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邹嘉骊:被文字滋润过的人是美丽的 ——记邹韬奋之女邹嘉骊的文字生涯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 王周生  2018年05月14日07:53

这一瞬间,我决定先写邹嘉骊

——这一年来,我有幸读到几本好书,其中一本是《别样的家书——宋庆龄、沈粹缜往来书信集》,由邹韬奋先生的女儿邹嘉骊编撰。她整理、注释、出版了宋庆龄和邹韬奋夫人沈粹缜几十年间的通信往来。这100多封信,展示了两位风雨知音胜似姐妹的真挚友情。一位政治伟人,不时向“闺蜜”倾诉各种心情:满满的母爱、烦恼的家事、身体的不适,甚至,经济的拮据。伟人也是凡人,书信见证了宋庆龄伟大的品格和胸怀,这是一本非常珍贵的书。

——兴奋之余,我打电话给邹嘉骊说,我要来看你!她说不行啊,我面瘫了,住过医院,不能见人!啊,你生病了?我赶紧说,能帮你什么忙吗?她说谢谢你,我已经出院了。她买了哈慈针自己治疗,渐渐好转。

——过了几天,我又读到一本好书,是南通作家朱一卉的《沈绣》。读着读着,一个名字跳了出来,沈粹缜!书中说,张骞上世纪20年代创立南通女工传习所,帮助沈寿著书立说,将沈绣艺术传播到海内外。沈寿病重期间,得到侄女沈粹缜无微不至的照顾,直至沈寿逝世。我又给邹嘉骊打电话,你妈妈是苏州人吗?是啊!你妈妈的姑妈是沈寿吗?是啊!原来你妈妈也是苏州人。苏州这座城市真是神奇,一两百年来,从苏州城里走出多少杰出的女性啊!王季玉、王淑贞、杨绛、杨荫榆、何泽慧……这群知性的苏州女子,一个个清秀美丽、聪明睿智,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不凡业绩。

——我曾经采访过沈粹缜,那是1983年8月17日。那天,是作家孙颙和我一起去的,邹嘉骊陪坐母亲身旁。沈粹缜谈她与宋庆龄如何相识相知,在宋的鼓励下走出家门参加社会活动的经历。她是那样平易近人,温和亲切。可惜那次采访内容,至今未整理成文,而我敬重的前辈沈粹缜女士于1997年永远离开了我们,我深感歉疚。如今我自己已是七旬老人,得抓紧写她。

——去年国庆期间,我终于和邹嘉骊见面了,她康复得不错,我们畅谈甚欢。

——从她家出来,我抱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下两册《邹韬奋年谱长编》,又厚又重,共157万字!回家翻看这部凝聚了她10年心血的书,我连连感叹。年谱这活,看似简单,实则艰难。我曾经做过十几万字《丁玲年谱》,其中甘苦只有自己才知道。可是历史人物研究,怎能少得了资料?怎能离开年谱?时间与空间,缺一不可。邹嘉骊离休20多年,身体欠佳,她是如何做成这件大事的呢?

——这一瞬间,我决定先写邹嘉骊!

“屡劝勿听”的小妹

成了韬奋事业的后继之人

——认识邹嘉骊整整43年。1974年,她曾经编辑过短篇小说集《农场的春天》,一批知青作家由此开始走进读者视野。1975年,上海农场局成立三结合创作组,准备集体写作长篇。孙颙、杨代藩和我,分别从三个农场被抽调出来,很荣幸地和专业作家郭卓、出版社编辑邹嘉骊一起“三结合”,在瑞金二路450号出版社招待所里,每天读小说,讨论和构思。那时我很幼稚,没有想过“集体写小说”这个“新生事物”是否合乎文学规律,我只是珍惜这个难得的接近文学的机会。我们日复一日苦思冥想,讨论来讨论去。邹嘉骊每天到出版社上班,一有空就过来,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哪怕我们争得面红耳赤,她都不动声色,不做评判。那年,她去四川组稿,回来后得了乙型肝炎,住在瑞金医院传染科病房,我们三个知青十分焦急,几次去看她,隔着铁门栏杆,像探监似地和她相望。她呢,在铁门里和我们说话,很轻松的样子。

——后来,农场创作组解散,我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农场。但是我们与邹嘉骊的友情没散,一年半的朝夕相处,我从她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她从不以邹韬奋的女儿自居,总是那样谦虚诚恳。她从小生病,离不开母亲的照顾,甚至,母亲挚友宋庆龄出国访问,还在为她的病操心买药。可是出得家门,邹嘉骊却是个热心照顾别人的人。她长我17岁,像大姐一样待我。我们去黄山茶林场采访,一路上她处处关心我,怕我碰着磕着。那时我正在恋爱,小吵小闹的事也不瞒她,她呢,耐心听我讲述,镜片背后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充满了善意和温情。她宽慰我,为我排解烦恼。我结婚后住在淮海路,离她家很近,经常一抬腿就到她家去,后来还带儿子一起去。她们母女俩,只要一见到小孩,就两眼放光,眉开眼笑。我在她家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在。后来我爱人出国读书,为使我能安心工作,邹嘉骊的母亲安排我儿子进了中福会幼儿园全托。对此,我一辈子心存感激。

1940年,邹韬奋全家摄于重庆。左起:次子嘉骝(竞蒙)、夫人沈粹缜、长子嘉骅、幼女嘉骊、邹韬奋

——今年,邹嘉骊88岁,离休20多年了。照理,她应该悠闲地享受生活,看书,听音乐,旅游……可她偏偏选择艰苦,继续与文字打交道。她这辈子,从书店营业员做起,当过出版社校对、出版社编辑,一步一步,与文字相伴了几十年。离休后的第一个10年,她和同事一起,编辑出版了《韬奋全集》;第二个10年,她编撰出版《韬奋年谱》。这两大工程前后花去20年,完工后,她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整理、注释宋庆龄和母亲沈粹缜的百多封信件。整理这些珍贵的信件,她深深感受她们之间高尚真挚的友情,内心感动不已。这些信,她怎么看也看不够。经过艰难梳理考证,2015年,《别样的家书》得以出版。她离休后出的这几部书,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瑰宝,可以说功德无量!

——邹嘉骊与文字的渊源,源于父亲的榜样和教诲。邹韬奋逝世时,她14岁。父亲为她留下遗嘱:“小妹爱好文学,尤喜戏剧,曾屡劝勿再走清苦文字生涯之路,勿听,只得注意教育培养,倘有成就,聊为后继有人以自慰耳。”

——“屡劝勿听”的小妹,真的成了韬奋事业的后继之人!

编撰“全集”和“年谱”

让她一步步走近父亲的内心

——1984年,邹嘉骊做《韬奋著译系年目录》。她四处收集资料,跑旧书店、图书馆,讨教父亲的一个个老友。那时还没有电脑,要做无数张卡片,梳理剪贴资料。她犯着气管炎,去徐家汇藏书楼翻阅工作人员从库房取出的散发着浓重霉味的资料;她锲而不舍,和韬奋纪念馆工作人员一起,在南京历史博物馆找到当年国民党扣押她父亲的11篇文章,欣喜不已。编撰《韬奋著译系年目录》同时,还带出一本副产品《忆韬奋》,这是她收集的回忆邹韬奋的文章结集。邹嘉骊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将繁琐复杂的工作,做得有滋有味。

——1987年,中国韬奋基金会成立大会之后,第一件事决定出版《韬奋全集》,并成立了韬奋著作编辑部,邹嘉骊是负责人。收集资料,编书,考验的是耐心和耐力,不可浮躁,不可急功近利。无数张卡片,无数份资料,一篇篇文章,复印剪贴,文字注释,最终汇成近800万字厚重的全集。同时,邹嘉骊还要应对来自编撰之外的干扰,困难可想而知。幸运的是,和她一起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资深老编审,个个认真负责,不计名利。每每念及他们,邹嘉骊就会动容。

——为了查找父亲资料,邹嘉骊需要阅读与邹韬奋关系密切的黄炎培的日记,手稿在哪里呢?她四处打听。终于得知,黄炎培日记收藏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不外借。经过联系沟通,对方答应她去查阅。她立即赶往北京,和二嫂朱中英一起,花了近十天,找到许多资料,一人阅读,一人抄录。那种收获的喜悦,无法用言语表达。

——为了与时俱进,邹嘉骊学会了使用电脑,这使她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她说“点击鼠标,像一个个音符点击在五线谱上,演奏出悦耳的乐曲”,她感到与文字打交道无比美妙。

——《韬奋全集》完成后,她开始编撰《韬奋年谱》。这是一件更加艰难的工作。邹韬奋没有日记,编排他的一生,需要收集点点滴滴资料,长期积累,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她读了许多种年谱,她觉得年谱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诠释谱主,应该尽量还原当事人的原貌,把谱主推向前台,编者隐藏其后。因此她在年谱中,摘录大量韬奋著作的精华,真实展现了邹韬奋生活工作的经历和他伟大的人格。

——编撰《韬奋全集》和《韬奋年谱》,让邹嘉骊一步步走近父亲的内心。她顺着父亲的人生足迹走访了许多地方,更深地理解了韬奋的精神,读懂了父亲毕生的追求。

这辈子,编辑工作就像她的呼吸

——最艰难的日子来临。1997年,母亲沈粹缜去世,两年后,二哥邹竞蒙在与抢劫犯勇敢搏斗中牺牲。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令邹嘉骊痛苦万分,她成天不说一句话,可是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父亲临终前用颤抖的手写下的“不要怕”三个字,始终陪伴和鼓励她,她每天和年谱中的父亲朝夕相处。邹嘉骊说,是父亲的文章使她振作,父亲的文字虽然沉重,但是父亲的精神乐观,总是充满希望。她最终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有一天,一位陌生人出现在邹嘉骊的办公室,自我介绍是重庆出版社的同行唐慎翔。邹韬奋抗战时期在重庆生活过,留下了珍贵的足迹,她愿意帮助邹嘉骊收集资料。邹嘉骊很怕麻烦人,可是唐慎翔的四川口音让她格外亲切,童年在重庆生活过的她,也会说四川话。她当时正在四处寻觅一本书,是上世纪40年代生活书店在重庆出过的一本读者信箱集《激流中的水花》,她于是请对方代为查找。唐慎翔回去后不久,寄来邹韬奋为此书写的《弁言》复印件,还复印了封面、内封、版权页、目录,装订成书的样子,只是没有复印书的正文。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邹嘉骊感激不已。她继续与唐慎翔保持联系,不幸的是,唐慎翔患了绝症,不久遗憾离世。邹嘉骊十分悲伤,在深情纪念这位同行好人之时,继续搜寻她需要的资料,最终,重庆图书馆给她寄来全书复印件,从中意外发现了邹韬奋53篇佚文,都是给读者的回信。

——虽然唐慎翔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作为出版人的品格,令人难忘。在邹嘉骊前行的路上,贵人相助的事很多,唐慎翔只是其中的一个。唐慎翔的精神,是韬奋精神的再现。“竭诚为读者服务”是邹韬奋的名言,至今镌刻在三联书店的墙壁上。邹嘉骊说,虽然时代不同了,社会变得多元,但是,人类社会总有一些东西不变,这就是信仰和追求。虽然邹韬奋生前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是有信仰之人,他的信仰就是爱国家、爱人民。

——如今,邹嘉骊正在编写最后一本书,这本书关于她自己,关于她这辈子的文字生涯。可是因为眼疾,难以按计划完成,她于心不甘。离休后,她每10年完成一大工程,编撰了数百万字,应该很满足了。一个人离休后,有几个10年呢?可是,邹嘉骊不会停下。这辈子,编辑工作就像她的呼吸,文字这美丽的精灵就像她的伴侣,父亲韬奋的精神和信仰永远在她心里。

——我端详着邹嘉骊和她父亲的照片。我说,你爸爸好帅啊,有点像徐志摩呢!

——她说,我爸比徐志摩帅!

——我还想说,其实邹韬奋更像瞿秋白,但是我没说。我知道,在邹嘉骊眼里,父亲邹韬奋是最帅的,无论是内心还是外表。而邹嘉骊呢,很像父亲,外表和内心都很美。

——这世界上,凡是被文字滋润过的人,都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