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拇指作家”:期待精神脱贫,解心灵之渴——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马慧娟

来源:中国艺术报 | 乔燕冰  2018年03月19日10:26

初中文化,农村妇女,常年用手机写作, 6年摁坏了7部手机,写作40万字,作品在《黄河文学》 《朔方》上发表……

2016年,先后出现在新华社报道中和两登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舞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镇玉池村回族村民马慧娟的文学创作经历,感动了无数人,一时间,这个“拇指作家”的故事蹿红网络。但于马慧娟而言,这些并不重要,她只顾在繁重的农活中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在她仅有的写作工具——手机上编织她的文学世界。

初心不改,但角色却在变。

正在召开的两会上,新当选为人大代表的她揣着她的第11部手机,以及身后无数村民的重托,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建言献策,履职尽责。如果不是借助她头上颇有辨识度的帽子,或许没有多少人能一眼认出这个西北女人就是那个被许多“铁粉”喜欢的草根作家,而若非走近她,也难以了解到朴素的外表下,包裹着的纯净丰富、细腻坚韧的内心。

从古到今,写农民生活的大都不是农民,我要把农民真实的状态写出来

“有一天,一位网友姐姐问我,为什么每次只写一百多个字,还没看呢就没了。

我说自己没流量,不敢写。

姐姐很惊讶,竟然会有人因为流量的原因,而控制自己的写作字数。

萍水相逢的姐姐要走了我的电话号码,她说流量她给我,让我想写什么就写,不要因为流量而委屈自己,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

当初《我是演说家》上马慧娟的自述中,或许其经历与许多艰辛不易的农村妇女大抵相似,但这样一个关于创作的一个细节,却足以戳到观众泪点,其他的苦楚可以想见。但无论生活如何,她的写作依旧。从2008年到现在,马慧娟摁坏的手机已经从2016年人们了解到的7部增加到10部,写作从40万字增加到100多万字,发表刊物列表上多了《天津文学》 《民族文学》 《回族文学》 《散文选刊》 《中学生阅读》等,她的第二部散文集即将付梓……

2016年9月,马慧娟的第一部散文集《溪风絮语》问世,那次在电视上的演讲内容也以《西北村妇的小梦想》为题收录其中。作品写童年、亲情、家族……质朴的语言,灵动的刻画,让人在节制的笔触中体味到纯美温暖的心灵。看她的文字,似乎总让人联想她蹲在田埂,倚着犁把,靠着灶台,泥土味和烟火气中不时渗透着汗水掺杂着呼吸;她也仿佛是全天候握着一部手机,用文字不时“拍摄”下她眼中的乡村镜像,有意却非刻意的取景,没有也没想用花哨的技巧,但却因为在她敏感的内心支配下,启动键会随时被按下,因而留下了她的视角她的方式无法复制的乡村真实,粗砺而细腻,俏皮而率真,也触动着读者去省视人生……

有评论家这样说:“在她的笔下的人文情怀的表达中,那种看似不经意的触摸,又是一种绕开疼痛去找寻温暖,或者是丢舍温暖去抚慰伤痛的写作者的责任与良知。 ”

《溪风絮语》的读者群体构成颇为多元,马慧娟说,有社会精英,也有最底层的环卫工人、小商小贩,有老人有孩子。“当初我出书时预期并不高,但书出来以后,大家都反馈适合各个年龄阶层阅读,但我自己感觉在文学高度上有所欠缺。 ”

即便有这样的欠缺,为什么自己拿手机摁出的这些文字能被很多人喜欢?马慧娟觉得是因为这些文字的一个很鲜明特点是很真。“真的东西就是来源于生活,原汁原味,没有任何修饰的表现。别人可能从文中看见他们曾经的生活,或者现在正在过的生活。他们从我的文中找到一种宁静的感觉,这是读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我看来,生活不管是什么状态下,心里要有一个平衡点,这样就算生活得不好,但有梦想,能知足,内心就能获得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我想读者是感受到了这些,而不是从我的笔下感受田园生活。 ”

“书写是为了邂逅更好的自己” 。这是马慧娟写作的初衷,她也曾以此为题写过一篇创作谈,坦承梦想、爱好、实现自我价值,或者感染别人,这些都不是她最初写作的目的。因为像很多遭遇窘境而迷茫困惑的人一样,马慧娟曾经仰望着别人的幸福,躲在自己构建的灰暗世界里自卑着,将自我否定推向极端。为了掩盖自卑,三十岁开始尝试写作的她尽力去写她眼里看到的快乐——荒草堆里的一朵花,艰难生活中的一句笑话,雨过天晴的明艳,人性中微不足道的闪光点。“我庆幸自己在灰暗的日子里选择了用文字去自我救赎,庆幸我没有把那些负面情绪写出来,庆幸我的文字被那么多人喜欢,更庆幸生命中遭遇的那些艰难险阻让我去深刻地思考我活着的意义。 ”马慧娟坦言随着作品被关注并集结出版,读者与反馈越来越多,她的世界里曾经天与地是一种颜色的感觉变了,写作动因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即从最初只是表达自己,甚至是自私地为了改变自己,到想把周围人,想把农村的生活记录和表达出来,她在改变着。

“从古到今,写农民生活的大都不是农民。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认为是写田园生活写到了极致。但我认为农村生活不是那样的。 ”马慧娟说,“别人认为的田园生活是诗情画意,在我眼里是无尽的重复和劳累。因为许多写作者,他们不是农民,顶多去体验个生活,和农民坐着聊个天儿,喝个酒,这就算是体验生活了,但是真正的田园生活他们是没有体会到的。所以渐渐的,我觉得作为一个农民,我要把我们的真实状况写出来,把无尽的劳累生活中农民积极向上,不抱怨,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生活常态写出来。 ”马慧娟直言不讳。

马慧娟说在写作这件事上,她说不出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只是觉得写作是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己的剖析,就是用心去体验生活用心去写,把想表达的表达完整,表达清楚就行了。“我不可能去全方位地覆盖什么,毕竟我不是一个专业的作家或者写作者,我可能就是在打理我的生活的同时,喜欢写文字,我把我眼里看到的,心里感受到的写出来。 ”从站到《我是演说家》舞台上到记者采访中,马慧娟一再强调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就是个鼓捣文字的,因为她对作家有自己的定义标准:“我心目中的作家,应该是怀有大爱和悲悯情怀,能放眼关注到整个社会。他的作品能流传于世,他的观点即便不被100 %认同,也起码达到90 %的人认同。 ”

一个人走得再高也是个人改变,我希望努力让这里精神脱贫,只长庄稼的土地终究是贫瘠的

马慧娟走红,除了因手机创作而使“拇指”这个标签被贴到作家的前缀这一显在特征,潜在原因无疑是人们总是难以将其生花妙笔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村妇相关联。正如无数个这样的中国农村妇女即便都有自己的名字,也如她所说,只被称呼为“某某的老婆”“谁谁的妈” 。因为通常,创作是内化后的外化,是丰厚学识储备来奠基的,而这一点,也是马慧娟的隐痛。

“说到读书,我很惭愧,我是实诚人不能去吹嘘自己读多少书。我现在的知识大部分是初中时候积累下来。 ”读完初中就迫于生活压力无奈辍学的马慧娟和大多数农村姐妹一样嫁人生娃,“从20岁到30岁之间,十年中我没有读过一本书,一切的梦想,在我婚礼那天破灭了。 ”马慧娟介绍,从2008年用打工攒的钱买了手机后她终于可以在网上看电子书。但能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玄幻、仙侠等题材的网络小说,对其写作虽有影响但终究不大。“网络阅读快餐式的,我看得很快,几百万字的小说我可能不到一周就看完了。 ”她渴望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因为她意识到“写作最终拼的不是技巧、不是对文字的掌控或其它东西,而是思想境界的高度和对世界的认知。 ”

马慧娟如今拥有的书渐渐多了,但她说依然没有多少时间读,有时有一点时间可能抓来一本书从中间看,看几页一忙就又放下了。因为现在的她,除了依然面对丈夫患强直性脊柱炎干不了重活,上有婆婆要侍候,下有儿女在读书,要担起家中主要劳动力的养家重任的现状之外, 2017年她应聘担任了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一职,这份工作分去了原本就不多的属于她的“农闲”时间,但是她觉得值得。

“我一个人走得再高也只是一个人的改变,但当我努力能让我们这个地方的文化有一个大的起色,让它逐渐变成一个有文化氛围的地方,会很有成就感。 ”马慧娟介绍,红寺堡区是有着23万人口的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她所在的红寺堡镇也是其中有10万人口的最大的镇。这里的移民一方面因刚到新地方都忙着过日子,文化不被重视,另一方面和许多农村家庭教育一样更多灌输给孩子要多挣钱而不是多读书的价值观,生活渐渐提高但精神层面却相对很匮乏,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没落。

痛定思痛,做文化站站长以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马慧娟尝试着各种努力。策划了首届农民阅读节,组织知识竞赛、朗诵比赛、农民写作比赛、小学生国学背诵比赛、讲我的移民故事比赛、读书故事比赛等等,未来她还要组织农民书法和文艺表演比赛等,“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文化逐步走进每个人的心里,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参与文化,传播文化,尤其是青年一代,慢慢推进吧。 ”

“今年元宵节前夕,我到村里各处了解社火节展演的准备情况,当我在一家的院子里,看见一位无法站立只能坐着打鼓的七旬老人,那一刻我被深深触动,因为在他的眼神中我看到强烈的孤独,当我问起他,老人高兴地边说边演练开来了,快板、秦腔、迷糊戏,他啥都会,可是没人认同他与他交流,连他儿子都说学这东西没用。 ”当乡村正在遭遇的文化断层如此真切地呈现在面前,马慧娟无法平静。此后,她连续走访20多位民间艺人,摸底调查梳理传统技艺现状,倾听老艺人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建议,也决心要以视频等技术手段记述这些民间技艺,为传统技艺和民间艺人建立档案,同时为老艺人与青年一代搭建沟通和学习桥梁。

来京参会之前,马慧娟在她发布作品的微信公众号“马慧娟的农闲笔记”上向读者致歉,已连载到第十九章的小说《山水路迢迢》最近因工作原因将暂缓更新,被小说主人公命运牵动着的“铁粉”们只能在祝福中苦等。如今,肩上又挑起了人大代表这一重担的马慧娟深感作为红寺堡移民区20年来第一个人大代表,这份荣誉背后是深重的责任,她的世界不能只是自己的文字书写。“现在我关注的是土地之渴和心灵之渴,就像我在文章中说的,只长庄稼的土地终究是贫瘠的,我希望努力让这里真正精神脱贫,解心灵之渴。 ”

就这样,乡村文化振兴是马慧娟履职的起点。人大会议上,马慧娟带来了《关于支持宁夏县级“两馆”达标建设更好保障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建议》 ,希望国家要支持基层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让更多农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李克强总理参加的人大宁夏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马慧娟对总理说,自己经历过借书比借钱还难的尴尬,深知图书馆的重要性。真诚的话语让总理为之动容,而总理回应她时的那句“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文化的力量”让她无比激动并信心倍增。

“好好生活,踏实写作” 。从最初在侄子那得来的QQ号开始在网上发布文章至今,这八个字一直是马慧娟的QQ签名,她说直到现在这都是一个最基础的愿望。“我总是向往早上起来不是扛着锄头赶着去干活,不是喂牛,不是做饭打扫屋子,而是能拿起书来读,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们期待,在她的努力之下,这样的渴望能成为她并渐渐成为她身边人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