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国家图书馆开启“风雅•风骨•风趣——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作讲座” 北大教授在国图带你读古文 ——葛晓音、张鸣、刘永强谈如何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19年03月21日08:13

3月16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风雅•风骨•风趣——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作讲座”开幕式暨首场讲座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杜晓勤出席活动并致辞。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葛晓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鸣、刘勇强分别从诗、词、小说三种文体出发,与读者分享了赏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

左起:刘勇强、葛晓音、张鸣

葛晓音教授从中国诗歌史的常识出发,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关于古典诗歌阅读欣赏的心得。葛晓音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从少到多、不断增加,在题材形成和扩大的过程中,具有内容主题和艺术风格的传承性。如感遇言志、咏史怀古、边塞游侠、山水田园、赠人送别、乡思羁愁、闺情宫怨等,几乎是中国诗歌永恒的题材,后人写作时也往往继承前人的同类题材。所以,了解诗人思想艺术的前后传承关系,对理解中国诗歌很有帮助。在中国诗歌史上,前代的大诗人对后代影响很大,后人的诗歌里常常会继承他们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方式。葛晓音举例,李白在《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即可看作对陶渊明“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的化用。同时,把握古典诗词的创作特色需要对其体裁进行针对性了解。中国古诗中有古体、近体两大类,古体包括五古、七古、五七言古绝、三言四言六言、乐府等,近体包括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五七言律绝等,不同的体式都有不同的鉴赏标准。

葛晓音谈到,除了了解诗歌史常识外,鉴赏古典诗还需对中国古典诗学的鉴赏理论有所认知。中国古典诗学从秦汉时代开始,到清代末年,逐渐积累起一套自成体系的欣赏理论,至今仍在运用。中国古代的鉴赏者本身都是写作者,他们对作品的评论侧重感性和印象批评,从创作经验出发的审美感受细腻准确,提出了如比兴、气骨、兴象、意象、意境、格调、神韵、法度等一系列创作规律术语,同时还善于运用大量的比喻来阐释解读文本。对古典诗学鉴赏理论的熟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

国家图书馆文会堂座无虚席

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了唐代,诗歌的鼎盛中孕育着新变。张鸣教授谈到,与诗歌相比,词在形式上包含了很多新的因素,阅读欣赏唐宋词作品,需要了解词在体裁形式上的新特点。词在最初被称为“曲子”或“曲子词”,也有“乐章”、“小歌词”的别称。在唐宋时代,词的写作是“倚声填词”,其文体属性主要就是歌词。因为配合音乐的关系,词在写作规范、艺术表现、传播接受等各个方面,都受到音乐的启发,抒情力量大大突出。同时音乐曲调的丰富性决定了词体的形式多样,远胜诗歌。不同词牌依据乐曲不同,在句数、句式、字数、平仄、韵脚、押韵方式等格式上都有着规定。《康熙钦定词谱》共收录826调、2306体,足以见词的声律体式变化多样。此外,与诗歌相比,词在诗行组织方式和句式上的创新也很突出。

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大家吴小如先生曾提出解读古典文本的四条原则,即通训诂、明典故、考身世、查背景。张鸣认为,吴小如先生将“通训诂”排在首位,以示读懂诗词文辞的重要性。“这包括两重意思,一是要准确理解一些常用字词在作品中的准确含义,二是要准确理解语词在作品中起到描写叙述修辞作用时的具体含义。”张鸣以王维《鹿柴》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举例,常见的注释将“人语响”解释为人说话的声音,这其实并不准确。张鸣认为“人语响”应是人说话的回声,是王维针对“空山”场景精细而又准确的描写。同样,传统的解释对李清照的《如梦令》也存在误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处作者一人游乐,“争”字断然不会是争先恐后划船找路,解释成“怎”更合理。在“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柳永《迎新春》)、“一句枕前争忘得”(冯延巳《忆秦娥》)等同代作品中,多有例证。

在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声声慢》中,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伤惋名句,但此处“黄花堆积”并非指残英遍地,而是菊花盛开。“积”,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描写芳草茂盛繁花盛开,如“重树日芬蒀,芳舟转如积”(谢眺《和别沈右率诸君》)。李清照在此处实构建反差,以菊花盛开的灿烂反衬自己孤苦寂寞的憔悴,如将“黄花堆积”理解为落英缤纷,则丧失了鲜明强烈的对比效果。

此外,张鸣还谈到,理解古典诗词也应避免咬文嚼字、“死于句下”,须深观其意,在读懂文辞的基础上,披文入情,揆情度理,融会贯通。

人头攒动,济济一堂

刘勇强教授从《红楼梦》中关于小说三种读者的论述出发,与大家分享了古代小说的读法。刘勇强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在传播过程中很重视读者接受,古小说理论也形成了以阅读为中心的评点式理论架构。金圣叹在评《水浒传》时,特意作了《读第五才子书法》置于最前,用以统括散金碎玉般的评点。毛宗岗著《读三国志法》、张松坡著《金瓶梅读法》、张新之著《红楼梦读法》、刘一明著《西游原旨读法》,解读方法与具体评点相互补充、生发,对阅读产生了引导作用。刘勇强建议听众阅读古代小说时对动机、人物、叙事和语言四个方面加以关注,分别就其内涵、性格、结构、表达进行细致体会。

现场读者认真聆听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系列讲座共十三场,从3月16日起每周在国家图书馆开讲。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除葛晓音、张鸣、刘勇强三位教授外,系列讲座主讲人还包括北京大学中文系于迎春、傅刚、常森、钱志熙、杜晓勤、张剑、李简、李鹏飞、潘建国等知名学者。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作讲座将以文学史时段研究与名家名作精讲相结合,各主讲人还将向听众推荐相关领域的重要典籍与研究著述。3月22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于迎春将为读者带来系列讲座第一讲——“《诗经》中的‘变雅’”。

系列讲座内容

据悉,“风雅•风骨•风趣——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作讲座”是国家图书馆继“孔子•儒学•儒藏——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名家系列讲座”、“格致•考工•源流——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名家讲座”、“稽古•贯通•启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名家讲座”之后举办的第四次国图讲坛古籍保护传承系列讲座,四次系列讲座的内容或将在2019年下半年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