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沈从文的离奇家世与落寞家人

来源:芙蓉杂志(微信公众号) | 范诚  2018年12月26日07:38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凤凰的一个大家庭,曾是凤凰有名的望族。

其祖父沈宏富随父亲迁徙于凤凰黄罗寨乡下,青年时期,入湘军,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因功授云南昭通镇守使、贵州提督。功成名就之后,率家族大部分迁入城中,成为城中大族。但到其子沈宗嗣手上,家族已经开始衰落。

沈从文的父母沈宗嗣、黄素英共生育九个孩子,其中长大成人的共五人:大姐沈岳鑫,大哥沈岳霖,二哥沈从文(岳焕),弟弟沈岳荃(沈荃),九妹沈岳萌。

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他们的人生遭遇各有不同。特别是弟弟沈荃和九妹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01 离奇的家世

提起沈从文的家世,要从他的九世祖沈思远明宣德年间授贵州铜仁知县说起。

据有关史料和族谱记载,沈家远祖系周文王的后代,后来南迁,经浙江、福建,到江西瑞州。其九世祖沈思远,字春山,明宣德丙午年(1426),授贵州铜仁知县。任期满后,因战乱频繁,交通不便,就举家定居在铜仁白水乡的下寨村,耕读传家,繁衍子息。

清道光三十年(1850),沈从文的曾祖父沈岐山带领妻子儿女,离开下寨,搬迁到离铜仁不远的凤凰厅黄罗寨的中寨。当时他们家已有两个儿子,长子沈宏富十三岁,次子沈宏芳也已七八岁。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凤鸣岐山”的典故,说周文王在岐山时,有凤凰来到附近的山上栖息,于是人们说周文王有德,所以有凤来仪。沈岐山携家眷来到凤凰时,其家庭已经衰落,实际上是靠打工维持生计。但沈岐山来到凤凰,被认为是吉祥之兆,应了凤鸣岐山之说,其家族一定会兴旺发达,人才辈出。那时的黄罗寨,相当偏僻,周围峰峦挺秀,溪流潺潺。但山高林密,人烟稀少。苗族、汉族、土家族在这里杂居为邻。沈岐山在村边搭一简陋的草棚栖身,后替人守山护林养家糊口。

沈宏富小时候,喜运动,很顽皮,人称“沈毛狗”。年轻时身强力壮,秉性刚勇,不安于务农。因为凤凰地方驻军多,养马多,一段时间,他靠卖马草为家里增加收入,也因此结识了一帮卖马草的朋友。

1851年,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起事,攻占桂林,北上湖南,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湘军不断招募军队,以抗击太平军。

1853年,沈宏富与凤凰卖马草的同伴田兴恕、张文德等相邀,一同参加竿军,随湘军纵横驰骋,追剿太平军。因作战勇猛,战功显赫,咸丰八年(1858),获总兵衔,授云南昭通镇守使。同治二年(1863),授贵州提督。这一年,他还不满26岁。

沈宏富当提督不久,因枪伤复发,一病不起,于同治七年(1868)病逝于凤凰厅镇竿城,去世时才31岁,英年早逝,没有子嗣。

沈宏富的妻子周氏是一个比较能干的妇女,当家做主。在丈夫病逝后,为小叔子沈宏芳娶了附近一苗族姑娘为妻,生有两子。长子沈宗泽,次子沈宗嗣。

按湘西一带的传统习惯,一房中没有儿子的,必须从同房或同宗中过继一个侄子做儿子,以免断绝香火。这样,由周氏做主,将年方两岁的沈宗嗣过继给沈宏富,这便是沈从文的父亲。

在当时,当地苗族受到歧视,社会地位很低微,汉人和苗族妇女所生的儿女是不能参加文武科举的。因此,他们家后来将苗族姑娘远嫁他乡,却在黄罗寨附近,堆了一座假坟,对外宣称沈宗嗣的苗族母亲已经生病去世了。而每年的过年和清明,其子孙要来到坟前祭拜,烧香磕头。沈从文小时,还到这坟前磕过头。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说,他的血统有一部分应属于苗族,说的就是这个渊源。

后来,沈宏芳又与一汉族姑娘成亲,生下几个孩子。

02 父亲沈宗嗣

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约1872年出生于黄罗寨。取名宗嗣,字少先。

那时候,黄罗寨一带有很多野兽,常有老虎出没。一天,幼小的沈宗嗣正在家门口玩耍,突然听到一个放牛娃大叫:“快跑!老虎来了,老虎来了!”沈宗嗣便往屋里跑。保姆听到叫喊,赶忙从屋里跑出来,将沈宗嗣一手提起,飞快地爬到楼上。这时,老虎已扑到堂前,抓住一只母鸡。在众人的呐喊声中,老虎飞奔而去。

两岁后,沈宗嗣跟着继母进了城。

沈宏富的妻子周氏希望家中再出一个将军,所以自幼对沈宗嗣进行这方面训练。“爸爸十岁左右时,家中就给他请了一个武术教师同老熟师,学习做将军不可少的技术和学识”。(沈从文《我的家庭》)

凤凰这个地方,同湖南大部分地方一样,有尚武的传统。年轻人寻找出路,大多走当兵吃粮的路子。立功疆场,博取功名,以便能出人头地。而要上战场立功,就要苦学武功。沈宗嗣跟着武师,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勤学苦练,终于学得一手好武功。

沈宗嗣长得高大结实,一表人才,性格豪放爽直,喜欢交朋结友,具备当将军的一切条件。可是命运多桀,并没有成就他的将军梦。

他青年从军,曾为天津大沽提督罗荣光的裨将。

罗荣光(1833—1900),湘西乾州厅(今吉首市)人,青年入湘军,积功至大沽炮台提督。他与沈宏富同为湘军将领,又都是湘西人,同乡加战友,结下很深的友谊。沈宗嗣成人后,他便将其招至麾下,并常带在身边。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大沽炮台,罗荣光以67岁高龄,率3000兵勇,奋起抗击,壮烈殉国。

在这次战斗中,沈宗嗣捡得一条性命,回到家乡凤凰。

1911年12月,沈宗嗣响应武昌起义,参与组织发动了本地反清武装起义,成为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但起义很快被地方政府残酷镇压,清朝军队对起义者和乡下苗民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屠杀。

1912年1月1日,凤凰再次起义成功,沈宗嗣被推选为当地临时掌权人物。

这年夏天,因与本地一姓吴的竞选省议会代表失败,他愤而出走北京。

1915年12月,沈宗嗣在京城与凤凰同乡阙耀翔组织“铁血团”,密谋刺杀袁世凯。因行事不周被密探侦知,阙耀翔被捕杀害。沈宗嗣得知消息后逃亡关外,投靠熟人热河都统姜桂题、米振标。因得二人庇护,隐名埋姓居住下来。此后,辗转在偏僻的蒙古、热河一带谋生。袁世凯死后,才与家人通信。因在外逃亡亏欠甚多,他写信回家,叫家中典卖田产还债,导致家道中落。

直到1919年,沈宗嗣才由到关外寻找他的大儿子沈岳霖接回湘西,在沅陵住下。以后辗转在当地军阀部队中任职,曾任上校军医、凤凰中医院院长等职,家眷也随他回到凤凰老家定居。1930年11月,在老家病逝。

沈从文在回忆父亲时说,“我的爸爸既一面自作将军的好梦,一面对于我却怀了更大的希望。他仿佛早就看出我不是个军人,不希望我作将军,却告诉我祖父的许多勇敢光荣的故事,以及他庚子年间所得的一份经验”。“第一个赞美我明慧的就是我的爸爸。可是当他发现了我成天从私塾中逃出到太阳底下同一群小流氓游荡,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这颗小小的心,且不能禁止我狡猾的说谎时,我的行为实在伤了这个军人的心。”(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03 母亲黄素英

沈从文的母亲黄素英,也称黄英,是本地贡生并任文庙教谕的黄河清之孙女,可以说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

黄河清也是凤凰籍著名画家黄永玉的高祖,所以黄永玉称黄素英为姑奶奶。

黄素英因在家中排行第六,当地人都叫她六姑。她的祖父黄河清,是本地最早的贡生,曾经编辑了一部十六卷本的《凤凰厅续志》,后来成为文庙书院的山长。老人很开明,辛亥革命时是凤凰第一个剪辫子的人。

黄素英的父亲黄镜铭更是新派人物,凤凰第一个邮政局是他创办的,第一个照相馆也是他开办的。

因为出身书香门第,黄素英自幼读书识字,知书达理,并懂医方。她小时跟随哥哥在军营生活过,见多识广,举止大方。她还是凤凰第一个学会照相的女子。

沈宗嗣到了谈婚娶亲的年纪,因为出身大家庭,在凤凰颇有地位,人也长得很帅气,上门提亲的很多。据说供他选择的大家闺秀有五六个,还有日本留学回来的洋学生——沈宏富的老战友、原贵州提督田兴恕的女儿。

相亲那天,一个个姑娘穿金戴银,打扮得花枝招展,争奇斗妍。唯独黄素英穿一身旧蓝布衣裳,显得朴素稳重,落落大方。沈母一眼看中,说我要会持家的,不要好看的。于是,把儿子的婚事敲定下来。

大约于1890年,按照凤凰城里的习惯,一大队人马敲锣打鼓,放起鞭炮,吹起唢呐,拥着一乘大轿将新娘迎进门来。

黄素英略小于沈宗嗣,婚后共生育9个儿女,其中长大成人的5人。在丈夫常年在外的情况下,她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是一位有胆识有魄力的妇女。

据沈先生《从文自传》回忆,他“母亲所见事情很多,所读的书也似乎比爸爸读的稍多。我等兄弟姐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余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告我决断;做男子极不可少的决断。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较多”。

母亲知书识礼,自小对他管教甚严。沈从文四岁时,母亲就教他识字,已认识600汉字。小他四岁的弟弟沈荃出生后,母亲忙不过来。在他5岁时,就将他和两个姐姐送到一女先生处念私塾。

沈从文自幼顽皮,因为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便觉得上课没有意思,经常逃学。为此,母亲操心不已,为他转了几次学。1917年,因家境衰落,加之母亲认为他不易管教,就让他辍学,参加由一杨姓亲戚带领的一支土著部队,从此走上行伍生涯。

1921年2月,沈从文投奔在芷江警察所当所长的五舅黄巨川,在警察所当了一名办事员,其后又兼收税员,干得很好。其母亲也卖掉凤凰老家的房子,来到芷江与他同住,并把三千元卖房款交给他保管。

不久,舅舅黄巨川因肺病去世。其后,沈从文也因单恋一白脸姑娘,被其弟弟骗走近千元。自觉无脸见人,于这年8月底出走常德,最后去了保靖,参加“湘西王”陈渠珍部队。“为这件事我母亲哭了半年。这老年人不是不原谅我的荒唐,因我不可靠用去了这笔钱而流泪,却只为的是我这种乡下人的气质,到任何处总免不了吃亏,想来十分伤心。”(《从文自传·女难》)

1923年,沈从文父亲沈宗嗣随部队迁驻辰州(今沅陵)。母亲与最小的妹妹九妹也来到沅陵,与父亲同住。弟弟沈荃也在父亲部队中做书记,一家人有了小小的团聚。

1924年夏,沈从文以赴北京求学的名义,离开保靖地方部队,来到北京。从此“便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法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从文自传·一个转机》)

1927年夏,沈从文的母亲为躲避战乱,也为了治病,带着沈从文最小的妹妹——九妹离开湘西老家,来到北京,跟随沈从文生活,三人租住汉园公寓。

1928年1月,沈从文来到上海发展。3月,把母亲和九妹接到上海共同生活。为了生计,拼命写作。4月下旬,沈从文陪母亲去北京看病,后于7月底回到上海。

这段时间,多了两个人生活,加之为母亲治病,本来靠卖文字生活的沈从文,感到经济上压力很大。这在他的《不死日记》中反映出来。“妈的病已经深到怕人,我又担心九(妹)也将因此转成病人……我是罪人,年纪已快到三十,还不能使母亲过一天无衣食忧愁的平安日子。”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也为了给母亲治病,沈从文疯狂地写作。这两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虽然发表和出版了不少作品,但由于书店拖欠稿费,一家三口人生活十分困窘。“没有伙食,一家人并一个久病在床的老母也饿了一顿。”

这时,沈从文和胡也频、丁玲办的《红黑》《人间》杂志因不善经营,被迫停刊。沈从文在徐志摩的建议并推荐下,去胡适当校长的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去教书,算是解决了一点实际问题。

1929年8月,母亲为了减轻他的负担,由沈从文大哥沈岳霖接回湘西,只留下九妹继续跟他读书。

1934年1月7日,沈从文接到家信,母亲病危。他放弃手中的工作,匆匆赶回老家去看望。那时候交通不便,他在路上走了半个月,到22日才赶到家中,一家人团聚。

因为沈从文与胡也频、丁玲有深交,并发表过指责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文章,他被家乡当局视为“危险人物”,不便久留。26日,是沈从文母亲的生日,他们兄弟姐妹为母亲办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生日。第二天,沈从文就离开家乡返北平。

2月13日,沈从文母亲黄素英在凤凰病逝。

沈从文这次回家,成了他与母亲的最后诀别。

04 大姐沈岳鑫

沈从文的大姐沈岳鑫,约生于1895年,从小乖巧听话,人也长得漂亮,明眸皓齿,端庄俊秀,很小就跟随母亲习文练字,书法很有功底,在凤凰县城颇负盛名。

成年后,大姐嫁给凤凰大家族田家的后代田真逸,贵州提督田兴恕的二子——凤凰辛亥革命领袖之一田应全的儿子。

田真逸在北京上了大学,同沈岳鑫结婚后,同在北京生活一段时间。沈从文初到北京时,去看过他们。

一开始,田真逸对独自闯荡京城的沈从文不以为意,甚至苦笑,“来北京读什么书?大小书呆子不是读死书就是读书死,还不如趁早回乡下寻出路才是你的正道”。

沈从文听后,仿佛迎面一瓢冷水。沉默良久,然后将自己这些年在湘西的所见所闻讲了一遍,最后谈及读书的理想。田真逸被打动了,脸上露出赞许的微笑。他诚恳地嘱咐道:“好,好,你这个古怪的乡下人真有胆量!就凭你这胆量,就有资格来北京住下,好好读书学习。可你一定要记得,既为信仰而来,就要坚守信仰,千万不要把信仰丢了。”

不久,大姐和姐夫回湘西了,留下这一番祝福,还有两床用过的棉被。

沈岳鑫和田真逸一直是沈从文最为坚强的后盾,尽管他们由于自己清苦的生活而不能为沈从文提供物资上的资助,但一番祝福,简单而深刻的话语,支撑着沈从文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和困苦的日子。

沈岳鑫在凤凰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相夫教子。他们夫妇生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田纪熊,上海交大轮机系毕业后,在大连海运学院任教。小儿子田纪伦,也叫田成尚,大学毕业后,在长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

解放后,他们随小儿子生活在长春,到上世纪80年代还健在。

他们的弟弟沈荃被错误处决后,女儿沈朝慧被沈从文接到北京,认为义女。但1966年“文革”开始后,沈朝慧被注销北京户口,赶出北京,回凤凰生活一段,最后到了长春,投奔姑妈沈岳鑫。直到1968年,沈朝慧才回到北京,同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刘焕章结婚,刘后来成为著名雕塑家。

田家的儿子同沈从文的儿子沈龙珠、沈虎雏一直都有书信往来。

05 大哥沈岳霖

沈从文的大哥沈岳霖,别字云麓,常简写为云六、云楼。生于1897年,自幼酷爱艺术,早年毕业于凤凰书画学堂,擅长于炭笔肖像画,写得一手好字,在凤凰画坛书苑有较高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湖南省文物委员会委员,对文物很有研究,致力于家乡文物的征集与整理,1970年病逝,时年73岁,没有儿女。

沈岳霖被黄永玉称为大满,就是大伯的意思,样子长得古怪,脾气也古怪得出奇。

按黄永玉先生的描述,他一是瞎,戴的眼镜像哪儿捡来两个玻璃瓶子底装上的,既厚实,又满是圈圈,眼睛本身也有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淌眼泪;二是聋,有七八成听不见,要想他明白什么事,就得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叫嚷;三是鼻子永远不通,明显地发出响声让旁边人为他着急;还有爱流汗,常常满头的汗珠,全身冒着热气。

他长成一种相书以外的相貌,高脑门,直鼻梁,长人中,厚嘴唇,加上厚实的下巴,简直长得痛快淋漓。他个子单细,却灵活之极。步履很快,急匆匆的,沿街人都为他让路,因为都知道他脾气不好。

看起来,他是一个古怪迂腐的老头子。但年轻时,一个人浪迹天涯,从关外找回逃亡多年的父亲。

原来,他父亲密谋参与刺杀袁世凯,被侦探破获,只身逃到热河,躲在朋友家中。此后改名换姓,在偏僻的满蒙一带奔走。直到袁世凯去世,他才跟家人通信联系,却要家里把田产抵押,以供他还债。

这时已是1919年,沈从文的母亲只得将田产和老屋变卖,将大部分的银两交给沈岳霖前往关外寻父。

沈岳霖一路奔波,一边画画,一边寻访父亲下落,最终在热河的赤峰找到父亲。1923年,离家出走十二年的沈宗嗣在儿子的陪同下,回到湖南,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因为弟弟沈从文和沈荃都在外面工作或从军,沈岳霖就在凤凰家中伺奉父母,直至父母去世。

上世纪30年代,沈家兄弟在湘西沅陵共建了一幢两层楼的房子,取名“芸庐”,其实是他名字“云麓”的谐音。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别墅式建筑,相当于沈家公馆,美观大方而且实用。“芸庐”建成后,平时由大哥打理。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北京、沿海文化名流向后方转移。经二弟沈从文介绍,“芸庐”成了中转站,保护和帮助一大批文化大家和文艺青年,其中包括闻一多、刘开渠、庞薰粟、林风眠等等。

沈从文也陪同一些文艺界名流在“芸庐”居住过,他住了三个月,后辗转去了云南。1942年,他创作一部小说即取名《芸庐纪事》,其中的男主角就有大哥沈岳霖的影子。

上世纪50年代,沈岳霖回到凤凰,租住在南门外岩垴坡街上一家小院内。虽然相貌古怪,却是一个在凤凰远近闻名的人物,每月领着一百多元的工资,让全城人惊叹和羡慕。

他们兄弟姐妹间十分情深。有一次,沈从文想吃故乡的擂辣椒,写信托大哥从凤凰弄个擂钵去北京。于是这位大哥动了真格,先是请凤凰城颇有名气的秦岩匠用石头打了个小擂钵,接着便差几个年轻人下河去找擂钵锤,然后又找人给做了个小木箱,把擂钵和擂捶装进去,又叫了个街坊熟人把木箱子扛到了邮局去邮寄。为了寄一个擂钵,老人付了邮寄费人民币30多元,这在当时是普通人一个多月的工资。

他喜欢读书看报,常年订阅了《大公报》《申报》《新民报》《华商报》等。人们围在一起谈论时事,他悄悄蹲在一边不答腔,若有人谈错了,只见他猛然站起来,“哼”地一下走了……

他没有儿女,却对有才华的年轻人关爱有加。早年曾热心资助凤凰青年刘祖春上北京求学,刘后来去了延安,解放后任中宣部副部长。凤凰青年刘鸿洲等都得到他的指点,后来成为著名画家。

他还抢救了凤凰一批有价值的文物,把它们交到文物管理部门。

各种运动相继来了,老人犹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小舟,终于在1970年4月的一天沉没,享年73岁。

06 弟弟沈岳荃

沈岳荃又名沈荃,号得鱼、叠鱼,黄永玉称他为巴鲁表叔。他生于1906年,比沈从文小四岁。

沈荃自幼长得肥头大耳,比沈从文小时候还要壮实,很逗人喜爱。两岁时,同六岁的哥哥一同出麻疹。两人都大难不死,捡得了性命。

沈荃病愈后,家中特别为他请了一个高大壮实的苗族妇女照料。因照料得法,长得壮实异常。哥哥沈从文因此一病,完全改变了模样,显得瘦小纤弱,成了个“小猴子精”。

因为出身于军人世家,沈荃从记事起,就听到爷爷和父亲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的故事,见惯了系着红绸的寒光闪闪的大刀、长矛,乌黑贼亮的枪炮,以及地方部队的操练,自小形成了英勇尚武的气质。母亲便把继承祖业、当兵出息的将军梦寄托在他身上。

继14岁的哥哥沈从文到湘西地方部队当兵后,1922年,16岁的沈荃到湘西巡防军第三支队杨明臣部当勤务兵。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26年,在驻南昌的第三军教育团(团长朱德)当见习排长。1927年,到驻武汉的十四军当连长。国共分裂后回凤凰,在湘西部队中任营长、团长。

青年时代的沈荃身材魁梧,高大英俊,嗓门清亮,说话非常好听。当了军官后,高高的个子,穿呢子军装,挂着刀带,英武极了。

跟潇洒漂亮一样出名的是他的枪法。夜晚,他叫人在凤凰考棚靠田留守家的墙根插上二三十根点燃的香,然后手持驳壳枪,一枪一枪地将它们打熄,弹无虚发,赢得众人的喝彩。

沈荃长期在三十四师任职。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该部队改番号为128师,隶属刘建绪的第十集团军,沈荃由工兵营长升任七六四团团长,随军东下参加抗日战争。

1937年11月,沈荃随128师全体将士赴浙江嘉善阻击侵华日军第六、第八两个军团。

战斗异常惨烈。本来上级命令,128师在前线只守三天三夜,因为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因素,后援跟不上来,结果该师守了七天七夜。特别是后面几天,几乎是饿着肚子坚持战斗的。白天,日本鬼子仗着飞机大炮狂轰滥炸,然后重兵冲进阵地。晚上,128师战士摸黑战斗,短兵相接,又把鬼子赶了出去。

在嘉善保卫战中,沈荃指挥的1500人中只有120多人幸存,沈荃是在负伤之后被部下背下战场的。

沈荃回湘西沅陵养伤两个多月。创伤刚好,还不到休养期满,上级又调他到抗日前线。被编入暂五师,沈荃任第四团团长。在保卫长沙的会战中,他率部攻击小吴门。日军见攻势凶猛,难以抵抗,由工兵出动推土机推平田坎,以供机动车辆逃遁。沈荃发现其意图后,即令二连率队追击。于是,在广阔的战场上,出现了四团官兵用双脚追击日军汽车的罕见场面。天气昏暗,敌我难分,日军无法用火力阻击我军的追击。很快,二连追上日军部分车辆,插入其中,一阵手榴弹,炸毁了几辆车,堵住了车道。那些来不及过捞刀河的车辆全被战士们刺破轮胎,瘫成一堆,是役大捷……

抗日战争胜利后,沈荃被调到南京国防部任少将监察官。

他曾与二哥沈从文多次通信,两人准备联手写一部抗日战争史,并着手收集相关资料,后因故作罢。

内战很快就打起来了,沈荃置身南京,除了生活清苦,心情更加沉重。“抗战胜利倒使我们走投无路。看样子是气数尽了!完了。内战我当然不想打……看起来要解甲归田了……”

后来,他辞去军职,回到凤凰。

1949年11月9日,他随“湘西王”陈渠珍参加和平起义,到地方政府做点咨询工作。

1951年,镇反运动开始了,沈荃同许多起义投诚人员集中到沅陵集训,后来又转到辰溪。有一天,他被当作反革命分子拉到河边,将执行枪决。

沈荃明白后,在河滩上自己铺上灰军毯,说了句:“唉!真是没想到你们这么干……”指了指自己脑门,“打这里吧……”

一个英俊潇洒的军官,就这么消失了,时年45岁。

三十二年后的1983年,沈荃的沉冤得到平反昭雪,被确定为起义人员,家属获得五百元人民币的赔偿,妻子罗兰被增补为县政协委员。

他们唯一的女儿沈朝慧现已70多岁,居住于北京,不愿意再提这段往事,甚至拒绝任何采访……

07 九妹沈岳萌

九妹沈岳萌出生于1912年,比沈从文小整整10岁。自幼长得娇小可爱,聪明伶俐,是家里的心肝宝贝,尤其受母亲的宠爱。

沈从文在几个姐妹中,原与二姐最为亲近。二姐比他大两岁,自小对他特别关爱。二姐也是几个姐妹中最聪颖最漂亮的一个。可是天妒红颜,二姐在十六七岁时不幸去世。在为二姐送葬时,沈从文悄悄带了一株山桃插在坟前的土坎上,以表示对二姐的怀念。十多年后,沈从文从北京第一次返回家乡,给二姐上坟时,那株山桃树已长成了两丈多高的大树,开满了艳丽的桃花。

自从二姐去世后,沈从文与九妹关系最亲。

九妹也最喜欢这个二哥。

二哥给她讲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二哥逃学时,会给她摘来各种新鲜水果。大哥对二哥管教严厉时,她会与二哥联合起来,对付大哥,往往使大哥招架不住。二哥与六哥沈荃想吃夜宵时,往往就唆使九妹叫嚷肚子饿。妈妈最喜欢九妹的,一定会叫丫头去煮燕窝粥或莲子羹,于是大家便可以沾光美餐一顿。可是九妹很聪明,知道他们怂恿她叫饿没安好心,就故意不答应。这样,必先贿赂她,答应给她买好玩的东西,或者第二天带她去好玩的地方玩才行。

几个兄弟姐妹就是这样,既不断打闹,又亲密相处。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友爱。然而,更多的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在一种亲情营造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1920年底,沈从文到芷江投靠舅舅,谋到一个税员的工作。这时,父亲逃难在关外,大哥前去寻找。母亲在家乡凤凰无所依靠,于是变卖房产,带着九妹来到芷江,与沈从文同住。卖房所余的三千块银元,全部交沈从文保管,不幸被他一个心爱的白脸姑娘的弟弟骗走了近半。沈从文自觉没有颜面,悄然出走常德,后辗转来到了保靖,在“湘西王”陈渠珍手下做书记官。

1924年夏,沈从文只身来到北京闯荡。几年后的1927年,稍微站稳脚跟,就把母亲与九妹接到北京。以后去上海、青岛、复回北京谋职,九妹基本上跟随沈从文一起生活。

从九妹身上,沈从文获得了许多创作灵感。在他的早期作品里,常常会出现九妹的影子。他笔下的湘西少女,多以九妹为参照物。小说《玫瑰与九妹》中,九妹同她喜欢的玫瑰花一样,美丽又骄纵,谁都得让着她。

一开始,沈从文希望把美丽的九妹培养成林徽因、凌叔华那样的才女,既貌美如花,又拥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独特的文艺气质。就让她学法语、读大学,但九妹似乎并不用心,没有什么长进。

九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出落得更加漂亮,也有许多青年爱慕,但她心性太高,总是没有把握好机会。

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结婚定居后,看着九妹年龄渐大,两人开始为她的婚事操心。开始,他们为九妹介绍过在燕京大学心理系任教的夏云(夏斧心),他喜欢九妹,对她也很关心。但也许是读多了太多浪漫小说的缘故,九妹当时犹豫不决。她既渴望爱情,又害怕婚姻,因此两人的关系并没有维持下去。等到九妹终于明白了夏云的可贵时,却为时已晚。

1934年,凤凰青年刘祖春,在沈从文兄弟的帮助下来到北京求学。刘祖春生于1914年,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爱好文学的他,很快成为一个乡土作家。他爱慕九妹,两人相交甚欢。但刘祖春尚未毕业就参加革命,去了延安,这段爱情注定没有结果。

抗战时期的1938年,沈从文一家辗转到达昆明。此时九妹已经二十六七岁,韶华悄然而逝。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工作,信奉佛教,常将家中的东西慷慨送人,当时生活压力巨大的沈从文对九妹时有怨言。

一次学校图书馆遭遇敌机轰炸,她帮助别人抢救东西。等警报解除,回到自己的住处,发现房间已被小偷洗劫一空。内心的郁结与外部的刺激,九妹疯了。

沈从文无奈,只好写信与大哥商量,给九妹换个环境。

当时大哥沈岳霖住在沅陵。沈荃也正值有假,抽空去了一趟云南。当他见到疯癫的九妹,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妹妹突然变成一个疯女人时,这让行伍出身的他难以接受。他一时失控到欲拔出手枪,与哥哥拼命的程度。

沈荃将九妹接回了沅陵,交给大哥大嫂严加管教。但九妹并没有因此变得温顺一些。她依旧每天无所事事,不按正常规律生活,经常突然失踪好几天,家人只好把她锁在楼上的房间里。有一次,九妹想从窗户里爬出去逃跑,却不小心摔断了一条腿。

九妹就那么疯疯癫癫,时好时坏,一家人只得由着她。

有一年端午节,河里划龙船,九妹失踪了。

沈家人找遍了沅陵城乡,再也没有找到她。

几年后,有人在离县城不远一个叫乌宿的小镇上发现了她,一条乌宿河滩上的破船就是她的家。她的男人是一个打鱼佬,她的孩子已经两三岁了。她面容苍老,头发花白,成了一个渔妇。

解放后,他们居住在乌宿,丈夫当泥水匠,九妹不会劳动,体弱多病,在最困难时期,竟然饿死了……

至今在乌宿河滩的荒草丛中,有一座孤零零的坟墓,那就是九妹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