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什么样的警察题材作品堪称优秀 警察题材文学作品大家谈(上)

来源:人民公安报 |   2019年03月22日08:44

编者按:

第二期“文学对话·公安作家面对面”,我们请来的公安作家就什么是优秀的警察题材文学作品作了深入探讨——

陈晨(主持人):非常高兴,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文学的话题。今天的话题是:你印象最深的警察题材文学作品有哪些?这些作品对公安作家有什么启发?

文学揭示的是人性,写人性,常常避不开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与丑恶、犯罪作斗争,又常常会出现警察。因此,文学作品中的警察形象随处可见。也许,我们从警的机缘,是受到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警察形象的感召;也许,某一部文学作品中的警察形象,正是我们身边熟悉的某一位同事,他平凡、卑微,却正直勇敢;他有退缩顾虑的瞬间,却始终保有内心的坚守。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警察题材”,而不仅仅是公安题材,可以是外国警察,也可以是我们的公安民警;可以是整部作品以警察为主人公,也可以把警察作为配角或出现在事件的背景中;可以是我们公安作家自己创作的警察题材作品,也可以是社会作家创作的作品。从这里出发,让我们畅所欲言,开始今天的分享与讨论。

好作品源于对警察生活的用心体验

沈秋伟(就职于浙江省公安厅):这几年所读公安题材小说,印象最深的是张国庆的《子丑寅卯》。这个中篇里充分展现了基层警察的命运沉浮与喜怒哀乐,符合我心目中对公安文学题目的要求。尽管他的地方性写作瞄准的是天津,但里头的人物故事都仿佛就是我身边战友的故事。

陈晨(主持人):张国庆老师的这部小说写得非常接地气,真实可信。

李佳(就职于上海市公安局):对我自己影响最大的公安文学作品,是张蓉的《流泪的纸鹤》。遇见这本书大约是2009年,那时的我还是个懵懂的、只会写简报的宣传工作者。那本书让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这样书写公安故事。她用平等的视角看待被访者,既不做评论,也不做总结。在她的采访中,她可以与“杀妻犯”谈诗、谈《安娜·列尼娜》,可以细致地感受抢劫犯罪嫌疑人的泪水顺着纸鹤流淌,可以为犯罪嫌疑人的家属写《柔肩亦堪担道义》……真实的文字,便能带来真实的感动,而真实的感动可以牵动每一个人。正是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公安宣传可以有另一种可能,它需要最真实的报道与再现,需要用心、用情凝结令人难忘的文字。

李倩(就职于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这两年,对李迪的警察题材文学作品印象较深。一是题材接地气。警官王快乐,讲的全是基层片警的琐事;七进看守所体验生活,写成《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二是篇幅短而精。李迪自序说,受古龙、汪曾祺的文风影响,由原来的欧化式长句,转变为短句子、快节奏,“词贵浅显,浅中见才”。文风真诚而具节奏感。三是叙述显匠心。故事无猎奇、不晦暗,人物不拔高、有特点,用风趣的语言说身边的事儿,引人入胜之余,结尾往往点睛。

沈雪(就职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我印象较深的是《啄木鸟》2018年第12期刊发的一篇江苏作家王东海的中篇小说《西天取经》。小说从小人物入手,写的是派出所出警处警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语言诙谐有趣,生动活泼,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把民警工作的苦和累刻画得淋漓尽致。

王东海写此篇作品,更多的是在写自己的人生和工作经历,他既是体验者也是记录者,自己置身其中,把周围看了个清楚明白,再加上感悟,把一天值班处警遇上的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写得生动形象,既道出了民警工作的苦,而又不失严肃性,而且还能引起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建议我们公安作家也深入警营,用心去体验,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好作品优秀在对于人性的挖掘和探寻

陈晨(主持人):刚刚大家谈到的警察题材作品中,一类是我们公安作家的作品,一类是社会作家写警察题材作品,确实都非常优秀。

吴明泉(就职于重庆市公安局):我的阅读范围有限。记得上次聊天时,我说到余华的《河边的错误》,那篇小说的外壳就是一个推理小说,看似在写一个杀人案,但读来让人忘记了是在读推理小说。余华这部小说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小说没有停留在一个案件的侦破上,而是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人与人彼此的不信任、自私,以及命运的不可掌控。没有吹捧警察,但含蓄表达了警察工作的艰辛、危险以及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潘吉(就职于江苏省常熟市公安局):就身边熟悉的公安作家来看,较早读到的作品中印象较深的有张策主席的中篇小说《无悔追踪》,应该说在当时公安文学创作上是一个突破,作家把目光从人性角度聚焦到警察个体命运和社会生活的碰撞上,记得有人称赞这部小说是“警察生命美学的诗性叙事”。给我的启发是,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在挖掘和探寻人性的深度上下功夫,公安文学也不例外。社会作家中,印象较深的有田耳的中篇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

陈晨(主持人):我推荐田耳的《一个人张灯结彩》。这部中篇的表层构架是典型的犯罪小说,里面有凶杀、有侦探、有暴力、有情欲,有重重叠叠的悬念、有错综复杂的人物、有锱铢必较的机巧、有千钧一发的凶险、有斗智斗勇的搏杀,写得非常好看,但小说的更深处却涌动着一股潜流:那就是人性对孤独的永恒抗拒,对温暖的永恒渴求。作家田耳通过《一个人张灯结彩》更是讲了一个有关孤独与荒凉的故事。捕者,被捕者,抢掠者,挣扎者,死了的,还在喘息的,都是悲凉的,都陷在深深的孤独里。所以,这故事就有了多重的意蕴,有了多重的声音,有了多重的色彩。

张蓉(就职于上海市公安局):还想再推荐一部《狐步杀》,作者叫张欣,写了一老一少两个警察。

陈晨(主持人):我也非常喜欢张欣的《狐步杀》。《小说选刊》在授予《狐步杀》年度优秀作品的颁奖词里就特别提到张欣对塑造警察文学形象的贡献:“《狐步杀》有层次感,第一个层次是爱情的故事,第二个层次是凶杀的故事,第三个层次是刑警的故事。由爱生恨,造成凶杀,凶手逃逸,引出刑警。虽然是写世俗生活,但张欣的小说中有一种贵族气质在荡漾,流露出她对贵族精神的追慕。《狐步杀》中的两个警察因相同的高贵气息而惺惺相惜,如同小提琴与黑管的二重奏。在当代小说的园地里,还从来没有过这种精神气质的警察形象,这是张欣以自己的文学理想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学形象。”

吴明泉(就职于重庆市公安局):早年陈建功写过一篇《前科》,简直把警察写活了,那个北京味,那个亦正亦邪的警察。

李倩(就职于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还想说说日本侦探推理小说,对横山秀夫的《半落》印象比较深,讲一个高级警官掐死患老年痴呆症的妻子后自首,对杀妻后两天的空白行程却只字不提的故事。“半落”是日语,意思就是招供得不干净。特别在于,书里没有一环接一环的推理,而是用情节的推进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刻画服务。故事里最大的悬念是“那两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外最大的悬念却是“继续活下去到底是为了什么”。主角牺牲半辈子从警的名誉,去追求自己内心认定的更重要的东西,“人活五十年”。不剧透,但结局挺暖。

谢沁立(就职于天津市公安局):我印象最深的有两部作品。首先还是那部《便衣警察》,在时代的背景下,这部以警察为主的作品将人性的丑恶描写得淋漓尽致,非常难忘。另一部作品是弋舟的《出警》。这部作品我看了许多遍,每次都有新的体会。我在想,我们写了很多出警故事,但似乎仅限于出警本身,而弋舟却看到出警背后的故事,他是社会作家,他将出警故事作为背景,写了社会的养老问题,这是当下社会最为关注也最深刻的问题。张策老师一直说,站在公安一定要跳出公安,想必就是这个道理。

紫丁:很同意刚才谢沁立提到的张策老师那句话:要写好公安要先能跳出公安。光有对公安的热爱是不够的,还得要有一定的审视距离,把警察个体放在普遍人性这个大背景上去考量,才能写好警察。优秀的警察题材作品基本都有这个特点。

文字整理 武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