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丛上竣:90后书写的孤独与自由

来源:北京晚报 | 李峥嵘  2018年03月23日15:12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 丛上竣 中信出版集团

“看见了命运本来的样子,却想要更加努力拥抱这孤独的世界。”《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是90后青年作者丛上竣的真情作品,用16个故事写出了他眼中的灵魂在纷繁时代里的小命运:把田螺姑娘当作偶像的家政大婶;永远相信平凡爱情的北京大妞;敬畏生灵,用三十年的时光救赎内心的人参奶奶……每个人都有着孤独的气质,又都获得了内心的自由。这些故事得到了青年读者的共鸣,《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首版上市很快售罄。丛上竣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书中透露出90后什么样的心灵世界?本报专访了丛上竣,他说,把这些故事写下来的过程,便好像成为一个稚拙的生命的体验家。

作者简介

丛上竣,曾任节目主持人、大学教师、专栏作家,国内著名上市公司年轻高管。2016年创立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任CEO。曾在这世界的许多角落行走和生活,记录下一些生命的困境、起舞、执着和不弃不舍。

书乡:身为90后,你是怎么想到要以孤独和自由为主题来写一本书的?

丛上竣:孤独与自由都是人生的恒常状态。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需要单打独斗,适应这个世界的运转规律,学会与他人相处,与孤独相处。我们心心念念并且奋斗着,目标就是要靠近自由。当然这种自由有很多个维度,财务自由、时间自由、迁徙的自由、心灵的自由等等。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中国,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大家追求理想、事业的空间和自由度也不断加大。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快,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开不完的会议,喝不完的咖啡。我觉得这种忙碌反而会让个体在群体中的孤独感更加强化。

从我自身角度来讲,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挺幸运的人,我1990年出生,在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有机会到电视台去做主持人,后来做到制片人,再后来还有机会到高校教书,去拍纪录片,去上市公司做管理,创业做自己的公司。每两年我就逼着自己转换一个航道,这些经历看似刺激或光鲜,但其实也挺不容易的。而且一步步走过来,在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与小小的虚荣心被满足的同时,我也不断地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并且这种体会越来越具象,越来越牵引着我去思考,我想要追求的自由是什么。所以其实“孤独”、“自由”这两个词至少在我脑海里萦绕了五六年的时间。

直到2014年,我制作的一档节目遇到比较大的网络攻击,我们竞争对手以及网络水军铺天盖地的质疑甚至是谩骂让24岁的我终于有一点承受不住了,我跑到美国长途旅行。这一路碰到了许多人,特别是有一次在飞机里遇到了一位70多岁的白人老奶奶,她自老伴去世后便一个人天南地北的旅行,老伴没有实现的环游世界的梦想她步履蹒跚的替他完成。老奶奶在我特别崩溃的时候给予了我很温暖的鼓励与力量,用最朴素的话语支持着我捋清思路,继续踏上年轻的战场。这一篇故事也成了这一本书的序言。从那次相遇开始,我突然意识到,在我的身边其实有很多人,他们那么平凡,甚至如一粒微尘,他们历经生活的磨难,尝遍人情冷暖和孤独的滋味,没有放弃、未曾远离,依旧那么勇敢地张开双臂拥抱着生活,满怀感恩的默默行走,追寻和靠近了自由。在之后的一年多,我陆陆续续把这些“身边人”的故事写了下来。

书乡:在这16个故事里,你第一个写的故事是哪一个?

丛上竣:第一个写下的故事是《北京大妞就是美》,讲的是可爱的北京大妞黄姐,跌跌撞撞追求平凡爱情的故事。黄姐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是我多年的朋友,她虽长得不漂亮,却乐观、执着、坚韧,是朋友们心中的小太阳。她感情的路跌跌撞撞,她遇人不淑,遇到的每一个都是奇葩,她总说她的人生主题曲就是《爱情的骗子我问你》,她的爱情经历让我们身边的好多朋友都以为是小说家编出来的。但黄姐在我心里,很像铁凝的作品《永远有多远》里的白大省,无论遇到啥样的磨难和困境,心里永远都点燃着爱的光。终于在跌跌撞撞了二十年之后她找到了自己的真爱,而且真爱还生活在大洋彼岸,她成了现实版的“北京遇到西雅图”。

书乡:哪个故事你花的时间最长?

丛上竣:除了第一篇《北京大妞就是美》花的时间比较长之外,《我亲爱的大小姐》也花了很长的写作时间。大小姐是我的太奶奶,是我小时候很不喜欢的一位家族中的长辈。她出身于大户人家,一辈子秉承着“大小姐”的气韵和做派,有时候让人觉着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在她去世后,我一点一点拼凑出她的故事,她曾经投身火热的革命军营,但一次意外掉了队,就再也没有回归,家人把她草草嫁掉,她的革命理想也随之破灭,剩下的是消磨了她半个世纪的孤独和无奈。她一辈子不做家务,一辈子和子女晚辈保持着疏离,一辈子举手投足都是大小姐做派,这些都是内心的不甘,和理想破灭后的绝望。通过采访等方式,拼凑出她一生的轨迹,花费了我一些时间。在内心里慢慢接纳她、理解她,也花费良久。写作上,揣摩一些具体的写作手法,如怎样把纷纭的时代背景有画面感地表述出来,也花费了一些时间。

书乡:我注意到这本书里大部分都是女性,跨越不同年龄的女性。为什么呢?你是觉得女人更孤独吗?

丛上竣: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吧:

首先,女性比男性更加感性,女性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她的力量、她的生命力、她的奋斗路都会比男性多一些情感色彩,就像李碧华说的“凡是生活的,都不浪漫”,我喜欢女性主人公的那种浪漫的情感的力量。相较于女性,大多数的男性,可能要冷静很多、理性很多。

其次,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会觉得女性偏弱势一点,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准确地说,女性具有一种男性不具备的水滴穿石般的坚韧以及春风化雨般的温柔的力量。这种力量反而能够在生命的困境中绝地反击,这种力量会让女性更容易学会与孤独相处,寻找光明与自由的出口。当然这也是我在写完这本书之后具体感受到的。

最后,这可能也跟我学电影专业出身有关。我不是学文学专业的,我的写作也都是先在头脑当中闪现出来一些场景和画面、一些人物的面容,甚至是一些不可名状的细节。当这些细碎的画面成长完全,我才会动笔写。我总觉得女性主人公会更有画面感,她们行走在车水马龙间也好、她们谈笑间眼眸流转也好,她们微笑或哭泣,都是有故事的。从这个角度说,我最喜欢的几位导演也都很“女性主义”,比如关锦鹏、许鞍华、纳迪·拉巴基等等。

书乡:里面也有一段你自己的爱情故事,讲你读大学的时候爱上了女老师。写自己的故事常常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这种带有一点点超越常态的故事。你在写作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丛上竣:其实这个故事一开始我并不想写的,因为我总觉得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那么一个人、一段情感、一个故事,是不必分享给别人听的,就让它静静地生长在内心深处,这是一种很理想的美好状态。但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忙,写作的事也被短暂的耽搁下来,当忙完再提笔的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对,写下的文字自己都不喜欢,也不相信。这时候我的编辑著名出版人薛婷老师和我畅谈了一次,她鼓励我写下心里觉得最美好的一段故事,就实实在在的、不加修饰地写,这篇文章也就诞生了。其实这本书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实的,我也在用一种“非虚构写作”的手法,和读者说着真实的、实在的心里话。这一段感情是我的初恋,虽然好多朋友包括读者读完后都会跑到我的公众号留言,说我的初恋太晚了,太“超越常态”了,但我想说的是:爱,都是一样的,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普世的一种情感,也是最圣洁的力量。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在回忆那些或甜蜜或忧郁的瞬间时,偶尔也百味杂陈,但当我写完了这篇文章,心里却慢慢地全都是感恩,我特别谢谢我初恋的对象是一位那么美丽、神秘,那么有个性、酷酷的人,我也感恩那段经历让我体会到了爱的美好,启蒙了一个晚熟的男孩子的心。而且在心里,我也体会到:要珍惜身边的缘分,相爱的时候,就多爱一点。在一起的时候就好好地相处。要分手了,就好好地告别。就像在那篇文章结尾我写了一句话:既然时光留不住,每个人都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