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为中国发声:赛珍珠中国题材作品的海外传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张媛  2019年04月24日09:37

20世纪初期,在英语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有两位,一位是林语堂,一位是赛珍珠。林语堂侧重传播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赛珍珠侧重于传播中国的社会状态和生活形态;林语堂是用中国思维向世界介绍什么样的人是中国人,赛珍珠是用西方思维向世界介绍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在对国民性的剖析和文化介绍上,赛珍珠不如林语堂,但是从影响力来看,林语堂比不上赛珍珠,赛珍珠的西方思维在英语世界里获得更大的认可度。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汤姆森曾评论,赛珍珠是“自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以来描写中国的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作家”(詹姆斯·汤姆森《赛珍珠的多重世界》)。

描绘文化 推动传播

赛珍珠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荣获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5部小说、2本传记。正如瑞典皇家学院的颁奖词所说,赛珍珠的小说“促进了西方世界和中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小说《东风·西风》(1930)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探讨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融合与超越,突出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大地》三部曲由《大地》(1931)、《儿子》(1931)、《分家》(1935)组成,完整描写了王龙家族的三代历史,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由古老帝国,历经军阀混战而抵达现代中国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揭示了人类的永恒主题——农民的生命源于土地。

1935年出版的《母亲》反映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皖北农村一位普通母亲的人生境遇。佩尔·哈尔斯特龙在颁奖词中高度评价《母亲》这部杰作:“《母亲》在赛珍珠的中国女性形象中是最完美的,这本书也是她最好的一部。”小说中的母亲一方面具有中国劳动妇女的善良、勤劳品质以及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另一方面更具有西方女性独立、自主的开放意识,典型地反映出赛珍珠小说中西方文化思维互相融通的特点。从整体上看,赛珍珠荣获诺奖的7部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电影的加盟使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形象在西方社会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如《大地》(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1937)、《龙子》(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1944)、《中国天空》(雷电华公司,1945)、《撒旦永不眠》(20世纪福克斯公司,1962)、《庭院中的女人》(美国环球公司,2001)等电影的上映,进一步推动了赛珍珠笔下的中国故事向美国乃至全世界推出。不仅如此,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香港电影市场也借助赛珍珠小说开拓大众文化市场,改编自《大地》的同名电影于1954年上映,改编自《结发妻》的影片《原配夫人》于1956年发行上映。这些影片的上映反过来又为赛珍珠中国题材作品的海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具有世界主义倾向的作家,赛珍珠兴趣广泛,发表了大量文化生活类散文,其中对于中国文化、文学情有独钟。对中国小说的推崇是赛珍珠一以贯之的文学主张。早年她就曾发表过《东方和西方以及小说:中国早期小说的来源》《评“活的中国”兼论东西文学》等文章,向世界推介中国现代左翼作家。赛珍珠还在其随笔散文中对于普通中国人及其生活做了精细的描绘,如《上海景象》《上海风景》《中国老保姆》《华人与洋化的华人》《我所不能忘的一位中国女性》《徐老太太》等。

1938年12月10日,赛珍珠在瑞典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发表的演讲题目就是“中国小说”。赛珍珠在该演讲中如数家珍,从中国小说起源谈到《红楼梦》《野叟曝言》,对历代不为士大夫欣赏的通俗文学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5部小说,就其形式而言,都是采用中国传统的“说书人”艺术方式,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特点,主要以说故事为主,并不注重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也不运用西方的意识流技巧,这在《大地》中表现最为明显。

客观发声 引发关注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西方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见到的介绍中国的文章大多是道听途说、隔靴搔痒的负面报道。丑化、贬抑化的中国叙事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欧美文艺作品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赛珍珠的创作与那些丑化中国人的作家作品最大的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赛珍珠长期生活在中国,与中国各阶层人士都有接触,作品大都具有原型,带有强烈的生活色彩;二是与中国人的长期交往和对中国人生活的体验观察,使她对中国文化具有深入体认,作品描述具有客观性。因此,赛珍珠的创作可以视作近代以来最客观真实地为中国发声,对改变长期以来西方各阶层对中国形象的刻板成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哈罗德·伊萨克斯所言:“在所有喜爱中国人并试图描述、解释他们的美国人当中,没有一个能够做得像赛珍珠那样卓有成效。没有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比她那著名的小说《大地》具有最强大的影响力。”(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

20世纪30—40年代赛珍珠主办《亚洲》,其后长期主持庄台出版公司。此时的中国水深火热,灾难深重,赛珍珠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注中国命运,并向世界发声。她发表了大量中国题材政论时评文章,同情和支持中国抗战,谴责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罪行。其中,她于1936年2月号《亚洲》上发表的《中国反抗日本》,赞颂了中国人面对日本侵略表现出的不屈精神;针对南京大屠杀暴行,赛珍珠在1938年1月号《亚洲》刊载题为《军国主义者的思维》的短评,质疑被缩减虚报和平居民遭受杀戮戕害的人数。据统计,抗战期间,赛珍珠仅在《亚洲》就发表了18篇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文章。二战结束后,赛珍珠仍旧在《纽约时报》等英美主要媒体上就中国局势、中美关系发表评论。这些中国题材政论时评的海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世界对中国的持续关注。

赛珍珠将中国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对中国人的勤劳、聪明、善良、友爱、讲礼以及民风民俗怀有深切的爱慕与推崇。她一生都致力于加强中西文化间的友好交流,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