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赵缺:写诗,有趣又“有用”

来源:人民政协报 | 朱婷  2019年03月26日07:50

独坐西窗下,咖啡已半凉。

平生甜蜜事,恰似口香糖。

——《情人节》

句句都是大白话,诗词还能这么写?对于“70后”诗人赵缺的诗作,拥趸者有之,持质疑态度者亦有之。赵缺如今是新国风诗社社长,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诗词,已有近30年。在当代诗词爱好者群体中,他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2003年以来,他开始倡导“新国风”,受到业内和媒体关注,并陆续出版《孝经正译》《新千字文》(合著)《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无咎诗三百》等书。

这些年,赵缺写了不少诗作,题材都是生活中极其常见的人和事。他写拾荒女人的幼子、写减肥的胖姑娘、写喝酒、写邻居,甚至写马桶刷子,他的诗有着鲜明的个人烙印,平白如话,读来却别有一番趣味。在《鹧鸪天·手机》中,他写道:“不看池塘不看山,春风与我不相干。做些俗事消消闷,找个闲人问问安。新语录,旧名单,深宵读遍又重翻。也知某某成空号,存了三年未忍删。”

什么是“新国风”?赵缺对记者表示,简而言之,就是新时代的《国风》。在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中,从《诗经·国风》到汉乐府,它们的主要作者是劳动人民,写的是真实的情感和生活,却有着质朴的感染力,深刻影响着后世。“新国风诗社主张:守汉学之本,发当代之音。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流畅的语言、精深的技艺,书写自己真实的经历、见闻、感悟。总之,是绝不装腔作势,更不哗众取宠。”赵缺说。

在他看来,写诗就是一种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方式。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写诗,就像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唱歌一样。“某些人天生就爱唱歌,某些人天生就爱写诗。至于写得如何、唱得怎样,那就要由天分、努力以及时代、环境决定了。”

作为当代人,只需书写自己真实的经历、见闻、感悟,作品自然就与唐诗、宋词有所不同。“至于继承,我认为只应继承古诗的筋骨、内在,而不必继承古诗的皮毛、外相。”赵缺认为,所谓筋骨、内在,主要指声韵、对仗、结构等。所谓皮毛、外相,主要指词汇、题材、意象等。赵缺的主张,得到不少人的呼应。高占祥、空林子、赵忠祥、周其凤等文化界名人纷纷加入他的诗社。当然,更多成员来自社会基层,不乏厨师、快递小哥等从业者。在赵缺看来,改革开放之后的古籍复兴,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搜索引擎,为诗词爱好者提供了古时未曾有过的学诗写诗平台。

“当今到底有多少人在写诗,实在无法统计。然而,据我所知,是否爱好作诗、是否擅长作诗,与年龄、性别、学历、职业、家庭背景均无太大关系。”赵缺说,在新国风诗社主办的第二届荣昶杯新国风诗词大赛上,一等奖获得者,就是一个出生于1991年的快递小哥。当然,在他获奖之前,评委并不知道他真实的身份。他之所以能在诗赛夺冠,只是因为他的诗词水平的确高于其他参赛者。“我们的诗赛有几千人投稿,其中不乏有教授、专家、著名诗人。”

出身于工人家庭,又不曾上过大学,年轻时的职业是推销员、广告策划,并不指望以后成为诗人、学者,并凭此谋生,赵缺说,作诗不仅能抒发情感,而且能提升个人的观察力、领悟力、表达力、判断力,若能写出优秀的作品,也必然能吸引同好,从而扩大交际圈,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遇。“因此,我认为写诗是一件有趣而又有用的事。”赵缺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