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平凡的世界》:永恒的魅力

来源:人民政协报 | 李掖平  2019年02月25日08:54

永恒的魅力

之所以选择解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因为广大青年朋友都很喜欢这位作家,我也特别喜欢这部小说。每次看到青年朋友们在网上的留言,都会被深深打动。有的说:“每一次在我人生低潮的时候,碰到困难的时候,觉得这个坎过不去的时候,我就读上一遍《平凡的世界》”;有的说:“这部小说写了苦难的奋斗,平凡的伟大。平凡的世界里蒸腾着不平凡的真情;一群普通的人,演绎着悲壮的人生,让人时而悲伤,时而欢笑、激动、喜悦、难过、神伤,一心都沉浸在那片遥远又熟悉的黄土地”;还有的说:“书中那些贫穷与苦难,那些坚韧与顽强,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最沉重的记忆,也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灵魂”。我相信这都是青年朋友们的肺腑之言。

路遥是一个把写作当成一种责任、更当成一种神圣使命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家。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黄土高原,是他生于此、长于此的故土家园,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遥热爱生命、求索奋斗、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的倔强性格,磨难重重的生活经历和对故乡的挚爱深情,使路遥全力以赴,倾情写作。他曾立志要在40岁之前完成一部巨著,以纪念那片贫瘠的土地,纪念那个辉煌的年代,纪念家乡那些朴实无华生生奋斗的人民。这部《平凡的世界》就是路遥饱蘸着热情与爱书写生活的一幅历史长卷。

《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的品格,在中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10年间的背景下,围绕着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俩兄弟,塑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形象,勾连起一系列复杂的矛盾纠葛,如劳动与爱情,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等,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城乡改革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读来令人荡气回肠。1991年,这部小说荣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跨越时空,打动今天的读者,简要说来,就是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励志作品,并享有“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之誉。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对真善美的眷恋和向往,都有搏击困难积极进取的意愿,而孙家兄弟的精神长征之路,使我们在其中找到了投射和共鸣。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需要崇尚“用双手创造生活,用奋斗实现理想”这个既伟大又平凡的精神核心。因此,解读这部作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路遥英年早逝,他离开我们已有27个年头。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穿越时光隧道,以不竭的激情和永恒的魅力感动着、激励着当下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读者。曾经有很多高校图书馆做过统计,在大学生借阅最多的书籍中,《平凡的世界》赫然在列,并一直处在榜首位置。在中学生和大学生推荐最喜欢的作家和最喜欢的作品时,路遥也从来没有被排在十名以外。

众所周知,当下中国作家人数之多作品之丰富,放眼全世界都名列前茅,许多作家、作品还在国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为什么路遥人已辞世,其作品依然成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特别喜爱的阅读对象呢?我想,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小说以一种真实生动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诠释了一个既有思想深度和高度又有巨大审美感染力的哲理,这个哲理简而言之就是:有理想才会勇敢追求,有追求才会努力拼搏,有拼搏才能收获成功。

人生因奋斗而美丽

《平凡的世界》这部百万字的小说,共分三部。

小说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和孙少平出身贫寒,一直在饥饿贫困、饱受蔑视的底层环境中成长,但他们坚信只要不吝啬自己的拼搏和汗水,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那么总有一天会战胜艰难困苦,把光辉的理想变成手中的现实。所以他们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多大艰险,就是一个字———“拼”!兄弟俩虽然选择了“务农”和“就工”两种不同的事业目标,但价值目标取向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人活着就要肩负起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就要争一口气,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为了实现这一人生价值目标,他们面对苦难和挫折奋力进取,百折不挠;面对社会和家庭,奉献出了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责任心。

路遥通过讲述孙少安、孙少平的奋斗经历,是要告诉人们,人生中不管遇到什么苦痛或灾难,都要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坚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通过奋斗,梦想也能成为现实。于是,这种力量就有了鼓舞斗志激励人生的现实意义。

《平凡的世界》开篇以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县立中学里学生们露天就餐的真实场景,凸显了主人公孙少平的贫寒和倔强。而且,这些描写非常生动感人,读者会被孙少平所感动,即使如此艰难,他也绝不屈服,尽管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他用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在精神层面尽量保持和同学们平等。

小说围绕着孙少平的艰苦奋斗过程,还描写了许多感人的同学友情和同事间的温暖情意。比如村支书的女儿润叶姐与大哥的关系和对自己及家人的照顾,比如班主任对自己的包容。最让他感到温暖的是来自同学金波的关心和体恤,金波家境较好,常常都是吃甲等饭菜,但他总是处处给孙少平以实际的帮助。他每天用自行车搭载少平来学校,还在尽可能不伤害少平自尊心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白面馒头票送给少平。为了能让少平心安理得地和他一块享用“肉炖菜”,他常常善意地撒谎说医生让他吃清淡的饭菜,说少平的黑窝窝正好符合他被油水惯坏了的肠胃的要求。以孙少平的敏感聪明,何尝不知道金波这是在用一种独特方式呵护自己的自尊心呢!所以他很感激金波,很珍惜这种友谊,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将来不管发达与否,金波的这份情谊也是要铭记在心,要加倍偿还的。这说明孙少平虽然平寒、卑微,但绝不偏狭、绝不尖刻,而是时时处处对生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感谢朋友的真诚友谊,感谢同学们的关心帮助,感谢老师们包容他、鼓励他的仁爱的胸襟。路遥想用这些细节描写告诉读者,孙少平艰难困苦的求学经历,实际上也是时时感受到包容、鼓励、呵护和爱的生命过程。这一点也会让我们感同身受,唤醒我们都曾有过的温暖记忆,在遭遇坎坷与困难时曾经获得的那些温暖的友谊和帮助。

小说既写孙少平奋斗拼搏的艰苦卓绝,又在尽力彰显人与人之间这种美好的关爱、同情、理解和包容。除了写少平所受到的他人的帮助和关爱之外,还写了孙少平宽厚待人和对别人的无私相助。比如,他与郝红梅相处的态度。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曾分析过人生或者说人性具有双重性,一重是渴求安稳妥帖的自然本性,一重是渴求出人头地的理想性。她强调最好的人生应该兼具这两种属性,一方面脚踏实地地寻求支撑和安稳;另一方面仰望星空放飞理想展翅翱翔。在我看来,孙少平身上就具有这样两种属性,一是脚踏实地的安稳根性;二是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安稳根性,使他能够设身处地站在红梅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能够真正懂得和理解郝红梅的难处及无奈,所以他宽谅了红梅的选择。而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则使孙少平懂得,既然人生会有重重磨难,那么就只能勇敢地去想去追,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命运创造辉煌。所以他百折不挠、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往前走。一个人在顺境中自由穿行勇往直前很容易做到,但在艰难困苦中长期煎熬,仍然不灰心不气馁坚持前行是难能可贵的。孙少平就是这样的一个勇者。

孙少安是少平的哥哥,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另一个男主人公。在孙少安身上,有着与少平同样的坚定和顽强的性格,而且少安的隐忍和付出更让人尊敬。他身上闪耀着传统家庭本位的光辉,亲情至上的力量让他心甘情愿牺牲自己。对家人,他竭力付出;对乡邻,他古道热肠,扶危帮困,尽力相助,是一个至仁、至爱、至善、至真的守护者。他的每一步闯荡,都既是为自己,更是为家庭,同时还可以说是为了全村的人。扎根和建设新农村,带领全村的父老乡亲一起过上好日子,就是他朴素而又伟大的梦想。孙少安以宽厚博爱的情怀和温暖无声的态度,赢得了生活的尊重,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小说对孙家、田家、金家这三个家族的历史命运及其发展变迁的描写,了解到当时广阔的农村社会现实,了解到少安、少平奋斗的舞台不是纯个人的,也不是一个中学、一个大队、一个乡村的,而是与广大农民的进步发展史紧密相连,因此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意义。

独特的创作方法

在艺术方面,《平凡的世界》即使用今天比较“苛刻”的眼光来审视评价,有很多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比如小说在叙述人称上的独创性。

《平凡的世界》采用的主要是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不管是介绍人物性格特点还是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抑或推动情节发展,这种叙述方式可谓无所不能,统揽一切。小说中的三大线索以及孙、田、金三个家族之间相互交织的人事纠葛,都发生并推进在这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操控之下。这个叙述者不仅可以随意驾驭人物的行为和描摹人物的肖像,还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人物内心、展开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并对整部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场景、语境进行全面统摄,任意调动从大到小一切“资源”。有时,路遥还在这种全知式第三人称叙述的基础上穿插限知式第三人称叙述,使描写刻画既可以从面到点,又可以从点到面灵活变化,从而保证小说对整个故事的讲述自然流畅。

然而,《平凡的世界》最具特色的叙述人称或角度却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使用。我们知道,小说家们一般很少使用第二人称。为什么呢?因为第二人称最难把握,作者得站在“你”的立场上去表述,而这个“你”既不能像第三人称那样全知全能,又不能像第一人称“我”那样直抒胸臆,它需要先把“我”或者“他”转换到第二人称的位置上,再以“你”的眼光回过头来看“你”或“我”,这就不太好处理。可是,路遥却经常会在景物描写或人物行为刻画的过程中,突然通过第一人称的“我”看到了“你”,接着巧妙地由第一人称向第二人称转换叙述视角,写“你”的身影在花丛中跳跃,“你”的红色的衣角扯着我的思绪,沿着“你”快乐的步伐往前走。实际上,路遥是巧妙地用“我”引出“你”来,然后把“我”化到“你”里面去描写,然后“你”和“我”共同引领读者走进特定情境。

更有趣的是,路遥还经常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和第二人称复数“你们”来描写或叙述,这显然更具难度。因为要写一个人“你”或者“我”,只要扣住“你”或者“我”的性格特征进行描述即可,反正我说的就是“这一个”。但“你”或者“我”后面一加上“们”字,意思可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你们”或“我们”通常是一类人的总称,容易流于浮泛化或口号化。比如有人表态说,困难有多大,“我们”的决心就有多大,但这绝非文学描述。而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常常这样使用,且用得很好。他想以此带动一个类群,用来说明人生的广阔、平台的宽大。例如,孙少平用审美眼光打量恋人田晓霞的那一段描写:少平看到晓霞曼妙的身姿、活泼的音容和像小鹿一样奔跑的快乐步伐,用爱恋、羡慕、兴奋的眼光追逐着晓霞,心里边满满的全是喜欢。但如果让少平说“我”的晓霞,就不太符合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了。所以,路遥就非常巧妙地用“我们”这个人称复数,写“我们”的晓霞快乐的笑着,银铃般的笑声,小鹿般的身姿在奔跑,在跳跃,忽而弯腰去嗅一朵正在开放的花。因此,读者就会觉着生动且真实,并让读者此时此刻感同身受地欣赏到晓霞的美丽、活泼、婉约、细腻和柔情。

小说中“你们”这个第二人称复数也用得巧妙,多数是为了让叙述者直接在作品中发声,具有审视、评判、劝诫的意味。如“人们!你们怎么能因为贫穷,就以物遮目,而变得如此愚蠢呢?”直接亮出一种严肃的评判与审判姿态。路遥以这种第二人称复数发出的控诉、批判和劝诫,既有人文情怀,又妥帖自然。小说还写到县里和村里在借助外来资金搞开发时,来的那些港商台商老板们,口口声声都是“你们”这里是风水宝地,“我们”要来这里投资,如何如何。这时候的“你们”和“我们”这些人称复数,就用得非常生动,非常妥帖。这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的人称视角在小说中不断变化不断交织,生动了也鲜活了整个故事的讲述。

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正值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各种文学观念风起云涌,新思潮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而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平凡的世界》令大家独独喜欢并加以赞赏,我想,这是因为,一部作品、一部小说首先最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对于路遥而言,选择现实主义的写作路径并适当吸收其他艺术手法是适合他的,这样既能尊重故事的真实性,可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笔,又可以成功地从小处跳出,规避“平铺直叙鸡毛蒜皮”。

正是因为其创作手法的独特,《平凡的世界》的出版一度连连“受挫”,遭遇了多次退稿。因为当时很多出版社都一致认为,小说的主题思想虽然既有深度又有厚度,其精神内涵也很有积极意义,可是写法上有些“陈旧”,既不像新写实那么细腻又不像先锋那么灵动,缺少时下盛行的流行艺术元素,这种合规合辙的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风险太大”,所以不敢出版。一直到书稿辗转交到第17家出版社的时候,主编才拍板决定要出版这部小说,即使是“赔”了也值得!于是,《平凡的世界》才得以出版。1991年,这部小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当时,路遥41岁。

如今,这部作品每年都在以几十万的数量再版,而且它还是所有获茅盾文学奖作品中再版版次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作品。路遥虽然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但大学图书馆里借阅最多的、新华书店最畅销的,依然是《平凡的世界》。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讲到的:“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我想,《平凡的世界》中那些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以及所传达的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正是吸引并鼓舞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