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东欧16国文学作品入藏天一阁

来源:澎湃新闻 | 彭珊珊  2018年09月19日08:34

9月17日下午,“2018天一阁论坛·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学论坛”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开幕,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正迎来新使命——以文学交流架起当代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桥梁。

在为期五天的活动中,来自中国及中东欧16国的40余名作家将分别介绍各国文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围绕“传统文化与文学创作”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和采风。中东欧作家向天一阁捐赠了他们的签名著作,天一阁也为此特别设立“四海书香”文库,并邀请各国作家创作有关天一阁的文学作品。

天一阁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藏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如今,天一阁身兼百年藏书楼、公共博物馆、文化交流平台等多重属性,扮演的角色也更为多元。

以文字为工具的“外交官”

据宁波市副市长许亚南女士介绍,宁波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先行城市,已获批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试点城市,并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设立“中国文化中心”,标志着宁波与中东欧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文化是我所能想到表达诚意的最优雅的方式。我们确实在实践文化外交,但我们不是那种躲在辞令背后的外交官,我们是站在文字前面的外交官。”罗马尼亚作协主席瓦鲁然·沃斯加尼安在致辞中说。

这位罗马尼亚的前经贸部长表示:“近几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中国对世界经济关系的贡献大大增加,中国已成为欧盟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重要合作伙伴。我很高兴看到,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同步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任何经济增长最终都会转变为文明因素,实现心智和文化的进步。”

天一阁博物馆馆长庄立臻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除了一以贯之的保护、修复、典藏古籍等职能,现在天一阁的互动性、服务性及参与感越来越强。

“天一阁是有450多年历史的藏书楼,功能也随着时代的需求在变化。最早它是私人藏书楼,满足个人对文化的追求、对子孙的教育和对地方的责任感;后来它成为一个公共的文物单位和博物馆,服务方向也随着社会需求在不断地扩充和延伸。”

“我们希望‘天一阁论坛’成为一个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平台。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交流和互动,不是为‘藏’而‘藏’,是为了让更多人接受文化熏陶,在文化碰撞中有启发和共鸣。除了保护好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之外,这也是天一阁在当下的使命之一。”

据了解,天一阁近年在意大利、法国、韩国相继举办展览,古老的藏书正在“走出去”;而此次收藏海外作家文学作品的“四海书香”文库则象征一种更开放包容的姿态,海纳百川。

“文学的传播力量是最具亲和力的,春风化雨,悠远绵长。天一阁与中国文学的渊源也很深,我们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馆藏属于文学类的集部书籍,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也可以算一个‘文学青年’——他在为官之余还写下了大量诗歌、乐府、碑记、铭文等等;此外天一阁名满天下,与几位著名作家访阁名篇也有关系。天一阁的故事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灵感。自明以来,天一阁与文学家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据不完全统计,仅吟颂天一阁的旧诗就有近300首。我们希望天一阁论坛的主题不局限于古籍、藏书,而是放眼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交流,相信这一次的国际文学论坛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庄立臻说。

中国与中东欧的文学共振

中东欧文学曾深刻地影响过中国文学,尤其是在现当代,承载民族精神的中东欧文学曾唤起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识。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在发言中提到:“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脍炙人口的诗歌《自由与爱情》,激发了几代中国热血青年的革命热情;及至当代,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捷克等中东欧国家的文学作品更是影响了几代中国作家的写作。不少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捷克作家伏契克的作品《绞刑架下的报告》还进入了中国的中学语文课本。”

近年来在中国举办的各种文学节、诗歌节、国际写作计划中,频繁出现中东欧优秀作家的作品;与此同时,中国作家的作品也被越来越多地译介到中东欧国家。

“最近在罗马尼亚译介了当代中国作家的大量作品。罗马尼亚读者可以在莫言、苏童、张炜或余华等作家的杰作中发现一些非常有内涵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充满了象征,幻想和色彩。同样,中国诗歌选集也展现了精致而敏感的创作。”罗马尼亚作协主席瓦鲁然•沃斯加尼安说。

此次应邀出席论坛的25位中东欧作家分别来自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黑山、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16个国家,他们在论坛中就各自国家的当代文学做了报告。战争、流亡、变革、移民是绕不过去的关键词,相似的历史轨迹造就了共同的母题,以及同样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

立陶宛作家奥丁加·佩勒芮提特-提奎斯尼(Audinga Peluritytė)女士在报告中指出,过去十年的立陶宛文学中,一种长篇家庭叙事的传统正在复苏,尤其是以小人物的命运来记录20世纪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她所列举的小说名篇Maranta讲述了从二战中期至今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好几代女性与其家庭的命运交错重叠,这浩荡的历史也影响了好几个种族的命运(包括立陶宛人、波兰人、俄罗斯人、犹太人和德国人)。在立陶宛的一个边境村庄里,不同的民族的人历经了相同的命运。理解、谅解和爱克服了这些悲剧政治事件——不断改变的边界、不断迁移的士兵、威胁、恐惧和大屠杀等等。

来自克罗地亚的作家克里斯蒂安·维基斯奇(Kristijan Vujičić)也提到了这种“家族小说”。“它通常描述一个家庭几代人的生活,其中最著名的包括Miljenko Jergović的《血缘》(2013)、Slobodan Šnajder的《黄铜年代》(2015)和 Ivana Šojat的Unterstadt(2009),这种文学类型在克罗地亚近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克里斯蒂安说。

克里斯蒂安回顾了1991年至2018年间克罗地亚文学的发展,指出1990年代克罗地亚文学的标志性主题是政治独立、南斯拉夫战争(1991-1995)和战后危机,此后十年则转变为腐败、私有化、对外开放带来的相应问题。在21世纪初,克罗地亚文学的主流仍是现实主义小说与诗歌。

2010年以后,克罗地亚文坛开始涌现更多类型的作品,浪漫、惊悚、奇幻,儿童文学和女性文学领域也颇为活跃,作家们的戏剧和电影剧本更源源不断。近年来,克罗地亚文学在外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人们对克罗地亚文学的熟悉度仍有待提高。

事实上,不少中东欧作家在论坛中都提到,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丰富的文化传统,但其对中东欧的文学与文化却了解不多,该地区的作品只有少数中译本。这些丰富而有价值的文化体系应在未来几年内相互开放,以便相互了解。

斯洛伐克的作家古斯塔夫·穆瑞则从另一种视角介绍了该国文坛的情况——如何提振文学市场的士气?

“你们可能知道,斯洛伐克在1989年以前没有私营出版社,在那之后则没有国营出版社;之前的困难是出版,之后的困难则是销售。”

严肃文学读者的流失可能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据古斯塔夫介绍,斯洛伐克的报纸纷纷取消文学增刊,而国家正致力于从各方面振兴大家的阅读兴趣,包括出资设立阅读委员会,提供对出版项目的支持,每年有1万欧元的津贴来支持相应作者的写作;有各种各样的文学基金支持翻译和写作,以及资助外国作家前往斯洛伐克采风;斯洛伐克虽然小,但有七个作家组织,其中最大最历史悠久的是斯洛伐克作家联盟,该机构热衷于和外国作家组织建立良好的联系,促进国际交流。

中国文学新趋势

近20位中国作家也出席了本届论坛,围绕中国文学的现状及中国与中东欧文学的交流进行了探讨

据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介绍,当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达到一万一千多人,老中青三代作家活跃在各自的创作领域。在传统创作门类之外,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五千多家文学网站、一千三百万注册的写作者、四点零六亿的网络文学用户令人瞩目。而作家教育培训工作、文学出版事业、文学推广活动的蓬勃发展,激励更多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中国人成为文学新生力量。

阎晶明将最新的中国文学发展态势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最受关注。“近四十年出现太多值得书写的人物、故事、生活画卷和复杂多变的心灵情感;也包括生活中的矛盾、困惑、喜怒哀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就有1万部,以及更多其他文学作品。总体上,题材上,现实中国的主题作品是主流题材,也是中国读者最关注、最愿意追踪的创作领域。”

其次是科学精神和专业知识在文学创作中正在成为热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日益提高,所谓‘文学的想象力’这个词的内涵也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值得关注的是,科幻文学正在崛起,读者对科幻文学的热衷也超出了传统文学界的认知和预料。十年前我们想不到今天科幻作品会这么热。科学精神正渗透到作家的内心,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和人心的重要资源和出发点。这种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正在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的新现象。”

他还提到,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专业知识正在成为文学创作的借力点。“今天网络文学的一大变化,就是不少作品是对不同专业领域的描写和表现,其中交织着专业知识和文化,因此具有了基于文学性的更多的认识价值,又格外吸引读者目光。”

第三个方面是一种融合的趋势,即向传统文学经典致敬和努力体现现代性的融合。“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热情追踪,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往事,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社会都越来越热。我所说的传统经典,既包括古代文学,也包括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以鲁迅为最主要的代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对经典作家的原生经历及他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越来越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热点地带,当代中国作家的创作也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但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现代性,包括艺术风格上的当代色彩和国际视野,仍是中国作家努力在追寻的一种创作品格。我认为传统和现代融合的要求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作家的艺术自觉。” 阎晶明说。

在国际交流方面,阎晶明认为,近年来中国作家的国际影响力在上升,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有很多努力,但仍有不足。有鉴于此,“2018天一阁论坛·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学论坛”带来的“16+1”的对话机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不同国家的作家加强交流、互学互鉴。几位与会学者表示,文学的国际交流,应该是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能够走进人心的交流,也是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最好的媒介之一,期待通过它来拉近不同民族之间心灵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