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谁发出了唐代诗坛“金石声”
来源:解放日报 | 潘裕民  2019年06月04日09:36

陈子昂,字伯玉,今属四川人,唐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后时,上书论政,官右拾遗。曾从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归里。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抱负和才能的人。王夫之《读通鉴论》说他“非但文士之选”,若遇明君以尽其才,“以为大臣可矣”。但是,他的主要功绩是在诗歌的革新与创作上。

初唐时,从开国雄主李世民至唐高宗、中宗、睿宗、武后都喜欢“宫体诗”。一批又一批诗人竞相奉和、倾心倚靡,如虞世南、杨师道、李义府、李百药、上官仪、苏味道、李峤、沈期、宋之问等,都是著名的宫体诗人。他们的诗歌,辞藻华丽、内容空洞,多半是吹牛拍马的奉和应制之作。一时间,整个诗坛为“绮错婉媚”之态所笼罩。

在陈子昂之前,王、杨、卢、骆“四杰”曾思革其弊,从理论到创作实践上同这种将诗歌引向死胡同的做法进行了斗争。到陈子昂这里,他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大旗,旗帜鲜明地提出诗歌革新的主张,反对齐梁以来“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诗风,标举“汉魏风骨”,也就是要求恢复诗歌优秀传统,以刚健质朴的风格反映现实生活,从而达到进步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即所谓“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陈子昂的主张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广大诗人群起响应,努力开拓唐诗的新天地,从而逐步将唐诗的发展引向了正确轨道。

我们今天见到的陈诗仅120余首。这些诗歌与他的创作理论是一致的,几乎没有应制之作。特别是《感遇》38首各自成篇,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情况以及作者对这些情况的看法。唐代诗僧皎然认为,它“源出于阮公(阮籍)《咏怀》”,但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内容更为充实、深刻,并对后来张九龄的《感遇》组诗、李白的《古风》组诗都有明显影响。

其中的一首诗这样写道: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首诗原列《感遇》组诗第二,是一首咏物言志的诗。据《陈子昂诗注》考证,该诗当作于圣历元年诗人解职归里之后。诗中借歌咏兰草和杜若的丽质来比喻自身的芳洁,以岁华摇落、芳意无成吐露理想成空的愤懑。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寓意深远,在初唐诗坛上显得格外清新、充实。

此外,诸如陈子昂的《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等,皆可谓有“兴寄”、有“风骨”之佳作。这些诗歌,或讥讽弊政,或同情民生疾苦,或咏史咏物,或抒写抱负,或感怀身世,内容充实,风格刚健质朴。

在唐代,陈子昂的诗歌成就不是很高,但他的诗歌革命被公认为“一扫六代之纤弱”,“以风雅革浮侈”。后来许多大诗人如杜甫、韩愈等,对他都很推崇。杜甫盛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认为:“国(唐)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金代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沈德潜更是把他比作诗坛上“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的陈胜、吴广。可以说,这些评论并非溢美之词。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李唐一代诗风之盛,子昂实有开疆蓝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