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贾平凹:只有将阅读内化为生存需求,全民阅读才能发展

来源:文学陕军微信公众号 |   2018年04月26日09:50

当当专访贾平凹部分片段

“每年这个时候,总有人让我说一段儿跟阅读相关的寄语。大家年年都谈,说明问题还没解决。我认为,只有将阅读内化每个人的生存需求,咱们的全民阅读才能得到发展。”

2018年4月,正值当当4.23书香节前夕,贾平凹老师在西安的家中,与读者分享自己关于新书《山本》创作感受,以及对于阅读新趋势的观察思考。

贾平凹与当当读者对话图

谈新书《山本》与创作历程

当当:您的新书《山本》不分章节、不设标题、绵绵密密、一气贯通,由风格鲜明的文字连缀组成。既有飞禽奔兽,也有魍魉魑魅,前者是自然,后者是人事。这个言说结构,《老生》的叙事已经演绎过一次。而在《山本》里,演示自然的部分被融化到了人物口中,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您认为《山本》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跟您过去的作品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贾平凹:《山本》是我的第16部长篇小说。这种写作手法从《废都》就开始了,在《秦腔》《古炉》就更明显一些,到了《老生》《带灯》这里,相对就会弱一点。而在《山本》这本书里,我又加强了这种手法。其实,写作手法都是服务于写作的内容和题材的,因为《山本》中日常生活的描述很多,这样的写作手法可以更加自然地展示人物的吃喝拉撒睡。可以说,是针对不同的故事,采取最合适的表现手法。

当当:您在《后记》中提到:“漫长的写作从来都是一种修行和觉悟的过程”,在这前后三年里,您提醒自己最多的,也是写作的背景和来源。您在创作过程中和创作完成后,都“走进秦岭”“告慰秦岭”,这是否就是您思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外在行动?可否跟读者分享一下,这是具体一种怎样的体验?

贾平凹:其实,这本书的原本计划就叫《秦岭志》,只是因为担心与《秦腔》重复,加上我在《后记》中提到的其他原因,才把书名确定为《山本》。很多人认为,秦岭只是气候的分界线,而事实上中国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围绕秦岭发生的。对我来说,秦岭不仅仅是我的故乡,更是最能代表中国人的一座山。

《山本》这本书写的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通过“天、地、人”这一叙述角度,来梳理那一段动乱的岁月,整理特定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人性,挖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与万物之间的感情,张扬苦难之中的大爱。写任何作品都要真实、准确,这就要求要深入生活,要贴着大地飞翔。作家要真诚地面对生活和社会和作品和自我。

虽然写的是二三十年代的故事,但是读者能够从《山本》中看到中国人的思维和价值一步步演进的过程。我们今天的一切都是有根源的,所以我在创作过程中和创作后才会坚持“走进秦岭”“告慰秦岭”,通过反复接触秦岭去构思故事的来龙去脉,将历史还原成文学,将自己的思想通过小说展示出来。

《山本》封面图

当当:我们在您的新书《山本》中看到了您的手稿,也感受到了您在《后记》中提到的创作过程中“风怀其中”的奇妙感觉。从2015年开始创作,您坚持保持手与笔的亲切感,可以跟当当的读者分享一下这种“亲切感”具体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吗?

贾平凹:我一直强调,作为一个作家,要有对现实生活的机警之心,还要有寂寞之感。一方面,要去关注、去了解、去参与现实社会,就像兔子耳朵一样,对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跟着转来转去。如果长期跟现实社会脱节,就没有办法理解社会,自然对于作家创作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创作长篇小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一篇散文或许一个上午就能完成,而《山本》这本书的创作时间长达三年,我也一直坚持手写。我个人的写作习惯是,第一遍写草稿的时候,一定要用一个豪华的记事本。然后在普通的稿纸背面开始抄改,一边抄一边改,完成第二稿,然后再抄改第三稿。例如这本《山本》45万字左右,这样手写3遍,相当于经我手起码写过去130余万字。

写作真的是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在外人看来很孤独,很辛苦,其实在自己看来很快乐。这种快乐跟吃好的穿好的是不一样的,它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纯粹,是一个自我排毒的过程,很多说不清的感受都能够在写作中体会到。

如果没有其他会议和活动,老婆通常一早开车把我送到办公室,写到11点我会处理些其他的事,吃过午饭下午睡到3点再继续写,正常来说我每天要写15个小时左右。放假没人干扰,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大年三十吃过饺子就会开始写作。然而,长时间习惯了一个人专注于写作,家里的事情几乎不管。所以说,作为一个作家,我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

贾平凹新书《山本》手稿部分照片

当当:的确,您牺牲了大量陪伴家人的时间,才得以不断给读者带来大量广受好评的作品。当当的大数据显示,您的作品在当当累计收获了数百万读者好评,包括《废都》《秦腔》《古炉》《高兴》等16部长篇小说、《黑地》等中短篇小说以及《丑石》等散文作品。以2016年出版的《自在独行》为例,仅这一本书就收获了26.87万条当当读者好评,五星好评率高达99.8%。您如何看待读者产生的这些大数据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

贾平凹:其实这些主要是出版社在具体操办,我本人不太上网,也不用微信,所以这些信息都是其他人告诉我。得知自己的作品收获了这么多读者的好评,非常感谢当当,当然更要感谢读者。《自在独行》这本书其实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作,没想到过了这么久,当当的读者还这么喜欢,确实很感动。因为散文在中国普遍发行量不大,但是在当当上有这么多的好评,很意外也很惊喜。

对于每个作家来说,的确需要加油声和鼓掌声。就像是运动员在赛场上跑的时候,一定要有观众加油。如果是嘘声一片,那他就很难往前跑了。但是写作这件事,是很漫长的路程。在你开头跑的时候,别人说什么无所谓,你只管往前跑。关键是后半程,一定要无限向前。我在给女儿的信里写到,要把能量释放出来,能跑多快跑多快,能跑多远跑多远。这是提醒女儿,也是提醒我自己。

当当:在刚刚结束的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评选中,历经推荐、投票、评选、公布四个阶段,当当累计收到1110余万次读者投票,您本人也再次当选2017年度影响力作家小说榜单TOP 3。您如何看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贾平凹:作家就是为了喜欢自己的人写作的,就像开川菜馆的人是给爱吃辣的人,开粤菜馆的人给爱吃海鲜的。这么多的当当读者来支持我,来阅读我的作品,我自己也没想到,给我一种力量。未来,我会以最大的真诚来写作。我认为,一个作家,只有付出他真诚的劳动,才是对读者负责。谢谢每个读者!

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受过挫折,但还是坚持下来了,总觉得还有东西可以写。整个写作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那时候刚刚写作的时候,环境和现在完全不同。以前对文学的知识都是自己慢慢摸索,起步很晚。到现在,世界上有更多国家的人有兴趣关注到了中国文学。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作家没有谁不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我当时也是这样开始接受了西方文学。有特殊到普遍,由普遍再到特殊,反复地发展。

人类共同关注的一些普遍命题就像河水冲刷河床,河水一边冲击制约河床,同时又改善、塑造了河床。尽量吸收外界的东西,人家对世界、人性的看法。再一个要看到你是中国人。把两者结合。作家必须要有全球视野,眼界开阔后才能认识到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有这种观念后,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写的东西就不一样了。我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我基本就处于这样的探索、矫正过程中。最开始是独特的,特殊的,渐渐地拥抱世界,现在有沉淀出自己的东西。

看阅读新趋势

当当:您如何看待现代人的知识焦虑,您觉得如何与这种焦虑共处,阅读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贾平凹:这是一个每个人都焦虑的时代。压力这么大,焦虑这么多,不论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压力很大。我自己也会好几天心神不安,无名烦恼,就会逼着自己看点东西。胡适说过:打麻将可以忘掉读书,读书可以忘掉打麻将。当你进入阅读的境界之后,你就会忘记好多烦恼。我把《山本》交付以后,这几个月我一直在疯狂读书。只有把阅读变为一种生存需要,我们才会自觉地去读书。如果单纯去倡导,而不是他本人的生存需求的话,我觉得他很难坚持下来。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阅读的选择自然不一样。我个人认为,应该尽量读得多一点、杂一点。很多心灵鸡汤和职场秘籍没必要读太多,因为内容重复,对于更大的进步与突破的作用不大,应该多读一些深刻的东西。我在交付《山本》之后这几个月,读了很多经济的、佛教的、社会的等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书。越读书,越觉得自己太浅薄。如果早早读了这些书,也许我的《山本》就可以加入更多内容。以前没时间,只能希望这些新的感悟可以加入下一部作品。当然,具体一本书好不好,还是要自己亲自读了才知道。

当当:是的,让咱们将对《山本》的评价的权利,回归到读者手中。现在纸书和数字阅读并为阅读的主要方式,数字阅读越来越便捷,纸质书则在阅读艺术感、气氛上具有重要作用。相信您应该是更习惯看纸书,但是想了解一下您觉得未来纸质书和数字阅读会如何发展?

贾平凹:我身边很多朋友,还有我老婆,每天早晨都在听书,但是我还是不适应。我只有看到文字,才能有感觉,单纯听声不行,所以我确实还是需要看纸质书。我认为纸书和数字阅读会长期共生发展,总有一部分人要看纸质书。

当当:不仅仅是阅读媒介,现在人工智能也越来越出现在阅读的创作领域,微软小冰可以写诗,写对联,当当云阅读也已经上线了微软小冰声情并茂、配乐朗读的“小冰姐姐讲故事”听书专栏。您觉得未来人工智能在创作和阅读领域扮演什么角色?

贾平凹:我看过人工智能写得诗,确实写得不错。好多年前人们说互联网会改变世界,当时很多人不相信。我当时看到一些报道,也是很害怕,担心作家这个职业也会消失。不过我相信,人工智能和人类创作会也会是一种长期共生的关系。

当当:除了阅读媒介和内容创作,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人们在当当不仅能够买纸质书、还可以看电子书、听书,通过别人的阅读笔记,找到这个人,在找到他喜欢的书,而不仅仅是看排行榜和编辑推荐。您如何看待这种阅读新趋势?

贾平凹:我觉得这样很好,可以相互谈,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但是与此同时,也会担心没有秘密。就像现实世界,总要见人,无处可藏。我可以马上知道别人怎么看怎么想,但是可能会失去一些神秘感,少了一份阅读的孤独感。确实有好处,但又有新烦恼。

当当:4月23日就是世界读书日,也是一年一度的423当当书香节。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作为一名中国作家, 您有什么希望跟当当读者分享的经验和体会呢?

贾平凹:每年这个时候,总有人让我说一段儿跟阅读相关的寄语。大家年年都谈,说明问题还没解决。这就像组织大家锻炼身体一样,如果一个人习惯了每天晚上散步,你突然不让他走,他反而难受了。而社会各界关于阅读的呼吁就像感冒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像我刚刚说过的,只有当一个人读了书以后,对他的家庭、子女、财富、生命等产生了影响,将阅读内化为一个人的生存需求,全民阅读才能得到发展。

(本文转自“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