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个藏书人的鲁迅研究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洪浩  2018年09月12日07:58

《门外说书:一个藏书人眼里的鲁迅》,刘波著,海豚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65.00元

在现代作家中,关于鲁迅的研究,毫无疑问是最为深入、彻底的。鲁研大军浩浩荡荡,鲁研著作汗牛充栋。无论是史料发掘还是思想探究,似已很难找到置喙之处了。鲁迅先生有一段众所周知的论路的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如果走的人太多了,路也便不成其为路了,而是成了广场一般的存在。在此情况下,谁要留下自己的脚印是极难的。然而一个人倘若集鲁成癖,研鲁成瘾,终究还是能在熙攘之中觅得一个可供自己立足的角落的。读完刘波的《门外说书:一个藏书人眼里的鲁迅》,首先想说的便是这些。

刘波从二十出头的年纪开始读鲁迅,迄今已有二十余年,他的鲁迅研究看似“门外”行为,但就其用心之苦、用力之勤、收获之丰而论,说他是专业鲁迅研究者并不为过。书里所收文章,都是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文风朴素而坦白,读之可以感觉到作者态度严肃,心思缜密。他以探案般的细致和严谨对待文献资料,通过一系列的爬梳,理清思路,进而获取写作素材和进入材料的角度。

在他的许多文章中,我们多少可以感知到以往鲁迅研究中的某些疏漏与缺失。比如,在《从新版〈鲁迅全集〉一条错误的注释说起》一文中,他发现并指出了新版《鲁迅全集》的错误;在《鲁迅著译原版的影印本》中,他对多家出版社编者的说法作了指谬,对编辑方法也提出了批评。书中文章多系考证,长则万余言,短则仅六七百字,篇篇立论扎实,行文严谨,言之有物,证据确凿。对于《鲁迅全集》版本统计,作者认为前人文章的叙述都不够完整,于是他对照自己的藏书,参阅有关资料进行梳理,最终有了更为扎实详尽的结论。而关于《鲁迅全集》各种版本的印数问题,其爬梳统计需要参考更多的文献资料,费时费力,也足见毅力和功力。《被盗版的鲁迅》一文,是只有藏书家才写得出来的文章,严谨详实,落笔有据,堪称一份极具价值极有贡献的资料。对盗版书的鉴别,也体现了一个藏书家的慧眼。

书中长文《钱玄同与鲁迅的亲与疏》,读来颇觉引人入胜。该文旨在探究钱鲁交往之脉络,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研究文章。在此,鲁迅与钱玄同,中间还夹了一个顾颉刚,他们三人的交往与决裂,被梳理得非常到位,许多细节读来感觉很有意思。在此,是非恩怨没有被掩盖和忽略,历史真相存在于文献梳理之中。

本书中所收文章,虽然多属于考据之作,但文字是有温度的。《鲁迅生命的最后激情》一文,写一生酷爱书的鲁迅在生命最后时刻,以忘我的热情编辑制作《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这样一段被众多研究者所忽略了的史实,被作者耐心地发掘出来,进行了细致而详尽的叙述,从而使鲁迅的伟大人格得以凸显。而在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比较上,作者立足于对资料的理解,将两位大师的内心作了如此这般的透视:

孤独、苦楚、绝望、救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烙印,也是鲁迅的生命写照。对人性的拷问,始终贯穿于二人之作品,不同之处在于,陀翁之审判,最终走向了宗教的忏悔,鲁迅之审判,却选择了在铁屋中呐喊。

本书的文字干净而灵动,非常好读;叙述富于技巧,游刃有余。风格上也不失风趣幽默,气场较足而不枯燥。比如,在引述鲁迅在被查禁时期对盗版的看法之后,作者有此议论:“可见,相较于不能自由出版,被盗版反倒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滋味了。”(《被盗版的鲁迅》)。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如此叙述令人会心一笑:“这篇演讲,读书与读报有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后者更多口语化,现场感十足。譬如评价英国画家比亚兹莱,《二心集》里这样写:‘颓废派的人们多是瘦削的,颓丧的,对于健壮的女人他有点惭愧,所以不喜欢。’《文艺新闻》里却是另一种表达:‘颓废派的人都是瘦削的,颓丧的;对于肥胖的女人有点弄不动。’读到此处多半会莞尔,若是现场聆听怕是早已哄堂大笑了。”(《〈文艺新闻〉里的鲁迅》)。类似的文字出现在考据之余,使得文本活泼多趣,因此,我把刘波的这些文章视为随笔而不是论文。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一个人要沉下心来做学问,需要极其淡定和甘于寂寞,对于民间的研究者来说尤其如此。正是在寂寞的心境下,在无为与有为之间,这个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能够沉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热。在一些文章中,在考据文字的缝隙里,作者捎带着记下了自己爱书淘书的一些细节和感想。此类文字也是相当有趣的,爱书人见了,尤其会有发自内心的共鸣。我想,对于推动鲁迅研究而言,这本书毫无疑问会有独特的贡献;它又是一个藏书家写的书,必会为众多爱书人所关注所喜爱,从而进入他们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