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12年后再一字一句解读《黄帝内经》 曲黎敏:我只是媒介 大家要听经典说什么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张嘉  2019年04月18日07:46

一字一句地解读《黄帝内经》,一步步地趋近它的奥妙哲理,又与现代人的现实生活有所关联。这如同是一条望不见终点的朝圣之路,但是,曲黎敏却乐在其中,跋涉起来忘记自我,只与天地交流。

对于这种状态,曲黎敏在周星驰的电影《新喜剧之王》中找到了“知音”。片中的女主角,为了自己的演员梦,受那么多罪,被呼来喝去地毫无尊严可言,但是,这个女孩却因为内心对表演的热爱而可以微笑处之,觉得一切都是自己应该承受的。

曲黎敏觉得自己也是如此,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医,为此付出再多,也不辛苦:“我婆婆说,我的那份努力,别人看不到,她看着都心疼。我朋友也说我这些年来的坚持想必受了不少苦,可是,我自己乐在其中,哪里提得上坚持呢?他们看着的苦,对我来说,都是乐趣,高兴都来不及。”

12年前,曲黎敏就在电视上开讲《黄帝内经》,引爆国学养生热潮,但那时候仿佛是一种观光泛游;时隔12年,曲黎敏重讲《黄帝内经》,却回到了原点,以一砖一瓦的方式来探寻这座生命的秘藏。

4月13日,曲黎敏新作《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一》由凤凰联动推出,在北京元泰堂养生会所举办新书首发式,藉此,曲黎敏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曲黎敏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一个媒介,希望人们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明白生命之理之精微,“我不怕辛苦,就怕大家领悟不了圣人的慈悲。”

当年掀起的养生热是做了件错事

2006年曲黎敏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电视讲座创下养生栏目收视奇迹。12年后再写《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一》,曲黎敏表示,绝非是旧瓶装新酒,而是100%全新内容,这回是逐字逐句讲解《黄帝内经》原文,而讲解的方式就是“以经讲经”。

说起当年掀起的养生热,曲黎敏觉得做了件错事,“养生热虽然让老百姓关心起养生的问题,但是‘专家’也开始满天飞,谁都能去说,谁都可以打着解读经典的旗号,今天是这个观点,明天是那个观点,‘专家们’自说自话,缺乏内在逻辑性,老百姓则被搞得不辨是非,遇到疾病依然抓瞎。”

曲黎敏四年前开始给自己的学员们讲《黄帝内经》的原文,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种天然自保的能力,古文就是自保的工具,所以,“以经讲经”才是对原文最好的诠释。

《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她就用《灵枢》解释《素问》,用《素问》解释《灵枢》,还会结合张仲景的《伤寒论》做些解读。“以经解经就不会离原文跑得太远,我觉得现在国学热、传统热,虽然看着很热闹,但很多人都是在断章取义,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如果说12年前大家是养生的需求,那么,现在就应该是阅读经典原文的需求。我做事比较轴,就有了讲解原文这个发心,没想到讲课后特别受欢迎,于是去年做了一个平台,同样受到欢迎。大家说我这么讲,也只是百来人能听到啊,不如惠及更多人,让更多人分享,就出了这本书。”

此次出版的《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一》只是《黄帝内经》中《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两大篇章。提及此,曲黎敏说自己有些压力,因为她觉得以自己这样的讲解,精讲完《黄帝内经》恐怕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我经常开玩笑说,为了讲完或者听完,我们也需要努力活着才行。”

听老天的不要听人的

曲黎敏将自己视为是经典与老百姓之间的“媒介”,“也不是翻译,因为毕竟要讲解,需要讲清楚,我只是作为媒介,让经典落地。所以,我经常说,要听老天的,不要听人的,不要听曲黎敏的。大家应该顺应天意,天冷加衣,天热减衣,太阳升起,天地之阳气起来了,你自己的阳气也得起来,你要不起来,就会压抑自己阳气的生发。太阳落山,你自己的阳气也要收敛,这时候敷着面膜、熬着夜有什么用呢?”

在曲黎敏看来,现在很多人的病,都是自己“作”出来的,不能起居有常,不能不妄作劳。让曲黎敏有成就感的是,很多学生在听了她的课后,觉得心稳定了,不再遇到疾病就开始慌,一通乱求医。“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是一种自救,《黄帝内经》是不用药的生命宝典,读懂《黄帝内经》也不是非要当医生不可,而是要让自己在先哲智慧的引导下了悟性命之道,做一个有审美的快乐的人。”

原文解读经典的另一个原因,是曲黎敏认为学习要有系统性,生命应该是完整的,而现在的手机碎片化阅读却破坏了这种完整,人们很少再系统地学习、领悟一件事。“我婆婆80多岁了,她和我说她周围的同龄老人有26位,只有6个会用微信,她就是其中之一。她觉得自己会用微信,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我对她说:‘如果您没有微信,可以花一样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一本书。’我不认为这种碎片化真的可以让人学到知识,相反,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没有判断力。而微信上的内容更是真假混淆、良莠不齐,我们中年人有时都难以判断其真假,更何况这些老人。”

曲黎敏很赞同一个调查的结论,就是一个人在晚上8点到10点这段黄金时间做什么,将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有的人就是用这段宝贵的时间玩手机、刷社交软件,那么十年后,他一事无成;相反,如果你用这段时间来系统地学习知识、阅读典籍,那么十年后,生命的层次是完全不同的。”

最大的成功就是自在

曲黎敏主张中国文化之“道”只有落实到“人”的层面才有意义,只有当每个人都对自我的生命本能和心灵有着充分认知和反省的时候,才可能拥有对中华之道的觉悟和健康自在的人生。

前段时间“流浪大师”沈巍爆红网络,这是一个大学毕业、有过体面工作、却选择拾荒的人。如何评价这种生活观?曲黎敏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人要越活越自在,不必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而在她看来,最大的成功就是自在。

在曲黎敏看来,生命不是吃吃喝喝,而是养生命的问题,“很多病都是情志病,都是人性病,比如你生了一口大气,然后病了就吃药,没治好就说是药不对症,其实这也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此外,曲黎敏认为养生就是养情,别每天操碎了心,一想就是一万年的事,归根结底,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很重要。“现在的年轻人吃外卖的多,这不利于养生。一定吃家里的饭,哪怕是喝粥,对你身体都会很好,回家这事特重要,回到家,魂才回来。”

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应该从几岁开始?曲黎敏并不提倡孩子过早的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因为我始终认为,美育教育要比德育教育重要。德育源于后天,是为了防止人的过度自私而设定的维系互利的社会契约。而美育源于天性,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小孩子看到花开就喜悦,这是天性中的爱与同情。美育教育可以让我们学会分享,尤其是学会分享生命里的美。培养小朋友美好壮阔的心灵,才是教育的根本。”由此,曲黎敏给小朋友推荐的读物就是《诗经》和《笠翁对韵》,因为它们美且单纯。

让曲黎敏忧心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了无生趣”,“很多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欲望太大,志气担不起,人呢,就会抑郁,反之,志气大的人就不会着急,不会在意外境如何,能够保持内心的镇静,所以,思虑要很轻很淡才最有智慧。”

十多年来总是踩在点上是因为认真

有不少人对曲黎敏表示羡慕,十几年来能“长盛不衰”,当初国人有养生的需求,曲黎敏就讲了《黄帝内经》,掀起养生热;后来兴起传统文化热,曲黎敏又出了《诗经:越古老,越美好》《情到深处是中庸》等;现在人们又开始追求阅读经典原文,曲黎敏开始一字一句地精讲《黄帝内经》。

对于总是“踩在点儿上”,曲黎敏笑说:“我运气好呗”。玩笑过后,她表示,自己并没有什么未卜先知的本事,也没有刻意追求“长盛不衰”,这些年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发自真心,而受到欢迎,也是自己认真的结果。

说起来,曲黎敏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与中医,与《黄帝内经》有这么深的渊源,小时候的曲黎敏喜欢文学,那时的梦想是当个作家,“要拯救人们的灵魂”,由此她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写诗写小说也是她大学的爱好,原本大四时已经可以保研,去学习西医,结果因为意外,而被取消了保研资格。

当时,学校给曲黎敏两个选择,一是考研,二是等分配,不喜欢为了考试而读书的曲黎敏选择分配去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那时并没对中医有兴趣,一般喜欢中医的人都是两大原因,一是自幼体弱,从小吃了不少中药,二是中医世家,我不是世家,从小身体就特好,也不怎么生病,所以,对中医并无太大兴趣。但是,就像我说的,我是个认真的人,既然到了中医药大学,就希望自己能对中医有所了解,这也要感谢大学的那段时间,让我的古文基础打得不错。”

《黄帝内经》就慢慢成为了曲黎敏的“最爱”,她觉得从医入道是大捷径,而《黄帝内经》是道学之根本,从那时起,她的书包里就总是装着这本书,有时间就拿出来翻翻。“一件事情你做10年就一定会有收获,何况我做了近30年,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越读就越体会到圣人的慈悲。”

曲黎敏将自己定位为学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至于其他的标签,她说那些都是别人给她加的,无论是褒是贬,自己都不会在意。“人的秉性会越修越好,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觉得自己这个媒介特别幸福,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想长盛不衰,但别胡讲乱讲。当时讲述《黄帝内经》‘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尔顿敏,成而登天’开篇这24个字时,我自己心里获得的那个幸福感啊,远胜于其他任何辛苦。有同学说曲老师你讲得这么苦口婆心真辛苦,我不怕辛苦,就怕大家领悟不了圣人的慈悲。”

曲黎敏说自己从不较劲,也不焦虑,平时也会玩些特别简单的低能手机游戏,告诉自己也会输。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曲黎敏会去见朋友来倾诉和求助。“跟朋友没必要天天在一起,但一周找个能量大的朋友一起坐一坐,对生命就是滋补,是重要的补给。再有时间就拍拍花、写写词、发发呆,特别幸福。讲经典让我有颗平静敬畏之心,自己心情好,带给别人好心情,彼此在一起成长。”

供图/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