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二届斯拉夫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来源:文艺报 | 王瑾  2018年12月07日11:25

近日,第二届斯拉夫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日本斯拉夫欧亚研究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中文高峰学科共同主办,主题为“移民学与斯拉夫学”。来自中、英、俄、日、法等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就现代斯拉夫研究进程中的移民学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移民学因其研究对象范围广泛、研究机构各异、研究形式多样等原因,本身就带有跨学科的性质,其历史研究本身的复杂性、现实性首先冲击了现代斯拉夫研究进程,更在冷战结束后成为斯拉夫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围绕移民学与斯拉夫学,会议共分为三个单元: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历史语境中的移民文学批评;现代斯拉夫研究中的主题叙述问题。不同国家的学者希望通过探讨移民潮流在斯拉夫语境中的表现和发展来促进移民学学术领域研究的深入。

在分论坛“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中,与会学者就18-19世纪港口遗产与圣彼得堡的现代城市结构,近代上海文化构建中俄国移民的作用与影响、侨民文化、人文传统与后人文主义等做了主题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建华分析了20世纪20-40年代北京俄侨群体的生存状态,及其中展现出的中俄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伦敦大学教授玛·鲁宾斯探讨了人文主义传统自20世纪至21世纪是如何转变的以及在这种转变中侨民文学的作用,引发了与会学者的广泛探讨。

在分论坛“历史语境中的移民文学批评”中,科罗拉多大学教授马克·利波维茨基通过分析侨民作家和来自自由环境的母国作家关于列宁格勒大围困的可比较文本来检测关于流散的概念,解释流散话语与母国话语在列宁格勒大围困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思考;吉林大学教授张广翔对百年来的中俄两国历史进行了细致探究解读;札幌大学教授岩本和久与日本斯拉夫欧亚研究中心教授安达大辅则阐释了文学与舞蹈摄影在交流碰撞中产生的对话语权的妥协与平衡;京都大学教授中村唯史通过对语言学与诗学话语的阐发,展现出“历史语境中的移民文学批评”的不同形态,对移民文学批评中的自我建构具有启发性。

在分论坛“现代斯拉夫研究中的主题叙述问题”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林精华以俄国形式主义在美国和法国分别重新被研究并被激活的案例,论述了冷战时代西方文论繁荣与东欧苏俄侨民学者的关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鲍捷通过对南斯拉夫解体后期的移民社会融合的挖掘,希望扩充斯拉夫文学研究的范围和纵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侯玮红追溯俄罗斯乡村散文渊源,提出了在当代对这一文学形式的思考;札幌大学教授宫川娟代以俄罗斯第一代移民年轻诗人鲍·波普拉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阿巴龙·别茨阿布拉佐夫》中的相关形象为例,分析了“静态”与“苦修”概念及其在“水”这一形象中的映射;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田洪敏就波兰现代斯拉夫研究过程中移民学概念的生成、其研究对象、相关现状等做出阐释。

在冷战结束后,伴随东欧作为地理与历史概念的重新解读,伴随俄罗斯学对于苏联学的替代,伴随斯拉夫学研究这一概念在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国家以及在欧美学界的变化,移民学成为斯拉夫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不容忽视的是,上述提及的国家与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历史上有交集,在空间上有呼应,是一个新的跨学科的、具有世界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概念,是全球历史文化中的主题研究。此次会议探讨回顾了斯拉夫研究中移民学的产生、发展与流变过程,同时以跨国界、跨学科的角度分析了这一主题下蕴藏的不同领域的艺术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厘清移民学在现代斯拉夫研究进程中的学科地位以及研究前景,同时对于推进不同国家在现代斯拉夫研究上的沟通对话、交流合作也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