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马克·吐温和他的“红房子”

来源:《走向世界周刊》  | 王溱  2019年06月27日08:28

马克·吐温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绝对占有一席之地。这位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虽然已经离世100多年了,但依旧没有离开人们的视线,迄今还被人津津乐道,时不时地提起。尤其是到了美国的康涅狄格州更会情不自禁地提出:去看看马克·吐温。

驱车前往康州的首府哈特福德市,在距离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不远的地方,会看到那栋哈特福德著名的历史建筑——维多利亚哥特式,外墙刷着红色涂料的大别墅。这就是马克·吐温的故居。1874年至1891年,在长达17年的日子里马克·吐温一直住在这里。

如今这里是马克·吐温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博物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展览,楼上楼下多个展室,免费参观;一部分是故居,需要购票参观。博物馆楼下有一个书店,全部商品都跟马克·吐温有关,无论是书籍、图片,还是卡通模型、衍生品,统统带有马克·吐温的标识,朋友为我买了一只水杯,那上面印着马克·吐温的头像,颇有纪念意义。

来这里都是为了看故居,展览只是补充而已。参观有固定时间安排,由一位工作人员带领,随身带着钥匙,打开房门,可以逐个楼层逐个房间参观。

故居用“惊叹”来形容不为过。这座欧式建筑虽经过了百年风雨,但看上去依旧很壮观。整个建筑有19个房间,有独立的灶间、餐厅、佣人间、客厅、客人房,以及主人和孩子的卧室、活动室、娱乐室等。里面的家具等物件绝大多数是原物,今天看上去也算是几近豪华奢侈。让人们不由得出一种结论:当年的马克·吐温应该是很富有的。

但带领参观的工作人员说得很清楚,这所房屋是马克·吐温岳丈赠送的礼物,也就是说并非马克·吐温自己所购。

马克·吐温妻子名叫奥莉维亚,父亲是一位煤炭资本家,十分富有。

而马克·吐温呢?这位出生于1835年后来显赫一时的大作家,当时并没有太多的光环,更不要说囊中的银子了。童年时他全家定居在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父亲是一位当地的律师,但是收入并不高。7个孩子,加上没有工作的母亲,父亲微薄的收入难以为继,家里十分贫穷。更可怕的是在他11岁时,父亲就患肺炎去世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生存,马克·吐温虽然是家中的第六个孩子,但小小年纪不得不走上了打工的道路。他成了一名印刷学徒工,4年后,他从学徒工变成了一名正式排字工人。这段经历为他后来投资排版机奠定了基础。

马克·吐温没上过几年学,但非常聪明。可能整天与排字印刷打交道,他对文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很巧,他的哥哥当时创办了一份名为《汉尼拔杂志》的期刊,每期都需要一些草稿。马克·吐温便成了撰稿人,同时他也写些耸人听闻的故事投给一些报纸杂志,1852年波士顿的幽默周刊《手提包》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显示出他创作的才华。3年后,他开始出游。马克·吐温一生有两件大事陪伴终生:写作和旅行。18岁那年他开始了远行,先到了纽约,后来去了费城,然后是圣路易和辛辛那提。边走边工作,这些城市的印刷厂都曾留下过他的身影。4年游荡后,他觉得还是应该回家乡,于是掉头回归。然而在纽奥良,他碰上了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份工作——轮船领航员。这是份收入十分可观,但又危险性极高的职业。当时这个职业的收入在美国排列第三高,每月250美金,相当于今天的16万美金。金钱的诱惑,让马克·吐温觉得值得一搏。轮船领航员的职责是在水流湍急地形又极为复杂的密西西比河里,引导船只安全顺利的通过。这项工作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但当时的船只都是用木材建造的,一旦碰上障碍物,无论是港口还是成片的树林,很容易引发油料燃烧。引航员必须熟知河流的一切情况,甚至晚上航行都不能开灯,更不要说有任何闪失了。

马克·吐温用了两年时间精心研究了密西西比河几千米河道里每一个细节,终于拿到了领航员执照,成为一名高薪收入者。然而,他的成功背后有刺心的痛。就在前一年,他的弟弟被他说服来到了密西西比河从事河运工作,结果所在的轮船爆炸了,20岁刚出头的弟弟命丧大火之中。马克·吐温的内疚悲伤可想而知。他一直在深深的谴责自己,认为弟弟的死,自己负很大的责任。

本来马克·吐温会继续干他的领航员,但南北战争爆发,河运的轮船大大减少,他只好放弃了这个诱人的职业,重新回到家乡,同时继续写他的故事。此时的马克·吐温并没想到要成为一名专职作家,而更多的是想在生意上发点财。1861年他跟随林肯总统派往内华达州的一位秘书,试图在那里做些木材生意,结果一无所获,只好偃旗息鼓,悻悻而退。第二年他在内华达州一家报馆谋到一份工作,但他还是不“安分”,一直在做“发财”梦。内华达州盛产黄金、白银。在“淘金热”下,马克·吐温对传言和新的机会都十分敏感,甚至深信不疑。当时,不少黄金、白银矿山的矿主们正出售自己的股票,以筹集资金,马克·吐温将自己的所有积蓄,甚至全部稿酬都投入到了购买白银矿山的股票中。

随着股票的快速上涨,马克·吐温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感觉,觉得自己非常富有,且十分满足,于是他来到旧金山,过起了奢华的生活。

但突然有一天,市场对白银股票的狂热消失了,股价飞流直下。停留在数字上的财富瞬间消失了,马克·吐温变得身无分文,甚至接近破产。

迫于生计,马克·吐温只能重操旧业继续以写文章谋生。

人的选择很多时候是在一种无奈状态下。如果当年不发生美国南北战争,或者如果在内华达州做起了木材生意,投资的股票兑现,世上很可能就没有大作家马克·吐温了,说不定又诞生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有眼光的投资商,或者是一个收入颇丰的职业引航员,再或许是商场上又多了一个破产的商人,密西西比河上又出现了一个意外而伤而残甚至而亡的倒霉鬼。但历史中的巧合往往是冥冥中注定的。马克·吐温将成为作家,而且是大作家,似乎谁也无法阻挡。

1865年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让他闻名全国,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写作成功给马克·吐温不光带来事业上的光明,还让他在爱情上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有了些名气,一家当地的报纸邀请撰稿人到地中海去旅游。从北美到欧洲自然是乘船而行。他在船上认识了一位叫查尔斯·兰登的青年,实际这个人并不重要,但他让马克·吐温看了姐姐奥莉维亚的相片,这让马克·吐温激动不已,一见钟情。他盼望赶快见到心中的情人。

机会终于来了。圣诞之夜,查尔斯·兰登邀请马克·吐温前往圣尼古拉斯大饭店的社会名流聚餐。在聚餐的过程中,马克·吐温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奥莉维亚和她的父母。

马克·吐温虽然出身贫寒,但富有先天的语言表达能力,他言吐诙谐幽默,表达力非常丰富,而且极有煽动力,是公认的演说家。奥莉维亚很快被他深深吸引。尽管奥莉维亚是当地很有名气的社会名媛,漂亮富有,但面对出身低微的马克·吐温还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马克·吐温以为征服了梦中情人,没想半个月后提出求婚时,被奥莉维亚一口拒绝。这让马克·吐温大失所望。站出来反对的还有奥莉维亚的父母,地位悬殊是一方面,问题还在于当时马克·吐温有一些不良嗜好,比如吸烟、酗酒。疼爱孩子的父母怎能把女儿交给这样一个人?然而马克·吐温并没有因此而退却,他一方面与奥莉维亚始终保持通信联系,一面在事业上继续奋斗。他给奥莉维亚写了184封信,让奥莉维亚感动不已,同时他在新闻界的名气日渐提升,直接挤进了“名人”圈。当他再次向奥莉维亚求婚时,一点障碍也没有了。

据说老岳丈对马克·吐温还是不放心,提出了许多“苛刻”条件,光让马克·吐温写保证书就无计其数。其实做父母的都为了儿女好。一个富足人家要把美丽而宝贝的女儿嫁出去,当然要“横挑鼻子竖挑眼”。所幸的是,马克·吐温没让岳丈失望,他牵手奥莉维亚一起走过了34年。当然,岳丈也没让马克·吐温“吃亏”,他把一栋如此昂贵的建筑送给女儿女婿,是对他们婚姻最大的认可。马克·吐温说过,这是一个家,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意义。足见他对这栋建筑的青睐。

马克·吐温1870年与奥莉维亚结婚,3年后岳丈为他们买下了一块地,决定建一栋自己的住宅。他们请来了纽约有名的建筑师,请他根据奥莉维亚的设想和要求来设计。奥莉维亚不愧为大家闺秀,富足人家出身,极高的欣赏力和想象力,使其建筑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不仅外表卓尔不群,内部设计也别具一格。实用但又不乏时尚。参观时会发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都设计安排的科学合理、新颖不俗。如休息室里,无论是沙发旁还是座椅旁,随手都可以从墙上的书橱里取到书籍;再有灶间的呼叫器,隔着楼层就会呼叫到楼上的主人,方便又新潮,就像今天的对讲机。19个房间我们看了一圈没发现书房在哪里?工作人员领我们登上楼顶,那里类似阁楼,里面有一个台球桌,顶头那边放了一张不太大的桌子,上面有几本书,似乎在告诉人们这不是一般的小桌。工作人员说,这就是马克·吐温创作的地方。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等,其中《哈克贝利·费恩》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名作,得到海明威等美国作家的广泛推崇。

真想象不到,这么一幢豪华的大别墅,竟在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里诞生了无数伟大的作品。看来,环境只不过是一种摆设,并不意味着决定什么。

在展览馆曾看到一幅照片,马克·吐温站在台球桌前抚摸一只猫,那显然是他在写作疲惫时抽出时间与猫共乐。马克·吐温养过好几只猫,他的作品里有猫,甚至在病榻前也有猫陪伴。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

在哈特福德奥莉维亚为马克·吐温生了1个儿子和3个女儿,其中二女儿和小女儿出生在“红房子”里。有人说三个女儿都是在“红房子”出生的,这显然是误传。因为马克·吐温一家是在1874年住进的“红房子”,大女儿是1872年出生的,那时马克·吐温在哈特福德租房子住。

马克·吐温的第一个孩子叫兰登,很不幸,这个惟一的男孩在19个月大时因为患上白喉,早早离世。大女儿叫苏西,特别聪明又善解人意,深受马克·吐温的喜爱,称之为“神童”。遗憾的是这位寄托了马克·吐温极大希望的爱女,在24岁时患上了脑膜炎与世长辞。这对马克·吐温是沉重的打击。晚年时他在《马克吐温自传》中用细腻的语言,对大女儿的成长过程做了详细的描写,读来催人泪下,唏嘘不已。马克·吐温的小女儿在姐姐去世的前一年突然患上了癫痫病,而且在29岁时因心脏病撒手人寰。马克·吐温对女儿们倾注了满腔挚爱,舔犊之情令人感动,而残酷的现实却让他接二连三的失去亲人,这对一名父亲来说是多么残酷无情的打击啊!

表面上风光的马克·吐温,实际在遭受着莫大的痛苦,这是他一生的痛,永远的痛,无法消失的痛。

在“红房子”里我们看到马克·吐温3个女儿温馨的卧室,很有档次的各种玩具,以及专门请家教上门授课的“教室”,能想象得出,当时生活在“红房子”里的女儿们是多么的幸福啊!

尽管马克·吐温非常喜欢这栋“红房子”,但最终他还是没有在此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他把房子卖了,忍痛割爱却实在无可奈何。这归咎于马克·吐温的投资失败。

马克·吐温一生中有两次重大投资,一次是开发打字机,一次是开办出版社。1880年已经在写作上成名的马克·吐温被一个叫佩吉的女人“缠上”。这个女人声称正在研发一种打字机,非常先进实用,如果研发成功投放市场,收益肯定极为丰厚。但她缺乏资金,希望马克·吐温投资。或许整天与陈旧落后的打字机打交道,非常需要一种新式的快速打字机诞生,马克·吐温竟轻易相信了佩吉的“鼓噪”,给了她2000美元。1880年的2000美元可不是个小数目。结果从45岁一直到60岁,马克·吐温先后在佩吉那里投资了19万美金,最后换来的是颗粒无收,债台高筑。马克·吐温的第二个投资项目是开办了一家出版社。起因也挺有趣。马克·吐温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出版商那里出版,大头都被出版商挣去了,很不划算,于是决定自己开出版社。马克·吐温很有文采,也很善于表达,但对管理一窍不通,出版社在亏了9万多美金的情况下,又加上经济危机,只好以倒闭的下场画了句号。

生意场上接连的失败,给马克·吐温的不光是教训和打击,更要命的是要付出代价。面对亏欠的窟窿,要填平只有把“红房子”卖掉。马克·吐温尽管十分痛苦,但他必须面对现实。1891年“红房子”易主,先是继续作为住宅,后来又做了学校,再后来还当过一阵子图书室。马克·吐温留在这里17年的气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房屋用途的不断改变,逐渐消失,一直到20世纪初期,美国一些作家联合和哈特福德社会各界联合发起拯救马克·吐温故居行动,得到广泛支持。1974年“红房子”翻修后建成了现在的马克·吐温博物馆。

“红房子”里的那段生活,是马克·吐温和家人最愉快也最安逸的一段经历。马克·吐温在这里完成了大量的写作,除了前面提到的《镀金时代》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还有《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康涅狄格最近的狂欢节上的罪行纪实》《国外旅游记》《王子与乞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亚瑟王宫廷的康涅狄格州的美国佬》等,而且这期间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创作水平。马克·吐温是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他的幽默讽刺风格别具特色。鲁迅说马克·吐温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缘故了。实际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不仅仅是嘲笑人类的弱点,而且是以夸张手法,将它放大了给人看,希望人类变得更完美、更理想。他的作品,批判了美国虚伪的政治,批判美国畸形的道德观,也批判美国虚伪宗教。美国评论家威廉·豪威尔斯称之为独一无二的,无法相比的,他是美国文学中的林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则称赞其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

人的心情和状态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失,也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人只有在放松时才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表现出特有的风格。在“红房子”里,马克·吐温享尽了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最大限度展现出其惊人的才华。可以说,“红房子”让马克·吐温的声名得到进一步升华,而“红房子”因为马克·吐温而倍受青睐,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