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两会声音∣潘凯雄:新时代文艺出版呼唤精品

来源:中国艺术报 | 金涛  2018年03月07日09:45

书籍传递知识,书香带来快乐。2012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几年过去了,我国全民阅读工作成效如何?读屏时代,青少年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图书市场迅猛发展,出版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但也存在大量重复出版、低效出版,如何解决?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

记者:您今年两会关注了哪些话题?

潘凯雄:我是本届新委员,出版业供给侧改革是我提案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出版业是经济工作的一部分,没有理由置身度外。更何况我们这个产业本身也存在改革的迫切需要。现在我国每年出版的品种都在增长, 2016年已经接近50万种,但其中很多是低效出版、无效出版,重复版本特别多,特别有些公版书大量出版,质量一般。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图书出版品种数在增长,但总印数并没有太多增长,出版产业确实存在有效供给不足。

记者:改革开放40年,出版行业变化巨大,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潘凯雄:改革开放40年最深刻的变化,第一就是图书出版极大丰富。刚刚改革开放时,图书出版不会超过两万种,发展到现在每年将近50万种。这是最显著的特点。第二,极大丰富的同时,出现了很多个性化服务,能满足不同读者多方面的需求,丰富性和个性化是统一的。同时,图书出版高度开放,中国的图书和世界基本同步,国际上不管是最新的学术著作还是畅销书,在中国基本能同步出版。

记者:新时代的出版业,尤其是文学艺术出版,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潘凯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文艺类出版里同样存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当然不仅是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包括精神生活的追求。从对精神生活追求来说,文艺出版、文学出版承担的作用是其他类出版不可替代的。文艺作品受众最广,不像专业出版或教育出版,受众有特定人群目标。文艺出版不管什么专业、年龄,理论上讲,都有读者存在。从这个角度看,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需求方面,文艺出版、文学出版存在特殊使命。现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高度个性化,一个是精品化。物质生活提高,对精神生活需求就会加大,而且追求既是多样化的,也是在螺旋式上升当中。所以文艺出版应该在这两方面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现在个性化的出版很丰富了,但是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很突出。对精品的追求,对原创文学的追求,要有更高的标准。

记者:这几年全社会大力提倡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您觉得阅读风气有哪些转变?

潘凯雄:党和政府这些年持续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全民阅读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点,成为一种风尚,大家的阅读习惯、需求比过去有了大大增加。这里从两个角度来说。首先,从大的阅读概念看,不光是纸质书阅读,包括电子书、手机阅读等等,阅读人群比以前大为扩大。其次,从传统阅读的概念来说,经过这些年政府的推动,包括政策扶持、硬件投入等,图书市场开始回暖。前些年图书市场一直下滑,但这几年情况也有所好转,整个图书出版呈增速发展,而且增速超过国民GDP的平均增速,在10个百分点以上。全民阅读,政府的支持功不可没,包括对实体书店的扶持,社区书屋、农家书屋建设,还有图书馆建设,等等。整个社会阅读风气日趋浓厚,成效显著。

记者:如何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

潘凯雄:这个要从狭义角度来回答,我还是提倡青少年多读纸质书,少读屏,少一些碎片化的阅读。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应该多一些系统的阅读、整体的阅读。在他们成长阶段,在青少年审美观、人生观成形阶段,还是系统阅读比较好。所以,一个是要从舆论上、从学校教育上,给孩子阅读创造条件,多给予正面、积极引导。一个是引导阅读的方式上要更具体一些。现在全民阅读呼声很高,说的也很多,但抽象地、泛泛地讲阅读重要性、阅读有益人生的比较多,我觉得要讲得再具体些,比如一本书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与其泛泛介绍、呼吁,不如说你读了什么好书,介绍你的读书心得与体会。

记者:您非常强调图书产业要以内容为王,但我感觉目前出版有个趋势,越来越重视装帧设计。物质条件好了,出版社有能力出更漂亮的书,读者也有条件买更贵的书,很多人购书越来越看重收藏。比如文学作品,如果仅仅是文字内容,完全可以在电子书或网上阅读,但独特的装帧设计却是电子书不可替代的,可以吸引读者购买与收藏。如何平衡好内容与形式,您怎么看?

潘凯雄:我还是主张内容和形式统一,这是前提。特别差的书装帧那么好纯粹是浪费。如果书的内容值得打扮,打扮好一些,我完全认可。书除了阅读功能,也有物质性,讲求形式美感没有问题。而且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消费能力的上升,书价已没有那么敏感。一本书打扮漂亮一点,物质感、形式感强一些,也有助于销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支持和鼓励在形式上创新。但我不赞成为打扮而打扮。有些是过度地奢华包装,多体现为材料的堆砌,实际上设计感并不强,作为装帧艺术,设计师本身艺术的含量未必能充分体现。现在很多设计师完全依赖电脑,不会画、不会写,设计的作品看不出主观意图。而老一辈的装帧艺术家,他们未必精读图书内容,但还是会了解文本,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现在图书品种量大了,但好的装帧设计师还是应该了解一下内容,至少要让编辑介绍一下书的内容。过度包装,滥用丝绸、皮革等材质,完全脱离内容,为装帧而装帧的精致,这些我是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