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赵家璧、萧乾致牛汉信各一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宫立  2018年01月16日12:06

笔者最近在钱学森、楼适夷、赵家璧、萧乾、吴小如等名家信札专场,找到赵家璧、萧乾给牛汉的信各一封,不见于《赵家璧文集》第5卷和《萧乾全集》第7卷,当为佚信,当是解读赵家璧、萧乾与牛汉交游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牛汀同志:

听说你已在五四文学编辑室担任了更重要的职务,可喜可贺!但工作一定更忙了,这封信希望得到你的早日赐复。

前曾寄拙作《回忆鲁迅给“良友”出版的第一本书——关于〈苏联作家二十人集〉》,据你室郑延顺同志三月廿四日来信,告诉我已用在贵刊第二期。他同时代表你组要我为第三期纪念鲁迅先生一百周年专辑写一篇,我于四月一日挂号寄他《回忆鲁迅最后编校写序的一部书——关于曹靖华编译〈苏联作家七人集〉》,谅早已收到。该文原来拟给另一个刊物,因延顺来信,转寄贵刊,不知合用否?如蒙录用,请你们给我提些意见,以便修改,因为这两篇文章都已编入王仰晨同志约我为你社而编写的《编辑生涯忆鲁迅》一书中(内收十篇,约十万字,已在上海付排)。希望你早日给我提些宝贵意见,还来得及在初校时修改。你是知道我在撰写这些出版史料时,考虑不周之处很多,你们是拙作的第一个读者,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

此外,第二篇拙作,写的是鲁迅与曹靖华同志间的一段历史,虽然材料都是有根有据、实事求是的,难免还有疏忽或失误之处。我与曹靖老久未通讯,也不知他的北京住处,同时也不敢去打扰他老人家。如果你们采用此稿,请你考虑为尊重曹靖老起见,是否由你刊把校样送他看一下。如有修改意见,我当遵办。

茅盾先生不幸逝世了,这对中国文坛是又一巨星的陨落,而对你刊的损失也是不可弥补的,但《新文学史料》在组织他老人家写下这样一部极为重要的回忆录方面,功不可埋!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办好这样一个有影响的刊物。

翘首以盼,顺颂

著安

赵家璧

4.26

如需要《二十人集》、《七人集》书影作插图,来信即寄。

《回忆鲁迅给“良友”出版的第一本书——关于〈苏联作家二十人集〉》,刊于《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回忆鲁迅最后编校写序的一部书——关于曹靖华编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刊于《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3期。信中说,“如果你们采用此稿,请你考虑为尊重曹靖老起见,是否由你刊把校样送他看一下”,恰巧《赵家璧文集》第5卷收有赵家璧1981年5月22日给牛汉的信,正是对这件事的回应,“将发表于你刊第三期上那篇有关《苏联作家七人集》的拙作,前蒙同意把校样或原稿就近送曹靖老审阅,可否请即代办这件事”。由此可以推知,赵家璧给牛汉的这封信,写于1981年4月26日。另外,《回忆鲁迅给“良友”出版的第一本书——关于〈苏联作家二十人集〉》在收入1981年9月初版的《编辑生涯忆鲁迅》时,题目改为《给“良友”出版的第一部书——关于〈苏联作家二十人集〉》。

信中提到的“回忆录”,指的是《新文学史料》自1978年第1辑开始连载的茅盾的《回忆录》,是由韦君宜向茅盾组稿的,后来结集出版为《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1年10月出版了上册,1984年5月出版了中册,1988年9月出版了下册。茅盾是1981年3月27日去世的,《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4期刊载的《一九三四年的文化“围剿”和“反围剿”——回忆录[十七]》,文末注明写作日期是“一九八一年二月八日”。自此之后,《新文学史料》续载的茅盾的《回忆录》均是“其亲属根据茅盾同志生前的录音、谈话、笔记以及其他材料整理的”。另外,赵家璧在1933年10月1日出版的《现代》月刊第3卷第6期写有关于《子夜》的书评。茅盾去世后,赵家璧在《新文学史料》1988年第1期写有《从茅盾给我最后一信想起的几件往事》,提到在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时,茅盾写给他的信“大约有四五十封之多”,“都是用毛笔写在国产的宣纸上,不但封封都具有文史资料价值,而且都是珍贵的墨宝”,可惜文革时被抄,至今下落不明。最后一信指的是茅盾1977年12月20日给赵家璧的回信。

牛汀同志:

你好!

有两个东西请你们考虑要不要也列入斯诺附录:

①鲁迅先生逝世后,我曾约斯诺写一悼念文章,后来刊在1936年11月25日上海《大公报》第十三版(文艺)上,题为“鲁迅——中国的伏尔泰”。我在下一篇回忆中将提到它,因此,如列入,可以前后呼应。

②《活的中国》出版后,我曾请杨刚写一书评,刊在1936年1月17日上海《大公报》第十三版(文艺)上,题为“评‘活的中国’”。除了对此书作了总的评价外,她还很认真地核对了原作,列出斯诺作为记者加进的(即原作所没有)的句子,很说明问题。杨刚解放后先任总理秘书,管外事;后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是人民日报八大代表,我在第二篇文章中还会提到她的。(56年她去飞机场接外宾,汽车出事故脑震荡。)

如果你们想采用,可持函(个人或集体借书证)现代室或你们组的章即可)至北图报库(西什库后库)可以立即复制,很省事。介绍信上最好开明要复制什么,在什么版面上。复制很便宜,两篇也就一元左右,比抄要省事多。

两篇文章加起来也就五千字之谱。

近好

肖乾 11/9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1月出版的《新文学史料》第1辑设有“关于《活的中国》”专题,除了萧乾的《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记〈活的中国〉》、《活的中国》的目次,还有文洁若翻译的斯诺为《活的中国》写的编者序言、尼姆•威尔士的《现代中国文学运动》、《活的中国》的参考书目,杨刚的《评〈活的中国〉》。萧乾的《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记〈活的中国〉》写于1978年8月,《新文学史料》创刊于1978年11月,由此可以推知,萧乾给牛汉的这封信,写于1978年9月11日。

另外,斯诺写的《中国的伏尔泰——一个异邦人的赞辞》,刊于1936年11月25日的《大公报》。信中提到的“下一篇回忆”指的是萧乾在《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2期刊发的《鱼饵•论坛•阵地——记〈大公报•文艺〉(1935-1939)》。关于杨刚,萧乾在数篇回忆的文章中都有提到,“自从一九二九年在朗润园一次田尼生诗歌朗诵会上同杨刚相识以来,我们的过从算是密切的:姐弟相称,从写作到人生观,无话不谈”,“她是我一生的几位挚友、益友和畏友之一”,“我走入社会以来,在一生几个重要关头,都得到过她的帮助”。