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吕魁:书籍是最好的指路标

来源:未来书单(微信公众号) | 未来文学工作室  2018年10月23日09:24

每到寒暑假,

我就挨家挨户串门,

在主人的允许下,

翻看他们的书柜,

借阅自己想读的书,

在阅读中慢慢长大。

           ——吕魁

经典名作

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过时

Q1: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书的情形吗?我指的是心灵接触或者说心灵震撼的那种。

吕魁:应该算是《西游记》连环画。我三岁时刚好赶上八六版《西游记》电视剧热播,童年的我可以说是《西游记》的忠实粉丝,每天看完电视剧不过瘾,还会翻看《西游记》连环画。我妈妈笃定地告我说,我不到四岁就能独自阅读《西游记》连环画。不但看,还能给大人较为完整地讲述每个故事。我想一定是我妈妈爱子心切,记忆出了偏差。我不算早慧神童,四五岁时识的字肯定不够通读《西游记》,哪怕是连环画。不过,《西游记》算是在年幼的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让我喜爱上听各种故事。

Q2:你花钱买的第一本书是哪一本?它给过你怎样的好感或恶感?

吕魁:我主动花钱买的第一本书是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本书的封面,以及定价(4.99元)。那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刻——那时我刚读小学,一个夏日午后,从同学那儿得知新华书店有卖这本书。同学转述的故事实在是太吸引人,听得我心痒痒。当天睡觉前向妈妈提出想买这本书的需求,妈妈听我描述了那本书的大致内容,就很爽快地将一张崭新的五块钱放进我书包夹层,那一细节至今我都还有印象。鬼使神差的是,第二天中午放学,我满心欢喜走进书店,把书包从里到外掏了好几遍,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五块钱。我又沮丧又害怕,在家门口徘徊了很久不敢进门。后来肚子实在太饿,才鼓起勇气回到家。当时妈妈正在做午饭,我站在她身后,带着哭腔,断断续续地说出书没买到,钱找不到了。妈妈眉头紧皱,一言不发炒着菜。饭吃到尾声时,妈妈心平气和对我说,你知道五块钱对一个普通家庭意味着什么。妈妈说的越平和,我就越内疚,还不争气地掉了眼泪。午休后,妈妈帮我洗了脸、擦掉眼泪,在送我上学的路上还顺路去了一趟书店,买了那本书给我。时至今日,每每在网络或杂志上读到郑渊洁的名字,我就会回想起妈妈付完款,把新书递到我手上时,那迎面而来,扑鼻的油墨香。

Q3:迄今为止,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谁曾经充当过你的文学“先父”或“教父”?

吕魁:我认真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出来具体哪个作家算是我文学的“先父”。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也没办法具体到某一个或某几个。硬要说的话,国内当代作家苏童、王朔、马原,国外的毛姆、保罗·奥斯特、劳伦斯·布洛克等作家的作品对不同时期的我有较大的触动。

Q4:你的童年缺乏书籍吗?如果缺乏,你想过怎样的法子,将它们弄到手?

吕魁:实话讲,童年时我并不缺乏书籍,甚至可以说是充盈。一方面,在浪漫的八十年代,我的父母和这个神州多数的同龄人一样,是狂热的文学青年。我那不大的家中,最显眼的家具就是占据一面墙的联排书柜,里面装满了中外名著,武侠言情小说。不仅如此,我父亲还长期订阅《人民文学》《花城》《当代》等纯文学期刊(我大约六七岁时,我父亲就拿着一本文学期刊,在家中小院给我朗读贾平凹的小说,也不管我听不听得懂。)另一方面,我妈妈是北京知青,少女时期插队来到晋南小城,嫁给我父亲就再没回北京。我妈妈和同样留在小城的知青们有自己的隐秘交际圈,他们三不五时就在我家开读书会,文学沙龙,讨论某篇小说,或某部电影。记得有一次,有位来自上海的知青叔叔喝多了酒,把我扛在肩头,激情四射,演绎海子的名作《九月》,边默背边摇晃我,给我吓得着实不轻。再有就是我奶奶住在我们当地的市属幼儿园家属院,一栋家属楼里三四十户几乎都是教师家庭。每到寒暑假,我就挨家挨户串门,在主人的允许下,翻看他们的书柜,借阅自己想读的书,在阅读中慢慢长大。

Q5:你反复重读的书是哪几本?最多重读过几次?

吕魁:近几年读过三遍以上的书不多,文学类的有奈保尔的《米格尔街》,王朔的自选集,海明威的短篇集,以及《世界文学》杂志出的一套英美名家经典佳作集。这些作品就像经典电影一样,时看时新,每次读都会有新的、不同的收获。经典名作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过时,反而会让你在阅读时感慨甚至自我否定,暗中会想,类似题材大师都写出这般传世杰作,自己是否还有必要再写下去?若去写,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中能否写出新意?所以每次尝试虚构故事时,我都会掩耳盗铃,刻意不去读那些优秀的作品,反而在写不顺、写不下去时,会随便抽出一本五流,甚至不入流的读物,读两页,重拾自信心。

Q6:你阅读最多的阶段是在哪个时期?有人说失意、失恋或工作上的受挫会使人想到求助于书。

吕魁:我研究生就读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我们那一届(2008届)院里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故我有幸在华师大闵行校区借读了一年。我本科毕业,进入社会差不多近两年才重返校园,多少还是有些新鲜感。研一期间,除了日常上课,我多数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内度过。华师大图书馆藏书种类繁多,无论是新出版书籍还是经典作品,只要用心去找,都能借到。印象深刻的是,华师大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不仅有国内一线纯文学杂志,就连一些省级,地市文联办的文学期刊也一应俱全。那段时光,既没有考学的压力,也没有生存问题的困扰,安安静静地读了一些用不着却很有趣的闲书,乐得逍遥自在。

Q7: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它就是图书馆的模样。你熟悉你所在地区图书馆的位置吗?它们与你的距离分别有多远?你还常去图书馆吗?

吕魁:目前离我住处最近的公共图书馆就是国家图书馆了,乘地铁前往五站,大约二十分钟内可到达。不过这些年除了猎奇去参观过一次,再也没去过。研究生毕业出了校园就没怎么去过图书馆,倒是定期会去实体书店转转,去的最多的当属在北京很有名的万圣书园了。一个月,最多两个月会特意去一次,翻一翻新出版的各类图书,待一两个小时,很有满足感。

Q8:请描述一下你的书房。有些人的卧室里也堆满了书,如果你愿意同时描述一下你的卧室,那么我们也很欢迎……

吕魁:现在我居住的地方书房和客厅合二为一,客厅最显眼的家具就是一墙书柜了,里面分门别类放着这十多年买的各种书。没仔细算过,但六七百本是有的。我为数不多的爱好之一,就是隔一阵子会收拾下书柜,并以此为乐。卧室床头会放新买的书,睡前翻几页助眠。

Q9:在接受访谈的这一周里,你的枕边书是什么?假如你正在出差的路上,你带上旅程的是哪一本?

吕魁:接受这次采访时我刚好在韩国度假,带了马里兰大学历史学教授宋念申先生的新著《发现东亚》旅途中翻阅。我研究生读的专业是国际政治,我本人对历史也颇感兴趣,说来也巧,就在前天,我去了韩国的庆州,古朝鲜新罗王朝的所在地。庆州不大,和我们国内一些县级城市差不多,但历史悠久。白天在这座古城走一走,看了看庆州博物馆出土的记录古新罗时代的文物,晚上睡前读几页宋教授的书,理解东亚文化会更立体,更有趣。

Q10:据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最舒坦的阅读姿势,你是窝在沙发里还是躺在床上?是边喝茶还是边抽烟?

吕魁:每天我的阅读时间通常是上班通勤的路上,以及晚上睡觉前。比起在地铁上阅读,还是躺着肆意翻书更舒服。读书时会较专注,不会喝东西或其他。

有趣的书不仅带给我快乐

还是一种馈赠

Q11:假如地球就要灭亡了,有十本书可以“幸存”,你希望是哪十本?

吕魁:我认真想了想,要是地球毁灭,有十本书真的能保存下来,我想我会留百科或历史类书籍多一些。比如《全球通史》《人类简史》《世界文明史》《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剑桥中国史》等等,诸如此类。文学类的话亚洲《红楼梦》,欧洲《战争与和平》,拉丁美洲《百年孤独》吧。希望新的生命,或者外来文明能了解这个星球在消失之前都发生过什么,曾有过哪些文明印迹。

Q12:假如未来有一种记忆芯片,能够将书籍植入你的脑袋,你愿意接受吗?如果愿意,你打算接受什么样的书?

吕魁:当然愿意接受啊,这一天越早越好。最好芯片里能装满常识类的书,以及各种工具书。我所要做的只是去理解,组合知识,具体分析应用就好。

Q13:你觉得未来的文学创作会不会被微软小冰那样的机器人取代或部分取代?你会看这些机器人的作品吗?

吕魁:一定会取代。我已经读到很多首AI机器人写出的现代诗了,不说真的看不出是机器写作。 AI是趋势,目前在很多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且效果明显,但在纯文学领域我还是自私希望这一天越晚来越好,最好别在我有生之年发生。如果有天读到AI机器人经过深度学习训练写出来的小说里有《百年孤独》般的开头,《太阳照常升起》般的结尾,那会让热爱文学,坚持写作的人有某种绝望感吧。毕竟AI不需要人类所谓的灵感、生活经验,却能用精准的词汇写出细腻、细微的情感,那真的有些可怕了。

Q14:如果有一台机器可以“翻译”或记录你昨晚的梦境,你愿意尝试吗?因为你很可能在梦里正遇见一个奇妙的故事,或一长串漂亮的文字。

吕魁:还是不要了。我很少做梦,偶尔做的梦也没什么光怪陆离的,通常都是赶不上飞机或是穿越回曾经的某段记忆片段里,要不就是梦到逝去的亲人。总之我的梦都挺无趣的,醒来根本不记得,也不愿去记得。

Q15:你每年花多少钱买书,多少时间看书,譬如一天平均两小时……

吕魁:买书的费用逐年递减吧,我大概算了下购书费用,去年花了差不多两千块,今年已经过去十个月了,买书还花不到一千元。每天有效阅读时间平均一小时吧,基本上班去公司地铁上半小时,睡前读半小时。

Q16:你希望从阅读中获得哪些东西,社会生存术?待人处事的智慧?知识上的满足?情感的感知?抑或生死终极问题的解答?

吕魁:可以简单用几个词笼统总结我想从阅读中获得的东西:启蒙、解惑、猎奇、探索、发现、认知、觉悟。

Q17:阅读会为你带来快乐吗?如果有,这种快乐是浅层的还是深层的?

吕魁:阅读对我来说是我能想到的最超值、最划算,甚至是占便宜的事情了。一本书折扣后平均三十五块。这笔钱用来买一杯咖啡或一包烟,只能带给人片刻欢愉感,但若是用来买一本书,用三十多块,去了解、学习作者一段时期内,甚至是人生几十年内对某个问题思考的心得、经验的总结,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划算。一本有趣的书带给我的体验已经不能说是快乐了,简直可以说是被馈赠吧。

Q18:你会在与友人聊天时互相推荐书目吗?你信赖友人这方面的推荐吗?

吕魁:前几年我读到一篇觉得不错的小说,或是某本书,会向志同道合的几位朋友推荐,还是极力推荐那种,期待他们尽快阅读,最好能尽早给我他们的读后感。这两年这样的行为少了些,读到好的故事或书籍,偶尔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比如微信朋友圈、微博上分享推荐吧。

Q19:听说,你为乡村孩子买了一些书寄去,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些书?

吕魁:给乡村少年送的都是一些我自认为能拓宽视野的书。书籍的作用,在我看来一是总结过往经验,二是启迪未来。好的书籍能让人读完后知道真相,至少是部分真相,同时也能开拓人的眼界,就算你暂时身居深山,但书籍是最好的指路标,让你知道远处有怎样的美好事物在等待你的发现。

Q20:如果你想让你的某个友人也来回答上述问题,你想@谁?你最想他来回答哪一个问题?

吕魁:我想让我的挚友,青年文学评论家@饶翔 先生回答第十一个问题。还挺期待他的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