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老北大“府学胡同”教授宿舍往事

来源:中国文史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 郑克扬 黄培  2018年05月06日23:27

抗战胜利后,北大教授精神大振,都决心为重振北大大干一场。但此时校长蒋梦麟被调到行政院任秘书长,辞去校长职务。

1945年9月初,教育部根据北大教授意见,正式任命在美国的胡适为北大校长,傅斯年为代理校长。此时,学校即派秘书长郑天挺北上,负责北平复校及学校接收工作,为此教育部还专门作了指示。

从载涛手中买下“府学胡同”房产

当时北大与清华情况不同,原有校舍已全部被伪北大占用。郑天挺到北平后,学校仍在上课不能接收,他只能按计划弄清学校及周边情况,起草公文,报请国民政府及北平市有关负责人,以便争取在北大校区周围和市内多接管一些日伪房产,供在昆明的教授、学生回北平之急需。

此时傅、郑二人虽心急如焚,靠通信热线不断联系,但当时国民党接收大员正急于为个人争抢房产,工作推进极为困难。此后,学校又增派杨振生、曾昭抡等北上。

1946年春,傅斯年代校长抵北平。以后他们即接管了原北大一、二、三院校区和伪北大医学院、农学院,除此还先后接管了东厂胡同、国会街众议院和位于西安门的伪治安总署等处的日伪房产,作为北大的文科研究所、出版社、先修班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等使用。

此时,郑天挺再次赶写了《国立北京大学需要增加校舍报告》,并同傅斯年亲往敌伪产业处理局,要求收购学校附近的中老胡同、翠花胡同等17处约2000间敌产,作为北大宿舍使用。以后仍感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因此决心再购一批私房作宿舍。在四处看房后,从张伯驹处得知清室后裔载涛有房欲出售,遂请画家溥雪斋代为约见。之后,郑天挺同傅斯年、陈雪屏三人即至山老胡同拜会载涛,在审示房产权契后,即同往铁狮子胡同看房(该房旁门在麒麟碑,后门在府学胡同)。后来,北大即从载涛手中购得房产,简单修缮后作为北大教授宿舍。

“府学胡同”教授宿舍历史悠久

“府学胡同”教授宿舍是老北大在京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宿舍遗址,建筑格局类似明清时期的大型多重四合院。

该房历史厚重,故事繁多,明代时属教忠坊,因顺天府学在此而得名,当时此地已存有府邸。明清时主人多次更换。据《天咫偶闻》《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两书记载,清末曾属兵部尚书志和的府邸。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李鸿章之孙李国杰以总部胡同旧宅建显忠祠,购买此宅地奉母亲居住。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末代皇帝溥仪及清皇室撵出紫禁城后,同治帝的二位遗孀敬懿、荣惠皇太妃曾在此居住。民国期间,军阀混战,此宅地几经分割占用,西院曾为海军总长刘冠雄的官邸。据后来的房屋主人称:“抗日战争时该院全部为日人强占,原有房360余间,战后仅余其半,且房屋急待修缮。”1946年被北大购得后,略加修缮,此后七年一直作为北大教授宿舍,先按旧地名称“麒麟碑宿舍”,后改称“府学胡同宿舍”。

当年这座北大教授宿舍,曾住过几十位国内著名学者,如许德珩(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饶毓泰(著名物理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袁翰青(化学家)、郑天挺(历史学家)、郑华炽(物理学家)、王铁崖(国际法学家)、楼邦彦(法学家)、杨人楩(历史学家)、游国恩(楚辞学专家)、龚祥瑞(法学家、现任总理李克强的老师)、胡世华(数理逻辑学家、计算机专家)、马杏垣(地质学家、前总理温家宝的老师)、王嘉荫(地质学家)、张龙翔(生物化学家)、周祖谟(语言学家和文学家)、缪朗山(西方文学及西方文艺理论家)、陈阅增(生物学家)等。这么多著名教授住在这里,其文化氛围可想而知。

府学胡同宿舍主体由东、西两座四进大型四合院及辅助用房组成,各院用四通八达的游廊相互衔接。这两组四合院各有四个小院,但各院建筑布局、结构各有特点,大小亦不相同。房屋多为坐北朝南,高大敞亮,装修精致,各院有游廊通向大门,住户进出互不相扰,非常方便。庭院式花园虽经过多次改造已失原貌,但仍能看出原来的游廊、敞厅、叠石假山等。

当年东边一组四合院由南向北,第一个院的主人是管玉珊教授(体育教育家),他家只有北房和东厢房各三间,是前庭大院(当年南面盖有公用浴室和公用房,南面原大门已封闭)。第二个院的主人是郑天挺教授(原来是袁翰青教授住),院有正房五间,坐北朝南,纵深开阔,台基有檐廊;院内有东厢房三间,院子较大,植有多株古木,其中两棵楸树考古者认为已有数百年历史。正房可能是原主人的客厅,现在是北京市文物局会议室。第三个院的主人是许德珩教授,他家院子小巧玲珑,五脏俱全,正房三间另附二间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小院里种有海棠等花草树木,按格局应为原来主人的住房,也是东院条件最好的一个院落。第四个院的主人是饶毓泰教授,他家院子与前几家相比略小,有北房五间,那时候他已经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学问深奥,个性突出。在东院外边的东北角假山后,有个独立的竹林小院,风景幽雅,有北房三间和东房三间,它的主人是郑华炽教授,是当时北大教务长。

郑天挺家院子西边是条很长的深绿色游廊,当时装有公用电话供大家共用。游廊中间有门通到西院(即西边四合院的第二个院),院中花木繁盛,百花盛开,是个美丽的花园。北屋八间是王铁崖和杨仁楩教授的住房,南屋(实为第一院的北房)是楼邦彦及周祖谟教授的住宅,现在是文物局局长办公室。西院的第三个院很小,仅南屋五间,厢房各两间。西院第四个院子是主院,院子很大,建筑古朴典雅庄重,有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并用游廊相通,南有月亮门通至西院第三院。

在东西两组四合院后面,建有一排很长的平房,坐北朝南,房屋明亮高大,共13间。当年也是教授住宅,现在是考古业务办公室。

宿舍旧事的点滴回忆

那时住在宿舍的教授虽然彼此相识,但来往不多。根据笔者零星的记忆,还能还原出当时一些点滴细节,从此也可以看出当年老北大教授宿舍的文化生活氛围。

那时住在院里的许多是年轻教授,岁数在30—40岁之间,多从欧美留学回来,平时专心读书但也喜欢玩,还把欧美的娱乐方式带到了北大宿舍。那时王铁崖、杨人楩与郑天挺是邻居,来往较多,到了节日或周末,他们常邀一些年轻人借郑先生家的客厅跳舞。这些年轻教授的夫人们都穿着礼服,好像参加正式的舞会一样。教授们跳舞彬彬有礼,但多与自己的夫人跳,以遵守当时中国的习俗。

那时宿舍最南边建了一座公共澡堂,一周两次供应热水,开放时先是女士洗,下午5时后再是男士洗。更衣室条件比较简陋,没有个人存衣物的箱子,只有几条长椅,大家就把衣服放在椅子上。澡堂是整个家属院中唯一的公共场所,也是大家聚会聊天的好地方,许多人都喜欢在洗澡时聊天,北大许多的新闻与逸闻趣事都可以在那里听到。

当年宿舍没有专门管理人员,只有三个工友负责看门、清扫、烧热水,而大量管理工作全由一些教授夫人和女儿们承担。管玉珊教授夫人当年就在自家开办过临时托儿室,帮助有困难家庭临时托儿,还自兼所长和老师。郑天挺先生的外孙女就在那里托过一段时间。郑先生女儿曾负责为宿舍南区各家每月收水电费,另外还有教授夫人专门负责检查卫生、协调矛盾等。

当时院里有些年轻人正在考大学,那时大学还不是全国统考,有人同时考上了好几所大学,不知道选择哪所更好,这时候就到郑华炽教授家,请他出谋划策。郑教务长对国内各高校、各专业的情况了如指掌,在交谈后,他总会按报考者个人志趣帮助选择合适的院校和专业。

院内有些人酷爱读小说,正好周祖谟教授住在院里,他家有许多藏书并有当时图书馆中难以借到的各类文学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作家马烽和西戎合著的《吕梁英雄传》等,这些都是当年非常抢手的现代文学作品。一些年轻人就去他家借书,先睹为快,并相互传阅。

院里还住着一位缪朗山教授,他有个习惯,一年四季每天早上都要去澡堂冲凉水澡,从不间断。郑先生家人口多,书箱无处摆放,只能堆放在游廊上,但常挡路,使缪教授只好绕道而行。那时院里年轻教授的孩子很多,保姆常带着小孩在郑先生家小院晒太阳。大一点的孩子在上小学,其中楼邦彦教授的儿子娄弟与胡世华教授的儿子胡弟是“孩子王”,现在年龄大概也70多岁了,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还记得住在府学胡同时的故事。

郑天挺搬入府学胡同宿舍和宿舍的解体

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的教师宿舍虽增加很多,但住房仍十分紧张。郑天挺时任北大秘书长,主管全校的行政工作,因此他表示:“我身在其位,因此决不住北大的公房……”虽租私房比住公房要多花很多钱,但他一直住在西四北前毛家湾胡同1号东院,是租赁经济史学家黄序鹓先生的私房。

为何1950年郑先生要搬到府学胡同宿舍呢?1949年1月北平宣告和平解放,此前解放军曾委托地下党在中南海附近寻找部队入城后的临时驻地。几经周折,相中了郑先生住的前毛家湾等胡同作为四十一军政治部。以后大批领导干部先后进城安家,政府收购住房。前毛家湾胡同闹中取静,人员结构简单安全,路北一连串全是四合院,正符合征购者的要求。不久,政府拟定收购计划,动员业主卖房。业主都是识时务者,1950年郑先生租住的私房被政府收购,全家人各处寻租找房,均无着落(多数房主只卖不租)。起初他仍坚持“不住北大的公房”,但购房者催促甚紧,后经北大新领导们研究认为,郑先生当时已辞北大秘书长工作,专职教学,任系主任,恰好此时袁翰青教授被任命为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领导,将从宿舍迁出,遂要郑先生全家立刻搬到府学胡同宿舍。前毛家湾1号亦入住新主人,之后该房又转交给部队,“文革”前部队把前毛家湾和中毛家湾房屋围成一个大院,成了传说中的神秘地方。

1952年,随着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兴起,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亦进入高潮,调整中部分大学被合并甚至撤销,北大也要从城里搬到西郊原燕京大学校园。一些被认为与我党教育方针不符、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系则被取消,如社会学系、宗教系等。为安排燕京大学等校宗教系的这些人员,当时国家批准他们成立独立的宗教研究机构——北京神学研究所(基督教燕京协和神学院)。为使他们尽早搬出燕园,腾出用房,府学胡同36号房则转交给将挂牌成立的北京神学研究所,这里的原住户于是被要求尽快搬迁。当时北京高校院系调整力度极大,住在这里的北大教授们也只能根椐自己所被分配的院校各奔前程了。

此后,这座教授宿舍旧址在新中国历次政治运动中又几经变更分合。直到“文革”结束,它的主人才换成北京市文物局。时光流转,1984年,府学胡同36号与交道口南大街136号,两宅院合为一体,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因两所宅院几十年虽有一定变革,但其主要建筑和院落基本完整,此后庭院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修缮,且油饰一新。当年北大修建的各类临时房屋,如各家厨房、厕所以及公共澡堂等都被拆除,园林绿化覆盖到每个角落,绿草盈盈,花树林立,鸟语花香,显得比过去更加整齐、干净、安谧和幽雅。此外,北京市文物局还将由西城区拆迁的有文物价值的一栋清末二层小楼整体迁移到院内。北面以及东墙外又新建了仿古建筑用于办公,使整个大院面积有所扩大,且建筑风格一致,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