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父子两帝与玄奘的友谊

来源:学习时报 | 刘火  2019年02月23日13:19

玄奘九死一生从西天取经回到大唐长安时,他不会想到,旷世一代明主圣君的太宗皇帝会对他发出“朕共师相逢晚”的感叹。

本来,作为有胡人血统的李氏父子,为了表明其正统,奉老子李耳为自家先祖。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就下诏称“老子是朕祖先”。因此,李氏王朝尊崇老子是从血脉的根上结出的。唐初年间,道教是受到官方尊崇的,而佛教并不盛行。在玄奘未归唐前,太宗把佛教列于道教之后。玄奘决心西去取经求法时,也是在“不蒙允许”的情况下“私往天竺”的。不过,当玄奘学成归乡,正逢贞观太平时代,历史不但给予了一个千辛万苦求学高僧的肯定和荣耀,也给予了唐太宗一代明君的光辉形象。这便是大唐的气度、海量和雅量。

玄奘西去十七年后,于贞观十八年(644年)岁末终于回到了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在于阗,玄奘即陈表朝廷,郑重其事地表明他回到大唐。在“表”中,玄奘并没有多说他在途中之艰苦,只表明了他“无顾生命”,取回“胜典”,以利传法的誓愿宏愿。玄奘到了敦煌时,再次上表朝廷。这时,在东京洛阳的太宗立即叫留守西京长安的房玄龄去迎接西归的玄奘。房玄龄接旨后即派官员前往迎接。在这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有一句非常温馨的话,就是当玄奘在敦煌上表到洛阳时,帝“知法师渐近”。一位国家大事在心而且又正在筹划征伐辽东战事的帝王,竟是如此关心、如此细心地安排一位僧人的住行。该《传》里没有记下多少太宗对玄奘以往的了解,但是可以推测:玄奘在西域诸国求学讲法的基本情况,太宗是了解的,而且可能对玄奘在那烂陀寺开讲和论辩所取得的惊人业绩,也有所耳闻。在玄奘与太宗第一次见面时,太宗尚有丝丝嗔意,他对玄奘的第一句话是:“师去何不相报?”太宗这句话在今天读来,也许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西行这么一件大事怎么不相告一声;二是,这么大的一个盛举,出门时,朝廷也应做出适当的反应啊。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实际上太宗并没责怪玄奘,只不过,君臣之间,总有些纲常礼数要遵守罢了。于太宗,这一问询更显得平近与亲热了。等听了玄奘简明扼要的介绍后,太宗立即对玄奘给予极高的赞赏。太宗说,僧“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不仅是吾国吾民之大幸,而且“朕甚嘉焉”。接着,太宗便让玄奘写一部西行的所见所闻。这就是后来玄奘口述弟子辩机记录的《大唐西域记》。

从此以后,玄奘与太宗不仅保持着密切交往,而且在交往中二人始终保持着和睦氛围。这种和睦显示出,作为君主的太宗,近人情懂世故,从不强人所难。其行其言,有两件事值得赞扬。第一件事,太宗见玄奘有如此丰富的经历和学识,希望玄奘去道还俗以助帝力,但是玄奘谢绝了,此时,太宗并不强求,而且给予了玄奘很好的译经条件。第二件事,太宗征讨辽东时,他希望玄奘“共师东行”,不是需要玄奘在军事上有所教益,而是“指麾之外,别更谈叙”,但玄奘仍然谢绝了,因为“脚力有疾”。一开始,太宗不解,一个能行五万里而且屡遇艰险的玄奘,怎么会脚力不行呢?玄奘的理由是,太宗东征一定会是昆阳之捷,一定会有牧野之功,玄奘又对太宗说,佛是不愿看到流血战事的,所以他不能陪同。看来两条理由都很充分,于是,太宗也不再相逼。可见,太宗与玄奘不完全只是君臣关系,真有些朋友关系了。当然,太宗也有不按玄奘的话安排的事。玄奘想到少林寺译经,但太宗不允。太宗将其安排至新修不久的长安弘福寺里。太宗的意思是,弘福寺是太宗给其母穆太后修的寺院,叫玄奘在此译经,也算是太宗的孝心。还有一说是太宗不愿意让玄奘离得太远,太远了,不能随时叫玄奘进宫来传经送宝。

到了高宗接任帝位后,高宗像其父亲一样礼遇玄奘,玄奘永远是朝廷的座上宾。

永徽三年(652年),高宗应玄奘之求下诏修造藏经塔。在此之前,太宗非常庄重地给玄奘的译经写下了《大唐三藏圣教序》,高宗又写下了《述三藏圣教序记》。藏经塔由砖砌成,通高180尺,共有五层,每层都存放着经书。在塔的南面矗立两块碑刻,一块是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则是高宗的《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碑刻的字都出自褚遂良之手。在玄奘与高宗交往的过程中,有一件事也很值得一说。庆显元年(675年),高祖李渊的婕妤河东郡夫人要出家,高宗依了河东郡夫人的志向,下一诏同意,接着专门请来玄奘在鹤林寺为其主持道场。整个道场共进行了3天,3天都由玄奘一人主持,可见高宗的礼数和玄奘的虔敬。就为了这一件事,高宗还专门叫太尉长孙无忌撰文,让在朝大臣们传看,以示高宗孝道之心,以示李唐王朝昌明。

玄奘后来身体多病,显庆元年(656年),他因热伤风引起大病,在寺里几经治疗都无好转,已“几将不济”。直到此时,才报奏朝廷。于是高宗即令御医专看。不仅如此,“所须药”皆由内庭供送,而且高宗还时时打听玄奘的病情。由于高宗的敕令,太医们昼夜不离,玄奘的病终于好转。到了此时,王室对玄奘的尊敬已超出了对待普通高僧的程度。太宗高宗两代君主与玄奘的关系,已成为一段让后人感慨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