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著名作家、画家王祥夫:作家要不停打磨自己的刀锋

来源:深圳商报 | 魏沛娜   2018年02月01日07:15

作家王祥夫

王祥夫著作《劳动妇女王桂花》。

王祥夫著作《夜生活手记》。

“作家是伟大的,这种‘伟大’在于多层面地关注生活”、“小说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麻木不仁”……前不久,作家、画家王祥夫受邀前来深圳参加第二届相聚光明·全国文学创作笔会,并作了一场主题为“我与小说”的专题讲座。讲座上,王祥夫和深圳作家远人进行对话,与现场文学爱好者分享小说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一同探讨对中外文学的看法及小说的写作技法。无论谈小说,聊绘画,还是说生活,王祥夫言辞诙谐幽默,大有魏晋士人真性情的风度。

在文坛上,王祥夫尤以短篇小说闻名,乃至于有人称赞他是中国的“契科夫”。他认为,好的短篇最要命的是可遇而不可求。多年来,王祥夫创作成果令人瞩目,其文学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杰出作家奖”、“赵树理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上海文学》奖”、“滇池文学奖”,并屡登“中国小说排行榜”;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三十余部。美术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奖”、“2015年亚洲美术双年奖”。

在王祥夫看来,好的作家,应该是时代或个体的情绪捕捉者。短篇小说尤其是这样。最近,王祥夫又出版了最新短篇小说集《劳动妇女王桂花》、散文集《夜生活手记》等。围绕自身创作,王祥夫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专访。

好作家有两部好小说就足够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从去年至今,您出版和再版了许多本新书。现在您重新看自己往昔的文字,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所有的小说都能让您满意吗?

王祥夫:去年到今年我所出版的长篇、中短篇集和散文集相加起来有二十多本,这让我自己都有些吃惊并且有些不安,其实我觉得好作家有一两部好小说就足够了,但我也是中国作家之一,和他们一样也停不下来,这样写下去,我想自己会不会成为写作机器,那可不妙,这就要时时刻刻问自己一声,凭什么让读者看你的小说,说到去年和今年我所出的那些书,我感到欣慰的是,它们的开本都相对很薄很小,这不单单是我个人喜欢与不喜欢的问题,是收入低的读者买得起与看得起书的问题,这一点很重要。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有的作家对于小说再版总会做些修改调整,有的就保持原状一字不改。对于作品再版您一般有怎样的修改习惯?

王祥夫:一般不再修改,除非出版社有什么特殊要求,这就好像生孩子,生下来后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了,但我会在再版前再把小说重读一遍,这就有种久违的感觉,有那么点接近亲密的感觉,就好像又看到了好朋友,或是闻到了某种气味。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无论您的小说或是随笔,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断地跋涉。您的这种写作特色是怎样形成的?

王祥夫:我的内心不够宏大,但有许多小单元,是蜂巢式的,如果说到文化二字,来自民间的,来自书本的,来自中国的和来自国外的都有那么点,但到了后来,我明白所有文化几乎都没什么区别,它们一律都是我们人类内心的,从浅表层看,是这样的那样的,随着深入,这种区别会淡化到无,像痛感与快感是没什么太大区别的,说到随笔,我喜欢它的道理是它双向的不会太多地浪费时间而且在语言上你能更用心一点。

关注现实才能得到鲜活的滋养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您的作品中有大愤怒,像《劳动妇女王桂花》通过一个“难以启齿”的荒诞故事讽喻历史,表现您的历史反思立场。但是再如鲠在喉的现实,一旦到了您的小说笔下尽管底里暗涛汹涌,表面却是淙淙流水,这种写法是有意为之的吗?

王祥夫:是,那肯定是努力的结果而不是一次意外获得,小说无真相不足观,而愤怒往往是真实的,一个人大哭或大怒,必定是有真实的东西在里边,而欢乐或大喜却有时候会来得莫名其妙,我对每个人的大愤怒都会肃然起敬,是有点接近敬畏的那么个意思,我写小说差不多是这样。你说的暗里汹涌明里流水淙淙,是艺术的某种规律,是控制感,你越控制,力量到后来会越足。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您说刀要有刀锋,作家这把刀的刀锋如果不想锈掉的话,那么它一定要在三块磨刀石上轮番不停地打磨。这三块石头分别是,面对众生,一是同情,二是正义,三是斗争。这是作家之于社会和众生的力量。那么对您来讲,写作又给了您怎样的人生力量?

王祥夫:优秀的作家有时候真像是某种锋利的刀具,我们知道想让一把刀保持锋利的话就要不停地去打磨,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才能让你得到鲜活的滋养,其实任何作家都无法与社会背景分离,还是那句话,没有真相的小说不是好小说,更重要的是,作品中,要有作家的真心真胆。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您在几年前曾经说到自己现在更加关注农村,您认为城乡之间的了解还存在怎样的鸿沟?

王祥夫:从生活上讲,这种区别越来越小,乡村的榜样是城市,小城市的榜样是大城市,到最后都一样了,万人一面是让人讨厌的,但区别还有,那就是他们或她们的内心,文学的作用之一就是要把这一点给找出来,外在外物外表没什么重要,重要的是去找到内心。

新鲜感减弱只能是个体的事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近年常听人感慨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文学远赶不上微博的内容丰富,即指小说所提供的“新鲜感”似乎在减弱。在您看来,小说的生机在哪里?文学跟今天瞬间万变的时代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

王祥夫:如果人天天都与小说发生关系那才是一件怪事,新鲜感减弱永远只能是个体的事,你减弱,没了,而她那里又来了,就是这么回事,小说其实一如新鲜的肉体,每一回都是新鲜的,这不是我的原话,是卢西安的一句话,但放在小说上正好。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如果请您给自己的兴趣排位,小说、随笔、收藏、绘画、书法、看书、摄影……它们在您的生活中分别有怎样特殊的位置?

王祥夫:让我重新选择,我想我还会选择当作家,画画儿只是为了挣钱,对我而言多少让人有点烦,说真话,我画画儿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挣钱的机器,而唯有在写短篇小说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是一个艺术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