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纳博科夫传》:他承诺要给读者幸福

来源:澎湃新闻 | 罗昕  2019年07月02日08:50

纳博科夫相信,每个个体,每个生灵,每部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世界。

今年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新近精装重版两卷本《纳博科夫传》。2009年,《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作为“文学纪念碑”丛书的第一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推出中译本。2011年这一权威传记的续篇《美国时期》中译本面世。

6月29日,译者刘佳林、书评人马凌以及“文学纪念碑”丛书主编魏东作客思南读书会,共同谱写一曲文学纪念碑的三重奏。

纳博科夫把一生献给了艺术和科学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认为,纳博科夫是除莎士比亚之外最激动人心的作家,是最为取之不竭的作家,他给予优秀读者的最多,要求优秀读者的也最多。”在为中国读者录制的视频中,《纳博科夫传》作者、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语系教授布赖恩·博伊德说,“我认为,人们往往欣赏他作品迷人的外表,而对其隐藏的深度却浑然不觉。我想争取尽可能多的纳博科夫读者,请他们一起来探索这些深度。”

博伊德提及,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学者能够依靠的有关纳博科夫的生平细节很少。“自从纳博科夫将他的第一批文件交给国会图书馆后,他的档案调阅就要受到五十年的限制,而薇拉·纳博科娃(编者注:纳博科夫之妻)却允许我接触全部的资料。我想让纳博科夫学者都能接触到这些档案中所有最重要的信息,能够接触到那些认识纳博科夫的人对他的回忆。我还想让所有热爱传记的人,所有热爱丰富生平的人,能够了解纳博科夫的生活。”

《纳博科夫传》共分为两卷。《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从纳博科夫的家族史与其童年写起,到纳博科夫一家踏上美利坚国土前一刻结束,复原了纳博科夫在圣彼得堡、克里米亚、柏林、巴黎的生活场景。

第二卷是《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美国是纳博科夫的避难所,是他最终放弃俄语而改用英语写作的地方。纳博科夫在这里第一次发现了新的蝴蝶品种,在这里备受争议地翻译、评注了《叶甫盖尼·奥涅金》,还在这里创作了让他名扬天下的《洛丽塔》。尽管纳博科夫在1959年后去了欧洲,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美国公民的身份。

博伊德感慨:“纳博科夫的生活太迷人了。他先被祖国逼迫流亡,又被希特勒逼迫流亡。第一次流亡时,他出色地掌握了俄语。第二次流亡时,他又不得不要驾驭英语。他失去了大笔的财富,过了四十年贫穷勉强的生活,直到《洛丽塔》出乎意料地成为畅销书,让他再次富有。他是一个很能激励读者的人,面对厄运,他抖擞精神,他把一生献给了他的艺术和科学。”

兼具史学和文学的双重目光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现代传记研究》副主编刘佳林是《纳博科夫传》中译本的译者。他还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纳博科夫小说论”。

刘佳林表示,学界对《纳博科夫传》的评价非常高,而最有温度的评价来自于纳博科夫妻子薇拉。“薇拉对这部传记热爱到她就把书放在床头,每天晚上读那么几页,仿佛每天晚上她的丈夫就在她的身边。也就是说,博伊德在传记中让纳博科夫复活了。”

“另外一个评价是,自博伊德的《纳博科夫传》之后,几乎所有研究纳博科夫的学者都必须要读《纳博科夫传》,所以《纳博科夫传》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纳博科夫的一个基石,这个说法我认为是非常准确的。”刘佳林说,任何一个想对纳博科夫有所研究、有所发现的读者,都绕不开博伊德的《纳博科夫传》,“不但绕不开《纳博科夫传》,而且能从这部作品里汲取灵感,或者受到启发。应该说《纳博科夫传》是国际纳博科夫研究中最杰出的一部作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书评人马凌说,喜欢纳博科夫的读者在豆瓣上有个外号“纳米”(纳博科夫迷):“其实我想加一个字,叫‘纳米虫’。上海有句话:米虫掉在米缸里。所以一个喜欢阅读的读者掉在纳博科夫的米缸里,会觉得无比幸福。我们生活在纳博科夫给我们的文字世界里,我们汲取养料,我们也梦想从‘小虫’变成一只蝴蝶,或者变成某种蛾子,这是一种特别的幸福。”

马凌笑言,纳博科夫对他读者是有要求的,“他要求有好的记性,一定要记住好的细节,要有感受力,最好手边还备一本辞典。换句话说,他对读者要求是蛮高的。我觉得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作为一个优秀的纳博科夫读者,除了备一本辞典,还要备一本《纳博科夫传》。这部书被誉为纳博科夫研究的百科全书。凡是你想知道的纳博科夫一切,都能在这里找到。”

在马凌看来,优秀的传记作品既是史学作品,但同样具有文学性。“《纳博科夫传》读起来很顺畅,因为它有点向纳博科夫致敬的意思,用博伊德大量的细节来写纳博科夫的作品以及他的生平。纳博科夫本人是非常非常强调细节的作家,所以这部传记是用纳博科夫的写法写出来的。从我专业的角度,从文学与史学交界的角度来讲,它是非常出色的一部作品。”

生活和艺术在纳博科夫的世界是高度统一的

谈及纳博科夫作品给读者幸福感,刘佳林深以为然:“纳博科夫作品里有非常深的内容值得我们挖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是,他承诺要给读者幸福。”

“博伊德的《纳博科夫传》说过,纳博科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本想取名叫‘幸福’。在纳博科夫最优秀的那部俄文小说《天资》里,主人公费奥多尔也希望自己能写一本书叫‘幸福手册’。也就是说纳博科夫认为幸福属于每一个人,不管社会地位高低,不管贫富。我想真正喜欢纳博科夫的读者应该能够体验到那种幸福。”

“我想讲一个我自己的观点,就是‘生活的核心潜藏着艺术品质,艺术的核心洋溢着生活气息’。”刘佳林说,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得非常有艺术品质,而真正伟大的艺术也应该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生活和艺术在纳博科夫的世界里就是高度统一的。

刘佳林举例,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讲述了大学教授普宁的故事。“普宁的很多生活场景都跟纳博科夫有关。我们知道纳博科夫到美国以后经常接受别的学校的邀请,去做巡回演讲。做老师最担心两件事,一件是迟到,还有一件是把讲稿忘了。纳博科夫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所以他把这种体会放到《普宁》中。类似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尽管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在纳博科夫那里,生活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而博伊德在写《纳博科夫传》时,他也深得艺术和生活这样一种奇妙的关系。”刘佳林称,“他在解释纳博科夫作品的时候,会把纳博科夫作品和纳博科夫的生平关联起来。他在叙述纳博科夫生平的时候,又会把生平和未来他要写作的作品联系起来。所以阅读《纳博科夫传》,你看纳博科夫艺术作品的时候,会突然发现原来在前面讲述的生平中已有种种故事和细节,这些故事和细节等待一个艺术家把它唤醒,或者重组,使它变成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