杜甫,好像“放下了”,走进了桃花源。如果杜甫的生活从此走上了安稳平静,那是什么让杜甫的诗意在第四部分如火山一样喷发?满屏的诗句层层叠叠目不暇接,那并不是田园诗啊,而是充满了焦虑和彷徨,在细雨中呼喊一般。

杜甫客死在迁徙的航船上,因为饥饿吃了变质的食物而一命呜呼,家人无恙,他的抵抗力已经很衰弱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觉得这句话好像是在比喻这些人类群星的消逝,巨大的哀伤无法言说。那些诗篇,是杜甫之眼,自带光芒。而杜甫和其他伟大的人物一样,像夜空中最亮的那些星星,以不可估计的时间长度,向人间输送着能量。因此,杜诗是史,更是思,思想之光照亮了我们回望的这个时代,也应该照亮和引领这个舞台,四个部分之间需要以杜甫的语法互相打着招呼,跳跃过去。

杜甫是很多人的偶像。白居易读懂了他,苏轼也读懂了他,他们承前启后一路走来,拓展良知和美感的空间。“杜甫半生流离,却从未停止歌唱”,这是冯至的印象。“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这是鲁迅的印象。这都是今天我们还着迷杜甫的原因。他那密度极大的人生,可以令每个人从中获得共鸣和养分,每个粉丝都有自己的“杜甫印象”,但是仅凭喜怒哀乐,还不足以建立与杜甫的对话空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向内诉求,修炼韧性,诗与思并行,这是杜甫给我们的艺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