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青春之歌》:愿每一代人的青春都绽放独特芳华

来源:光明日报 | 李云雷  2019年06月28日07:40

我最初读《青春之歌》是在中学时期。记得是一次学校运动会,我参加完越野长跑之后,疲累不堪地回到教室休息。一个同学桌上摆着一本红色封皮的书,是一本小说,《青春之歌》,她刚看完,正准备去还。我说让我看看吧,答应尽快还给她,而后将书揣在书包里,骑上自行车回家了。

从学校到我家大约七八里路,路两侧都是高大的白杨树,出了城便是一片广阔的原野,我骑行在路上,心里想着林道静和书中的故事,忍不住停下来,在一棵白杨树下翻看了好一会儿。运动会之后,学校放了两天假,我便在那两天里将厚厚的一本书读完了。“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那天晚上我夜不能寐,反复回想着小说中的场景,想象着林道静的音容笑貌,以及她所走过的成长道路。我被小说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那时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刚从乡村到县城读书,对一切都很感兴趣。县城里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很多录像厅,我跟同学看了不少录像,如《英雄本色》《纵横四海》等,影片中的主人公又酷又帅,强烈地吸引着我们,但是《青春之歌》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青春。当时我还分析不出他们“青春”的不同,但我觉得小马哥的青春充满着江湖豪情,而林道静的青春则带有一种小资情调与崇高的美。

在那之前我已经读过巴金的《家》,我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了对这两部小说的感想与比较,心中也萌生了一种朦胧的愿望,作为一个青年人,我要像觉新和林道静一样,挣脱家庭的束缚,走向广阔的社会,勇敢地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这是我当初最深的印象,或许也是这两部作品对青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到北大读书之后,我主要研习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界素有“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之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以及《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作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也在我的关注范围之内,这个时候我更多是以研究者的眼光阅读《青春之歌》。此时正是新世纪之初,关于《青春之歌》,出现了不少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视角,对我造成了相当的思想冲击,也让我有了更多角度的思考。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有浓厚个人自传色彩的小说,读者自然会比较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原型。虽然杨沫自己也曾经说过,“林道静的许多生活并不是作者直接经历的,而是把很多同志的生活和形象糅合在一起了”,由此才写出了典型人物,但人们还是不由自主地将作者个人的经历代入到作品中。在小说中,余永泽作为“个人主义”的代表,既是林道静最初的恋人,也是她走上革命道路需要克服的阻力,小说在叙述逻辑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那时从杨沫自述及其他文章中我已知道,《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原型是一位知名学者。随着这位学者的文化散文的盛行与广受好评,我发现,真实的“余永泽”比小说中的余永泽更为复杂,他走向学者的人生道路与林道静走向革命的人生道路构成了一种对比,也有其合理性。同样的,老鬼在《母亲杨沫》中,以手术刀般的冷静书写了对家庭与母亲的认识与反思,老鬼对母亲生活的揭示超过了一般人的勇气,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

现在看来,《青春之歌》的可贵在于找到了一种简洁而自然的方式,揭示了青年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然,以直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所迸发的力量。

在今天这个新的语境中,我们该如何理解林道静的选择呢?对于当前的“70后”“80后”“90后”来说,我们熟悉的是“小时代”的氛围,是消费主义与娱乐至上,我们熟悉的是关于个人奋斗的故事,是个人意义上的挫折、痛苦与幸福。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能否理解另外一种青春,另外一种青年?对于林道静他们来说,优渥的家庭条件带给他们的不是满足与炫耀,而是精神上的束缚与痛苦,他们追求的是理想与正义,是改变不公正的社会秩序,是将个人生命融入伟大的事业。在婚恋问题上,他们所向往的不是嫁入豪门,去过富足的生活,也不是门当户对,他们追求的是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超越于物质条件之上的精神愉悦,是在共同奋斗中凝结而成的深厚情感。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青春与爱情似乎已经很陌生、很遥远了,需要我们重新思考,重新认识。林道静逃出家庭,踏上茫茫未知的旅程,恰恰隐藏着现代中国的秘密——正是因为传统中国的秩序无法维系,在内忧外患的空前危机中,才诞生了新一代中国青年,正是因为有觉慧、林道静等青年的奋斗、牺牲,中国才能避免被瓜分或灭亡的命运,才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青春之歌》作为20世纪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小说之一,从1958年初版起就拥有广大的读者,它带着那个时代关于青春、爱情与理想的思考,与一代代读者对话。对于现在的青年来说,《青春之歌》的价值或许不仅仅在于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在于让我们在自己的青春之外看到了另外一种青春,相对于我们日渐物质化与世俗化的生活世界,林道静的“青春之歌”无疑是富有光彩与魅力的。今年正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我们可以看到,正是一代代青年的奋斗,才彻底扭转了中国的命运,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青年不仅承担起了时代的使命,而且改变了自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青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之歌”,但愿每一代人的青春都能绽放出独特的芳华。

(作者:李云雷,系作家、评论家,《文艺报》新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