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于琇荣:女性救赎的喜乐之光

来源:齐鲁周刊社(微信公众号) | 吴永强  2019年02月03日07:41

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无处安放》,是作家于琇荣的短篇小说集。身兼小说、散文等文体创作的于琇荣,用一系列小人物的悲欢、喜乐,以清简、朴素的文字,透过或温暖或苍凉的情节,洞见一颗素朴之心在时间长河里游荡,在文学的荒野上开出一朵独具气息的花朵。

于琇荣,山东庆云人,齐鲁文化之星,荣获齐鲁散文奖、长河文学奖等文学奖项。长篇小说《丰收》入选山东作协重大题材扶持项目。

心灵原乡:风土人情,亦关乎文化血液

性格乖张的老妇人魏红莲,唯一的外孙女春晓,两人间产生微妙的伦理纠葛。

精神出现障碍和幻觉的艾莉,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死亡。

青荇的丈夫遭遇车祸死亡,之后她参加了丈夫跟情人预定好的一次出游,想见一见那个女人。

……

《阿司匹林》《空镜子》《影子爱人》等小说中,一系列孤独决绝的女性形象,从于琇荣笔下走出,细腻温存,饱经风霜,展示了“女性在‘他’社会中的挣扎和生存状况”(黄书恺语)。

成长经历和文学创作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在于琇荣的成长经历中,不同的地域集合成特殊的个人体验。尤其是年少时,父母工作调动期间,她被迫休学在农村居住一年。“陌生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水平的巨大落差,以及因水土不服造成的皮肤溃烂让我变得沉默而敏感,总能在一闪而过的目光里捕捉到厌弃,它让我愤怒,却又无能为力。”

特殊的经历沟通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她经常想起那个脆弱敏感的小女孩:“我穿起一层一层坚硬的铠甲躲避人群,掩饰内心的胆怯恐慌,每天在对死亡的恐惧中迟迟不肯睡去,又在每个黎明到来之际为重生欢喜。后来我问自己为什么陷入这样的境地?是事情本该如此,还是人为使然?”

每个作家都拥有一个心灵原乡,它不仅是简单的风土人情,还关乎文化血液,人生思考和表达方式。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她的写作拥有了更丰盈、更独特的人生体验。“那时的思索和追问延续到现在的写作风格,使自己在传统陈述事实存在本身的同时,增强了自我批判、反省、救赎以及自我分析的成分。”

作家刘玉栋在评论文章中指出,从题材上讲,于琇荣的小说大体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小城为背景的城市小说,这部分小说,城市元素和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并且主人公都是女性,她们在生活中的境况不佳,正遭遇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孤独、悲伤、失落和痛苦紧紧地缠绕着她们,出走、逃离、寻觅和死亡往往是等待她们的结局。”她的一系列小说,展示了现代女性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写得沉着而优雅,华丽而忧伤,却有着很强的冲击力。

同样出身鲁北平原的刘玉栋,看到了于琇荣小说中的另一特质,即“以那片盐碱地为书写对象的乡土题材,比如《二分地的忧伤》《2005年的占卜》《向北方》《最后一头驴》等小说,在绵密冷静的叙事中,蕴含着饱满的情感”。

人性疯狂滑行后的反省与救赎

《齐鲁周刊》:出走与回归的徘徊、灵魂与身体的焦灼。女性文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依然没有解决娜拉和莎菲两个形象所面临的困境。你的小说中同样有这种感觉,如何理解?如何解读这两种人物形象?

于琇荣:在某一段时期,我比较关注女性文学,也写了一些女性题材的小说。鲁迅先生对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娜拉出走定义为:“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假如说那是近百年前女性挣扎后的结局,为什么现在职业女性,尤其是高知女性在拥有了经济独立能力以后,意识仍然处在弱势层面上,甚至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束缚得紧紧的,去完成从属于男权社会的道德感,进行一种自我压迫呢?我也在追问剖析这个问题。我想,这可能与中国式的“善良”有关,屈服于主流审美、从众评判标准的就是好的、正确的,所下结论简单粗暴,缺乏以事物佐证评判的耐心。比如《无处安放》中的小妤,看似平静、光鲜的外表之下,不仅滋生着虚伪的细菌,更是一种扭曲到令人窒息的残忍。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事例,强烈的焦虑和缺乏安全感,导致现代女性在时间与空间的压榨下,急迫要撷取一些真实的东西掌控手里,继而使整个家庭、社会关系充满硝烟的局促味道,由此形成一条极速运转的恶性循环链条。

我曾懊恼给予人物这样的命运安排,但不得不承认,在通往女性灵魂自我救赎的路上,只有一道窄窄的缝隙闪烁着喜乐之光。现实的确如此。女性自我觉醒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借传统之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俯视的评判,将会再次成为禁锢女性精神与思想独立自由的藩篱,这应引起女性尤其是女性作家的警觉。

《齐鲁周刊》:人性在不断撕扯中发生裂变,中国式现实将小说引向伦理的层面,也引向道德的审判与自我审判。《阿司匹林》《贝克岛》《无处安放》等小说都有这种特点。类似的小说中,你最看重什么?有什么独特的经验和感受?

于琇荣:中国式阅读中国现实小说,会不自觉地有种角色代入感,继而站在道德的高地对人物进行剖析解读,却忘记了人性的复杂性。人性在荒诞的现实面前充满了很多高深莫测的变数,总有个节点,在被忽视的微小瞬间成了酿成一场雪崩的最后一片雪花,从而改变一切。比如一个谎言,遭遇现实的印证,比如一闪之念,勾起沉睡在心底的善恶。不可避免的,在《贝壳岛》《阿司匹林》等小说中,人物命运的轨迹穿插进了这种想法——在类似的小说里,我更愿看到真实的人性在疯狂滑行的道路上戛然而止后的自我反省与救赎,无论善恶。

《齐鲁周刊》:你的阅读状况如何?

于琇荣:我的阅读基本上属于兴趣阅读,不过是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没有太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吧,小时读古典诗词和古籍是源于家里的藏书,那时没有选择意识,有什么读什么,虽然诗词含义不甚解,但美丽的辞藻以及由此产生的画面感非常强烈。后来,可能基于女性同理心的缘故,偏爱女性作家的作品,麦卡勒斯、玛格丽特·米切尔、伍尔夫等。现在读的就很杂乱了,以文学为主,也涉猎一些其他的书籍,比如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荣格《心理分析理论》、叔本华《附录与补遗》、黑格尔《大逻辑》等,还有人物传记,世界地理,有段时间还痴迷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喜欢的是佩索阿、鲁尔福和马洛伊·山多尔,他们的精神脉络和冷峻的叙述像一把冰刀直插内心,我能感到强烈的痛感,却找不到引起疼痛的伤口——它已经融化在生命里。

《齐鲁周刊》:短篇小说之外,你还在创作以粮食安全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两者关注点不同,如何从偏私人化的短篇小说过渡到偏社会化的长篇小说?

于琇荣:短篇小说限于容量,题材选择偏私人化,但真正的写作不是私人化的,而是社会化的,虽然在最初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隐藏着个人体验的痕迹。

人谷为“俗”,粮食是饮食男女须臾难离的烟火,是承载生命的基石。写一部以土地、粮食为背景的小说是我的愿望,这可能和我曾经在粮食局工作有关,对土地和粮食安全的隐忧一直刺痛着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对土地的敬畏与依赖感日渐疏离,在经济冲击下,农民、农村的出路在哪儿?书中主人公在探索中自我诘问,其实也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我的家乡正在如火如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使我对乡村未来图景抱以美好期待。

长篇小说《丰收》正是基于对土地、粮食以及农民、农村深度思考后确定的题材,现在已完成17万字,预计2019年底完成终稿。

■齐鲁书讯·1月

《好散文(1978—2018)》出版首发式举行

1月27日,由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友谊出版社、舜网、济南万科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好散文(1978—2018)》出版首发式,在济南万科生活馆举行,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齐鲁散文名篇”获奖作品暨2018山东年度优秀散文榜同时发布。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致福,山东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王树理,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文东,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长丁建元等领导、嘉宾和入选获奖散文家、散文学会会员、媒体代表共70余人出席活动。

《好散文(1978—2018)》一书由丁建元任主编,王海峰任执行主编,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共收入102篇散文佳作,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东散文家的创作风貌和取得的文学成就,是一部具有时代印记又开放包容的精品散文选集,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与文本价值。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丽军在序言中指出:“鲁迅先生说,在进化的链子上,我们都是历史的中间物。《好散文》是新时期四十年山东散文创作的一个最好的展示、一个最好的纪念;对21世纪山东新散文而言,《好散文》又是一个最好的启示、最好的历史中间物。”

首发式上,学会分别向各级图书馆、入选作者、基层会员代表赠书,向获得“齐鲁散文名篇”和登陆2018山东年度优秀散文榜的作家代表颁奖。来自山东广播电视台、济南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应邀朗诵了其中的部分优秀作品。《好散文(1978—2018)》将陆续登陆各网上书店并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发行。

《新时代冷水沟》杂志面世

1月26日,《新时代冷水沟》杂志举行首发式。冷水沟村坐落于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办事处,既有“全球学者关注的村落”之美称,又广为社会学家所瞩目。“金滩头,银坝子,吃不穷的冷水沟”之民谚,彰显了该村美丽富饶的历史传承。在冷水沟村精神文明建设历程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即是该村教师多、一家都从事教育工作的家庭多,并有“教师之村”的美誉。

伴随着济南新东站的建设,冷水沟村也步入新时代,勤奋建设新家园。为凝聚全体村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体知识分子为新时代冷水沟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由冷水沟村两委创办的《新时代冷水沟》杂志,旨在通过史料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各类文章,传承优良民风民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广大村民认知新时代、感奋新时代和建功新时代。

首发式上,来自省市文学和文化艺术界的代表认为,《新时代冷水沟》杂志既是冷水沟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该村宣传思想工作新的创举。一个村庄,一本杂志,构成了新时代的一幅美丽画卷。

鲁先圣《信念的力量》新闻发布会举行

1月27日,作家鲁先圣《信念的力量》新书发布会暨“做一个勇敢的追梦人”文学讲座在山东书城二楼活动区举行。本次活动由山东书城、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版社、《中学时代》杂志社主办。

鲁先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组文学专家,已出版文学专著近40部,曾获孙犁散文奖二等奖、冰心图书奖和第五届鲁迅杂文奖特等奖,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各地中、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深受中学生朋友的喜爱。

《信念的力量》是一部哲理散文精品集,语言唯美、富有哲理、启迪人生。全书共分四辑:美丽的驿站,生命的恩赐,总有一个目标召唤着我,岁月的每一处皱褶里自有深意。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

发布会现场,济南出版社副社长朱孔宝致辞祝贺,指出《信念的力量》是济南出版社实施名家品牌图书出版的又一力作;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责任编辑李圣红分享了新书的精彩篇章;鲁先圣分享了该书的创作历程,并结合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们树立人生信念,做一个有梦想的人,努力去追求,并就如何写好作文和合理安排时间给参加发布会的学生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