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叔本华与梵·高——箴言与绘画》:两个孤独的灵魂在此碰撞

来源:文汇报 | 新晴  2018年08月06日08:57

看到《叔本华与梵·高——箴言与绘画》一书,我立生疑问:叔本华与梵·高两人性情不同,专长各异,互不知晓,能扯在一起吗?

带着疑问翻看这本设计精美的书,左边一页是叔本华的箴言,右边一页是梵·高的画。左边的箴言是从《人生的智慧》中选出来的,这些箴言字字珠玑,句句朴实;右边的绘画是从梵·高的作品中甄选的,这些绘画幅幅锦绣,“表达了纯真的人性”,“每个有眼睛的人都能看懂”。我曾反复看过梵·高的画和书信,也曾反复读过叔本华的著作,因此对这本书的内容我是熟悉的,但没有想到的是,我却被这些熟悉的内容所吸引,因为我未曾以这种方式,即把叔本华与梵·高、箴言与绘画放在一起欣赏,把有思想的文字与有情感的绘画有机结合,从叔本华人生智慧的角度欣赏梵·高的绘画,从梵·高饱含激情的画面中回味叔本华的思想。这些箴言与绘画不再风马牛不相及,而是相互倾诉着同样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叔本华说:只是当我们回首自己一生的时候,才会注意到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着自己的原则行事,这些原则犹如一条看不见的绳线操纵着我们。编者为这段话配了一幅梵·高1886年画的 《三双皮鞋》,画中的鞋子有正有反,都皱巴巴地变形了,鞋底都烂了,有的鞋带都没有。仔细看,磨损的地方是一样的,说明这三双旧鞋子是同一个主人在不同时期穿坏的。这些旧鞋子历经风雨与污浊,脏兮兮的,或许还散发着臭味,但梵·高说:“泥泞的鞋子可以和玫瑰有同样的美。”他画过八幅旧鞋子,这些无言的旧鞋子展示了梵·高苦难、执著的生活和精神。每个人穿过的鞋子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和路途的艰辛,正如每个人做过的事情都留下了自己的生活原则和行事风格。旧鞋子解说了走过的生活,自己的原则描画了人生的轨迹,具象的鞋子与抽象的原则互证互喻,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多么贴切与明了。拆除了单独阅读的壁垒,眼前豁然开朗,文字与绘画的景致丰富多彩起来。

把叔本华的箴言与梵·高的绘画——抽象与具象互喻互见,是该书的创意,也是编者的灵光乍现。没有对叔本华思想和梵·高作品的透彻理解,也就没有这种灵光乍现,这种并置不仅仅是编者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思维交汇,相信会是更多人的阅读体验和思维交汇。在阅读中,我愈发理解编者的思想,也愈发觉得叔本华与梵·高不同的是表象,相同的是灵魂和意志。虽然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不同,但创作者的灵魂是一致的,因而形式不同的作品具有了同样的灵魂,即“神似”。这种神似的灵魂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他们对幸福的看法是一致的。梵·高的人生是不幸的,但他却说“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幸福,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能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的意义”。而按照叔本华的幸福标准,梵·高是幸福的人,因为他禀赋优异,创作了传世巨作。

其次,他们都追求内在的精神生活。叔本华说他的一套思想体系,尽管没有人感兴趣,也没有别人的参与,却让他在漫长的一生中,不间断地、热切地投入其中,激励他从事持续的、没有报酬的劳作。梵·高30岁时对提奥说,活在世间30年,我还欠它一些流传后世的素描和绘画作为纪念品,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纯真的人性。

再次,他们的创作目的都不是赚钱。叔本华开创了新的哲学体系,写出了传世之作;梵·高创作了著名的向日葵,影响了20世纪的艺术。他们的创作目的是“传之久远,给人以教益和愉悦”。

最后,一样的勤奋,不一样的际遇。叔本华认为作者能否亲眼目睹自己的作品获得承认,取决于外在情势和一定的运气。作品越高贵越有深度,这种情况就越少发生。人类精神思想最高级的产物一般都得不到同时代人的欢迎,艺术史和文学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恰恰是梵·高的写照。

叔本华与梵·高,两个孤独的灵魂在此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