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龚学敏:灵感是给有准备的人
分享到:
来源:微阿坝(微信公众号) |   2018年07月19日16:23

龚学敏

老王: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老师出席我们的访谈

谢谢龚老师

龚学敏:你好,辛苦你们!

老王:龚老师,您也是从阿坝州走出来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文学创作,您能否将您个人的一些成就和经验给我们广大文学爱好者分享一下?

龚学敏:关于我个人的创作,我的确是写了几十年,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在阿坝州土生土长,调到成都来不到十年,原来一直都在阿坝州工作、生活、学习和创作,阿坝州的山水,阿坝州的人文、历史,支撑了我整个文学创作。

老王:经过多年的文学创作,到目前为止您最满意的作品有哪些呢?

龚学敏:我本人没有最满意的作品,但我们很多朋友和读者,有时会告诉我说,喜欢我的一些作品。对我自己而言,我认为最满意的东西还是下一首,还没有写出来。这几年,可能有两首长诗比较满意。比如《长征》,还有给攀枝花写的一首《钢的城》,包括一个诗集《紫禁城》,还有今年出版的两个小长诗,一个是三星堆的,一个是写金沙的《纸葵》。这些作品回过头来看,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最满意的还在我的期望中。

老王:龚老师 ,我和一些文学爱好者交流的时候,不少文友觉得您的精神世界与其他人不一样。比如95年您写《长征》的时候亲自去重走了长征路。你能不能谈一下,当时为什么突然想起写这部作品,然后重走长征路。

龚学敏:其实当时年轻,30岁,就是一种冲动,就是基于对长征事件的理解,然后觉得有这么一群人,走了两万多里路,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能够生存下来,并且最后能够壮大下来,在历史中是了不起的,值得我们去认识、去研究,也值得我们花精力去书写。当时是基于这种考虑,我就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从瑞金到陕北的延安,然后边走边写,写了一首长诗,到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对我的举动,我自己还是比较认可的。我觉得一个年轻人,要趁自己年轻的时候,做一点一生都觉得有意思的事情。我姑且不谈《长征》这首长诗,写得好不好,或者它的价值高不高,但作为我个人来说,如果让我回过头来梳理我的一生的话,我觉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还是写《长征》,重走长征路这件事情。

老王:龚老师,请问当时您走长征这个举动,是一种诗歌情节,还是一种革命英雄主义情节?如果这两者的选择要有一个侧重点的话,你觉得哪一个是影响你最终决定去做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

龚学敏:如果在诗歌情节和英雄情节里面选,肯定是诗歌情节。

老王:您下一步还有什么创作方面的打算?

龚学敏:你刚才说到灵感这个词,写诗的确需要灵感,但是灵感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几年我的创作还有一点思考就是关于我们古代文人游历的传统。你看我们现在翻开古代的唐诗也好,宋词也好,古代的文人们走到哪里,有感触了,朋友们在一起有个聚会,有感触了 ,然后写诗,大多诗人都是这样的。游历和赠别诗歌都成了很大一部分,现在这种赠别诗写得少了,为什么?现在社会变化了,有飞机有高铁,你想一个人,很快就能见面,所以现在这种赠别诗越来越少了。时空在变化,不像过去一分开很多年就见不到,音讯都没有。

游历诗,在现在肯定还是存在的。因为现在这个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这几年我去了很多地方,有意识地写了一些游历诗,下一步我可能出本诗集。

老王:您在阿坝州生活了很长时间,对州内整体的文学发展是了解的,您如何看待现在阿坝州文学发展的态势?

龚学敏:其实阿坝州很多从事写作的都是我的朋友,我是一直在关注朋友们的写作。实际上阿坝州这几年的创作写作呈现一种繁荣的态势,很多作家诗人也写出了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同时,阿坝州创作的队伍也越来越大,在全省,甚至某些方面在全国的影响力,也逐步在提升。去年我们省作协还开了一个阿坝州文学走向的一个研讨会,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对阿坝州文学走向的一个肯定。阿坝州这个地方藏族文化、羌族文化包括还有其他各种文化的交融,最容易产生新的那种东西。

老王:龚老师,站在您这个角度,是否思考过阿坝州文学如果要继续往前走向更高的平台,需要做到哪几个方面?

龚学敏:文学这个东西很多是个体劳动,你说它要走到更高的平台去,需要哪几个方面,真的这个题目不好说。比如一般一个事情要上一个平台,不外乎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好像都有,剩下的是我们所有作家勤奋地写作或认真地思考。刚才你用“走出去”这个词,实际上这未见得就是个好词。包括我个人的写作,包括我现在着手正在写的一个,就是“写回去”,不是“走出来”,就是写给自己出生的那个地方,写给自己的那种童年,我最近有计划写一些随笔,就是写小时候的一些经历,这些经历加上我现在的阅历,这样子来写。所以说,这个文学的走出去,实际上都是走回去的一个过程,都是回到自己的童年,都是回到自己的原乡。

老王:能否这样理解,其实能真正影响作者写作的,在他灵魂深处,可能是他这种家乡情节,或者是小时候一些经历,可能更能成为写作时的首选灵感源泉。

龚学敏:这是肯定的,不仅是首选,包括其他一些作家,他的那种语言叙述节奏、习惯,都和他小时候学说话有关系。语文课是教会我们一些语法的知识,但是你真正说话的习惯,包括你的节奏,看到世界和看到人的角度,都是你小时候就养成的。

老王:那龚老师请您对我们阿坝州年轻的作家讲几句吧。

龚学敏:这个时光变得这么快,这下我都成了老头了,都要给年轻人说一下了。实际上我内心来说,我从来就把面对文学,面对诗歌时候的自己当成一个年轻人。就和刚才一开始你说的一样,我最满意的作品,我从来都认为还没有写出来。我认为这个经验可以教给年轻人,就像我这样,永远都认为自己是年轻人,在文学这条路上,永远都认为自己今天写的不是自己写得最好的,只有没有写出来的才是最好的。这种心态,这种对文学的虔诚和敬畏,我认为才是成为真正的优秀作家、优秀诗人的最强动力。

老王:现在据我了解,部分作家疯狂出书,出版之后,还会想办法,向社会推送,您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龚学敏:向社会推送,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创作,这个也可以,也是个好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轻人轻易出书 ,还是要慎重考虑。

我就举个自己的例子,刚才你提了《长征》,因为现在外面好多提到写诗就要提到它。1995年的时候写,写了之后2005年才出出来,十年过后我才把它出成书,又过了十年才出了修订版,才好意思送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会对过去自己的写作,出现一种否定的态势。这一点上,年轻朋友出书的时候,给自己打个总结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慎重。

老王:龚老师您刚才提到了您的《长征》是修订版之后才好意思拿给朋友?

龚学敏:勉强、勉强、勉强。

老王:“好意思”这个词在我个人理解 ,就是自审,对我们创作者是一个自我定位,自我辨析的能力,这点很重要。

龚学敏:我也觉得啊,主要我们现在中国诗歌没有统一的一个标准,你喊大家一致说你的好话,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诗歌这个东西,所有人都认为你写得还好的时候它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诗歌现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现在一般的社会大众,他就是看诗意,有诗意了,表达出情感来了,就是好东西。

诗意和诗本身它也是有距离的,表达情感的东西不仅仅是诗歌,还有很多。比如流行歌曲,它表达情感比诗还来得直接,还来得痛快,所以这个情况下,写作或者诗歌,别人都说好的,未见得就是好。

老王:谢谢龚老师,本期老王文艺茶谈到此结束。

访谈更多

肉身撞AI, 能否快哉?

“现在AI的形象有点像白雪公主后妈的那块魔镜,问它问题的时候,问话者背后都潜藏着一个需要的答案方向——它说得好听,就对;说得不好听,就有问题——这是魔镜对面的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