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思伽:“闲”是一件很高级的事情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徐昕  2018年05月23日09:35

◎出题人:徐昕

◎答题人:刘思伽

◎时间:2018年5月19日

◎地点:九龙山附近某咖啡馆

简历

刘思伽,女,1974年生,北京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人、主持人。曾主持FM103.9交通广播黄金时段王牌栏目《一路畅通》,现主持心理谈话栏目《十点谈心》。2018年1月出版散文集《闲着》。

1你1997年进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到今年已经21年了,这21年里你主持过多少栏目?

一一回答的话,恐怕真记不清,太多了。我的工作岗位从总编室到交通台再到节目制作中心以及Metro radio……做主持人也做制作人,组建过工作室,也参与筹备过新的广播频率。单从主持人的角度算起的话,从《广播之友》起步,然后调到交通广播做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包括主持访谈节目《1039茶馆》和夜间节目《午夜里的收音机》。2000年因为台里组织大型活动,我作为替班第一次主持了直播节目《一路畅通》,当时情况比较特殊,和我搭档的男主持人也轮换了不少,大概是我“机智果断”的表现给当时的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反正之后《一路畅通》改版,我就成为这个节目的女主持人。多数听众认识我可能是从《一路畅通》开始的,但对我来说,年代久远,很多事情已经不太记得了。

2你后来为什么离开《一路畅通》这么热门的栏目?

栏目是否热门不是我的选择标准。我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别人的喜好,或者社会普遍意义上的成功与否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对我而言,一个不断重复而且不能带来更多成长的工作是我无法接受的。而且关注度过高往往会让你丧失自由。我在乎的是个人认知水平方面的学习成长和突破。我很早就觉得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冒险,你不会真正得到什么东西,除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发现。我想这可以解释包括离开《一路畅通》在内的我人生中的大部分选择。

3在主持过的这些栏目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当然是现在正在做的FM103.9的《十点谈心》。这也是我不断选择的结果。选择中必然包含放弃与拒绝。如果不是因为喜欢,何必做呢。这个节目的前身是团市委和北京电台战略合作的栏目《青春晚自习》,当时在新闻广播播出。《青春晚自习》里面包括读书课、博物课、历史课、人物故事、话题讨论、电影课以及“心理对谈”这些内容,全部由我策划主持,而且节目在没有任何宣传推广的前提下,在互联网上受到全国乃至海外留学的年轻人的关注。由我和汪冰搭档主持的“心理对谈”尤其受欢迎,在很多心理类声音平台上,这个节目表现都很出色。后来交通广播希望在夜间增加一档抚慰人心的节目,我们的《青春晚自习·心理对谈》就改版成了今天的《十点谈心》。

4《闲着》是你出版的第一本书吗?为什么会想到写这样一本书?

准确地说,《闲着》是我的第三本书。第一本书完成在大学时代。《二十五史故事全编》中,我写的《三国志》那一卷。当时那套书的主编尹黎云老师对文字要求很高,给了我很大压力,同时也让我进步不少。后来,2003年我去英国留学前出版了《投入的说事开心的聊天》。严格意义上,那是一本业务书籍,但或许因为当时《一路畅通》的影响力,以及我即将和听众告别一年的离愁别绪,这本书的签售现场非常火爆,在西单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甚至动用了安保力量。不过,前两本书都是命题作文。作为写作者,《闲着》是我自由发挥的第一部作品,是某种新的起点。

我生命中的好东西似乎全都来自机缘巧合,源于某种偶然,《闲着》也是。我和策划编辑越华认识是由同事介绍的。当时她想请一位主持人为她引进的一本外国女作家的作品《寂寞》写序言。我的同事,电台的文学编辑推荐了我。我的序言《生命是一场独奏》大概深深地打动了她,她认为我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此后就一直不断地游说我写书。我是一个懒人,之前约稿的编辑都被推掉了,但越华最终打动了我,因为她说你写什么都行,写你想写的就好。我本身喜欢写作,自由又是我的心头好,我没法拒绝自由创作的诱惑,于是答应了她。当然,写作的过程中依然充斥着我的慵懒和随性,有时候觉得这件事可以写,于是写个开头就扔在那儿,然后一年间我有了无数个开头……又过了一年,我拣出来其中一些开头,写成文章,于是就有了这本《闲着》。

5你平时很闲吗?你平时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这个书名好像引起了大家很多误解……而且现在大家特别害怕自己和“闲”搭上关系,显得不努力、不上进。但是,科学研究结果已经证明了,发呆的时候人是最有创造力的。在喧闹焦虑、高速消耗的社会里,闲是一种宁静的能量,这也是一种勇气和智慧。你能不能对安排说不,回到内心,放空自己?现代人习惯以日程表被填满来显示自己的重要,用参加各种活动刷存在感,这到底是世界的需要还是自己的需要呢?如果有一整天时间完全属于你自己的,你会怎样安排它?你自主的、自发的生活是怎样的?我想说的是这个。至于我的工作状态,大家每天晚上十点打开收音机,找到FM103.9,就可以听到,非常直观。在喜马拉雅FM上也可以找到北京频道刘思伽。工作本身是不需要忙乱成那样的,除非你的能力不足。现代人的疲惫不堪主要是欲望管理出了问题,没有取舍,但最后命运还是会帮你做取舍。

6你如何定义“生活美学家”这个身份?

(笑)您是在哪儿看到的这个说法的?这个标签对我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我肯定不算生活美学家,但我也要尊重出版团队在营销方面的考量——我在《爱的文身》这章里说,“人生狗生,谁能少了妥协”。美学问题从来不是我的重点,我更关注生命本身,这本书里充满的是对无常的思考,以及怎样的人生才算是不虚此行。

7你从小在北京长大,你觉得今天的北京,和你记忆中的北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树少了,人多了,嘈杂太多了。小时候北京的马路大多是双向四车道,其中还有两条是自行车道。路两旁都是高大的国槐,到了夏天就撑起天然的阳伞,走在树荫里,一点儿也不觉得热。现在大家拼命开空调也不凉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破坏了植被,到处都是硬化路面,玻璃幕墙,既不利于降温,也不利于降尘。还有,小时候住在小六部口,电报大楼的钟声悠扬响亮,现在似乎听不到了,不是因为电报大楼的钟声小了,其实是城市背景噪声太大了,已经把报时钟声淹没了。城市的高速发展真的让生活更美好了么?这些恐怕都是考验城市规划和管理者智慧的问题。

8你所说的“闲着”的状态,跟北京的城市性格有关系吗?

这个问题我不好回答,因为我就是北京人,说什么都显得不太客观。北京人的理想生活,应该有个院子,院子里有花鸟鱼虫,那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所以,也有文人评价北京的文化就是悠闲而伟大的。我想,悠闲,至少代表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局促。没有空间你拿什么去包容呢?更多的空间从古至今给了无数人自由和机会,这是北京的价值所在。

9假设现在有一个外地朋友来北京,作为老北京人,你最想带他/她去的三个地方是什么?

无论带不带朋友,我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可能已经不多了。很多地方太拥挤太喧闹太无序太不方便了。要想没事儿生一肚子闲气,那你就可劲儿地出门儿。如果非要挑三个地方,那就北海吧,一定要晚上去,等旅游团都撤了。然后可以吃个仿膳——总不能饿着肚子溜一圈儿吧,让客人喝西北风儿可不是我们北京人的待客之道。

故宫肯定要去吧,不过也得等人少的时候。静默是特别需要的,它会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氛和调性。好么,紫禁城比天桥还热闹,像话么?

如果是好朋友,我会带他/她去原来我生活过的小六部口胡同的院子。爷爷奶奶虽然不在了,但老房子还在。在院子里吃扁豆焖面或者炸酱面,烤羊肉串,再买点炸糕驴打滚什么的,喝冰镇的北冰洋汽水和瓶啤,特别爽。现在你很少能看到胡同里住着老北京人、吃着老北京饭菜的场景了。原住民对一座城市的气质特别重要,那是城市的记忆和灵魂。

10你做节目的时候,当你的个人观点和栏目设计有冲突的时候,你会怎么处理?

作为主持人,在节目里呈现的观点一定是我认可的,说得过去的,否则我宁可不说。无论什么荣誉和奖项都没有自己的良知重要,这是我的基本原则,是底线。

11做节目需要大量知识储备,你平时会读一些什么书?

我读书特别杂。最近在看这几本:吴国盛的《科学是什么》、理查德·梅比的《杂草的故事》、贾克·阿达利的《噪音》、约翰·毕谷纳特的《静默是奢侈,还是恐惧》、克里斯多夫·安德烈的《静能量》和《我愿意改变》。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是法国著名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大师,他是我近两年最爱的作家。

我会看一些我比较信任的媒体的书评介绍,买书时会从上面找我感兴趣的。买回来之后可能不会整本全都看完,会翻其中一些东西,觉得有趣的会留着,需要时再去查阅。所以会同时看好多书。

12现在听传统广播的人少了,关注新媒体的人多了,你怎样看待这样一种变化?

这是媒体的经营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为内容生产者,我没有感到压力。其实越是技术发展,媒体平台越多,越是缺少好的内容。(问:可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内容会有些不一样吧?)是会不一样,但我们也要有自己的选择和坚持。我们没必要非做成10万+不可,或者一定要去迎合现在的一些平台。我们只想影响我们想要影响的那些人。

我们在《十点谈心》节目制作中就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个节目的听众,包括写信来提问寻求帮助的,医务工作者以及医学院的学生特别多。学医的人通常是比较理性的,这可能说明栏目的调性和他们的气质比较一致。

13遇到过自己解答不了的听众来信吗?

对于我和我的搭档——北大精神卫生博士汪冰来说,来信的问题都不难解决,但生活的选择却很难改变。你是谁决定你选择哪条道路遇到什么人。人的根性是很难通过听节目改变的。但提供解题思路,分享我们认为正确的三观,鼓励更多的人回到内心感受幸福,也是我们的使命吧,就像海浪不断拍打礁石。

14你曾说,基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比大学教育还重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

大概是因为我上了最好的小学和中学,却没有上顶尖的大学吧。(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经验之谈也许不够客观公正。我认为幸福是一种能力,而自尊与这种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小时候正是一个人自尊形成的关键时期。

15你是资深犬主人。现在养狗是一个社会热点,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罗兰夫人说,我认识的人越多就越喜欢狗。这句话我挺赞同。狗是忠诚的动物,是伴侣动物,同时也是很多人的工作伙伴,导盲犬、搜救犬、搜爆犬、缉毒犬、护卫犬……包括治疗自闭症患儿的医生犬……狗是人类的朋友,这话一点没错。所谓狗的问题的所有症结都在于人。人不遵守规则,没有公共意识,不牵引,不清理狗便都是这个原因。特别是遛狗不牵引,他都不知道狗跑哪儿去了,能清理狗便么?不可能吧。规则不细致,监管处罚没有针对性,遵守规则的人没有受到保护,破坏规则的人也没有受到惩处。说到底,还是规则和管理的问题,这个代价和恶名让狗来承担,不公平。我自己在小区里每天就要清理很多狗便,除了自己家狗狗的,更多的是那些一坨坨拉在路中间的狗屎。对于这些不文明行为,我很愤怒,但也很无奈。

16你平时很喜欢小动物,在繁华的都市里,你如何看待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觉得很多动物比我们更像是地球的主人、自然的孩子。因为主人一定是会爱惜自己的家的,而不是恣意妄为,不顾后果。人类作为这个世代的旗舰物种,应该学会善待供养我们的地球。假如不改变傲慢自大目空一切的生活方式,恐怕难逃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17除了北京之外,你最喜欢哪座城市?

喜欢的城市可多了,比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锡耶纳,英国的伦敦、巴斯,还有杭州、苏州、台北……不过,只有北京才是我的家。

18你平时有一些什么“无用的”爱好?

我觉得所有的爱好都是无用的吧。写大字、画画、写日记、阅读、听音乐、发呆……不能变现的都是没用的吧?不过,我认为满足自己才是最大的价值。

19会不会觉得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

是啊,快到甩掉了灵魂,超过了人的大脑和身体能够承受的极限。

20有什么让自己慢下来的办法?

独处,接近自然,回到内心,听到寂静的声音。

21如果让你在广播之外再选一个工作,你会选择什么?

工作需要在兴趣和才华中找到平衡点,我已经很幸运,找对了饭碗。以写作或画画能养活我自己么?我觉得很悬。或许慈善和艺术教育可以尝试。但我想我已经花太多时间在工作上了,如果可以选择,我更想多花点时间陪狗狗。

采访手记

采访刘思伽的过程有点小波折:那天临出门的时候,她突然发来微信,说她家狗狗误吃了巧克力,要赶紧送医院,采访只能改期——狗狗吃巧克力会有危险的传说我只在网上看到过,没想到在现实中发生了。

关注刘思伽微博的人都知道,狗对她有着特别的意义。在“百度百科”上,她的金毛犬被放在了“家庭成员”这一栏。听得出,那天刘思伽非常着急,幸好只是虚惊一场——医生说狗狗吃的巧克力量很小,因此不会有什么危险。

后来我们又约了两次,都因为我临时有变而更改了计划。就这样,采访一拖再拖,推迟了整整一个星期。

在等待见面的这一个星期里,我买了本刘思伽新出的散文集《闲着》。翻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本书的后记也是一份问卷,而且跟我们的“人文问卷”很像,不同的是提问者是一个11岁的男孩。那个男孩向刘思伽问了八个问题,我很紧张地从头读到尾,发现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准备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他高明。

周末,我在家整理采访录音,时不时会通过微信跟她探讨一下。结果刘思伽说:“你这样转记太累了,不如我给你写吧。”于是,在这样一个本该很“闲”的星期日,刘思伽把我所有的问题,用书面形式再次回答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