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泥土之界》作者:揭露二战前后美国南方种植园的悲剧

来源:澎湃新闻 | 房小然  2019年03月22日09:21

编者按:美国当代女性小说家希拉莉·乔顿荣获美国笔会/贝尔维德奖的处女作《泥土之界》是一篇以美国南方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它承载了美国种族歧视、二战、兄弟亲情、家庭与爱情等多个主题,将一个发生在二战前后美国南方种植园的悲剧呈现在21世纪的当代读者面前。

小说中,在城市长大的中产阶级女孩劳拉·沙佩尔为了摆脱孤独终老的命运,嫁给了一心向往种植园、渴望用双手的劳作在土地上创造财富的亨利·麦卡伦。亨利为了实现他的农场梦,举家从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搬到了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区。面对一望无际的棉花地,劳拉却感到自己被禁锢在这一方泥土之界中。同样感到格格不入、无法与土地融为一体的,还有刚从二战战场上回来的杰米,和黑农佃户之子荣塞尔。共同经历的战后创伤带给了二人超越种族界限的友谊,却也招致了悲剧。

本·比格尔:为什么会写《泥土之界》这本小说?

希拉莉·乔顿:二战结束不久,我的祖父母在阿肯色州莱克村经营农场,我从小是听着农场的故事长大的。当时农场生活条件极其简陋,只有一座未曾漆过的小木屋,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和电话。祖父母管农场叫“泥巴地”,因为只要一下雨,水就把路淹了,人们困在农场里几天也出不去。

虽然他们在农场只住了一年,但我经常听母亲、姨妈和祖母聊农场的事,她们讲的时候,有时哈哈大笑,有时摇头叹息,这取决于她们讲的内容是妙趣横生还是骇人听闻。南方州农场里的事通常两者皆有。我喜欢听她们说那些故事,百听不厌。在她们的讲述中,我仿佛窥探到一个陌生神奇的世界,那个世界充满了自相矛盾,却又多姿多彩。这些故事加深了我对家族的了解,尤其是我发现这些故事中的主角大都是我的祖母,原因很简单,每次灾难发生时,祖父恰巧都在别处。

在我母亲和姨妈看来,她们在“泥巴地”度过的一年时光更像一次人生大冒险,这点从她们的言语中不难听出来。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那种生活对我祖母——一个城里长大还要抚养两个小孩的女人来说,其实是一场磨难,所谓的故事其实是一种生存经历。

我是在读研究生时开始写这个故事的(当时我没意识到会成为小说)。那时布置给我的作业只要求以家庭成员的视角写个故事,我决定以祖母的视角去看农场。可最后我写出来的东西不仅像一场冒险,还有某种更黑暗更复杂的东西。故事开篇即:“一提到农场,我眼前就浮现出泥巴的样子。”

本·比格尔:如此说来,在你动笔写这个故事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你祖母?

希拉莉·乔顿:是的,她是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里的,且在一段时间内唯一的一个角色。我的老师很喜欢我的故事,鼓励我继续写,于是我试着将几页纸的内容扩展为一个短篇故事。因此,我的祖母就变成了劳拉,一个比我祖母更有激情更加反叛的虚构角色,故事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长。等我一直写到50页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在写一本小说,于是我决定为故事加入更多角色。这才有了杰米,接着是亨利,然后是弗洛伦丝和哈普。直到写了150页之后,我才加入荣塞尔这个角色!当然,随着荣塞尔的加入,整个故事情节都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本·比格尔:但本书从头至尾,帕比并没发出过自己的声音?

希拉莉·乔顿:实际上,在此前的九次草稿里,我都是以帕比的口吻叙述他自己的葬礼的(本书开始和结尾两部分)。我的编辑和芭芭拉·金索沃曾给过我宝贵的批评意见,他们读过草稿后,不喜欢一开始就听到帕比的声音,甚至干脆不想听帕比说话。最终我被他们说服,去掉了帕比的叙述。经过反复考虑,我觉得这两段以杰米的视角叙述更合适。

虽然帕比没有属于自己的章节,可读者显然对这个角色印象非常深刻。你对此怎么看?

没错,人们貌似很痛恨帕比!也正该如此——他的确令人讨厌。他不仅是《吉姆·克劳法》时期丑陋现象的典型代表,还是人类种种恶行的集中体现。

本·比格尔: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你觉得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希拉莉·乔顿:恰如其分的语言——尤其是非裔美国人的方言。很多朋友好心劝我:“即便是福克纳也不会以第一人称视角写黑人。”但我认为必须让我的黑人角色从自身角度出发,用自己的声音揭露那个时代的丑陋。

本·比格尔:本书对种族主义采用了多角度叙述的方法——有些内容大家耳熟能详,但有一些细节大家几乎不太了解,比如分成佃农制度。

希拉莉·乔顿:当我为这本书搜集资料而发现分成制度的危害时,我大吃了一惊。佃农是否拥有骡子,这一点至关重要。农户拥有自己的骡子意味着可以保留一半收入,否则就必须把四分之三的收入上交农场主。而剩下的四分之一的收入很难维系一家人的生活,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向农场主借债,在这种情况下,佃农几乎无力承受厄运、疾病和恶劣天气的打击,生活变得越发疾苦。所谓的佃农其实和奴隶差不多。

这部作品的同名电影由《了不起的盖茨比》女主角凯瑞·穆里根主演,并获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多项提名。今年2月,《泥土之界》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下文为《泥土之界》原版所附每日新闻编辑本·比格尔(Ben Beagle)对希拉莉·乔顿的专访(译者:房小然)。

本·比格尔:在本书的高潮部分,荣塞尔的遭遇真令人不忍卒读,我猜你写到这儿时一定也感觉很痛苦吧?

希拉莉·乔顿:是的,没错。为了写那部分我考虑了好几个月,也没想好该怎么写。等我终于有了灵感,那些情节真的让我汗毛倒竖,我给我最好的朋友詹姆斯·卡农打电话(他也是一个作家,是这七年里鼓励我开始写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我说:“我想到荣塞尔那部分该怎么写了。”然后告诉了他我的想法。他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然后说了句:“哇。”

我害怕写这部分,拖了很久。当我下定决心开始动笔时,哭了很多次。我一边写,一边大声读——我在写人物对话时必须读出来——这是为了让对话更加真实可怕。

本·比格尔:如果读者想多了解一下那段历史时期,你可以为他们推荐几本书吗?

希拉莉·乔顿:西奥多·罗森加滕的《最高危机:内特·肖的一生》。这本书以第一人称角度,讲述了亚拉巴马州一个种棉花的黑人农民如何经历千辛万苦,从佃农起步,最终拥有自己土地的真实经历。内特·肖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聪明(虽不识字)、风趣,洞察人性。内特·肖向来自纽约的记者西奥多·罗森加滕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已年过八旬。那真是有趣的人生。

还有,詹姆斯·科布的《地球上最南的地方》。皮特·丹尼尔写过两本很棒的书:《土崩瓦解: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和《站在十字路口:20世纪的南方生活》。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制作的《美国历史》中关于黑人历史的纪录片。克利夫顿·L.陶伯特的《从前,当我们变成黑人》。当然,还有詹姆斯·鲍德温、威廉·福克纳、弗兰纳里·奥康纳、尤多拉·韦尔蒂和理查德·赖特等人的作品。

本·比格尔:你已着手创作下一本小说了吗?

希拉莉·乔顿:是的,一个与《泥土之界》截然不同的故事!我用了七年时间写《泥土之界》,现在不想再写南方和南方的那些往事了,也不会再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我的第二本小说《红》(Red)的故事背景设在大约三十年后一个反乌托邦的美国。故事从得克萨斯州的克劳福德市开始,至于在哪儿结束——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